全球首批野生動物遺產地公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663.shtm10月19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鯨豚保護聯盟共同宣布全球首批8個野生動物遺產地,為全球游客提供在自然棲息地觀賞野生動物的目的地,以不打擾、不傷害的方式了解動物的自然天性,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正確理念。首批野生動物遺產地是秘魯和哥倫比亞的亞馬孫夜猴遺產地、巴西的亞馬孫禿猴遺產地、意大利的亞平寧棕熊遺產地、美國的圣巴巴拉海峽鯨豚遺產地、澳大利亞的圣靈群島鯨豚遺產地、葡萄牙的馬德拉鯨豚遺產地、南非的普萊騰貝格灣鯨豚遺產地、南非的阿爾戈阿灣鯨豚遺產地。 野外的虎鯨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供圖 ?野生動物遺產地是開展和踐行負責任的野生動物旅行的全球新基準。該項目旨在表彰熱愛當地自然遺產的地區和居民,打造由社區主導的野生動物旅行體驗,提高游客關愛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閱讀全文
全球首批野生動物遺產地公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663.shtm10月19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鯨豚保護聯盟共同宣布全球首批8個野生動物遺產地,為全球游客提供在自然棲息地觀賞野生動物的目的地,以不打擾、不傷害的方式了解動物的自然天性,傳遞“人
全球首批野生動物遺產地公布
10月19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世界鯨豚保護聯盟共同宣布全球首批8個野生動物遺產地,為全球游客提供在自然棲息地觀賞野生動物的目的地,以不打擾、不傷害的方式了解動物的自然天性,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正確理念。 首批野生動物遺產地是秘魯和哥倫比亞的亞馬孫夜猴遺產地、巴西的亞馬孫禿猴遺產地、意大
科學家證實鯨豚動物高頻聽覺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在人類社會,老年性耳聾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多數人的聽覺能力尤其是高頻聽覺能力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那么,這一現象是人類所特有還是普遍存在于其它哺乳動物包括海洋哺乳動物之中呢?科學家已經注意到人工飼養條件下的寬吻海豚和偽虎鯨的聽覺能力尤其是高頻聽覺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并不清楚這是一
鯨豚類聲學信號小波變換處理方法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276.shtm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東海所)在鯨豚類聲學信號小波變換處理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pplied Science。文章提出了一種基于小波變換的鯨豚
南京師范大學Nature子刊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來自南京師范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告稱繪制出了白鱀豚 (baiji)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由此揭示出了白鱀豚的低遺傳變異性,提供了關于水生生活適應的一些新認識。相關成果發表在10月29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南京師范大學
為世界鯨類動物保護提供啟示-長江江豚保護獲三大進展
“我國是世界首個對鯨類動物開展遷地保護的國家。”11月26日,在武漢召開的長江江豚保護進展及啟示國際研討會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理事長王丁表示:目前,國內長江江豚保護在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養研究三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為世界鯨類動物保護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啟示。
我國科研機構聯合破譯白公式豚全基因組圖譜
南京師范大學、華大基因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破譯了白鱀豚全基因組圖譜,為解析白鱀豚獨特的生活習性及進化歷程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同時也為哺乳動物尤其是鯨類的研究與保護提供了寶貴資源。最新研究成果今天在《自然·通訊》雜志發表。 科研人員對一只雄性白鱀豚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并構建了高質量基因組
白鱀豚“淇淇”借助3D打印技術“復活”
世界上最后的白鱀豚“淇淇”于2002年自然死亡,5年后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近日,運用3D打印技術復原的“淇淇”標本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展出,以此紀念“淇淇”偉大的一生,并希望喚起公眾對珍稀水生生物及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據介紹,白鱀豚“淇淇”于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
研究呼吁關注水體噪音污染對全球淡水鯨類的影響
鯨豚類主要依賴聲吶完成導航、捕食和交流等重要的生命活動。而人為水體噪音污染作為一種新興污染源會嚴重干擾鯨豚類聲吶功能的正常發揮。目前,人為水體噪音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生活在淡水生態系統(例如河流和湖泊)的鯨類的影響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全球現存的6種珍稀淡水鯨豚
第二屆“全民愛豚月”在武漢啟動
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發起并主辦的第二屆“全民愛豚月”近日在武漢啟動。近兩年來,武漢市江段已先后多次出現江豚活動和停留,甚至游入到漢江,為江豚重返武漢帶來了希望。為助力江豚保護,水生所聯合相關單位,在今年再次發起了“全民愛豚月”。 據了解,今年的愛豚月,首次上線了江豚保護項目“數字江豚”,
朱作言院士:擴大保護區-留住江豚微笑
又一頭江豚死亡。3月8日,它在鄱陽湖口江西九江鋼廠第四碼頭附近被發現。 作為在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工作了近50年的研究人員,朱作言呼吁,作為長江最后的豚類,江豚不能再走白鱀豚的老路。在不放棄就地保護的同時,大力開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并擴大其保護規模,是目前拯救該物種最緊迫的任務和最
南海鯨類物種多樣性被進一步證實
9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獲悉,由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第七次南海深潛/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近日順利返回三亞。本次科考活動收獲成果頗豐,科研人員通過調查進一步證實:南海部分海域擁有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有大量深潛
古代巨鯨以其他鯨為食
幾百萬年前,一頭巨型鯨物種在海洋中遨游。如今,對其胃中殘留物的分析表明,它們可能處于食物鏈的頂端,甚至會吃掉其他的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綜合》。 械齒鯨能長到18米,是逆戟鯨長度的3倍。3800萬~3400萬年前,它們生活在靠近現代非洲北部的大西洋海域。 9年前,一副械
中國科學院深海所進一步證實南海鯨類物種多樣性
9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獲悉,由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第七次南海深潛/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近日順利返回三亞。本次科考活動收獲成果頗豐,科研人員通過調查進一步證實:南海部分海域擁有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有大量深潛和遠
The-Scientist:最熱門基因組研究
The Scientist雜志是由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現為湯姆森路透科技集團)的創始人Eugene Garfield于1986年創辦的一份雙周刊報紙,后又轉變為一本每月出版的雜志,同時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線新聞。主要刊登生命科學相關信息,并幫助科學家分析研究的,以協助決策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
江豚保護,做生物物種保護的孤勇者
王丁,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水生所黨委書記、副所長。UNESCO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主要從事白鱀豚、江豚、中華白海豚、瓶鼻海豚及其它一些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聲學、行為學、生態學、生理學以及保護生物學研究。?王丁(左一)與同事檢查江豚的狀態(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專家: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狀況仍未改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72.shtm2月28日,農業農村部公布2022年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結果:目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249頭,其中長江干流約595頭,鄱陽湖約492頭,洞庭湖約162頭。3月1日,作為長江江豚科考技
伶仃洋上“打響”白海豚保衛戰
7月10日,本報記者跟隨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出海尋找中華白海豚蹤跡,全身裹得嚴嚴實實。 中華白海豚,中國一級保護的鯨豚哺乳動物,珠江口是它們的主要聚居區。 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因穿越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而備受關注。 連月來,南方日報記者多次輾轉于港珠澳大橋施工
實驗動物自然衰老模型
實驗材料昆明種小鼠Wister大鼠試劑、試劑盒水混合飼料墊料儀器、耗材飲水器鼠籠光照管哺乳動物的生命過程與人類十分相似。隨著增齡,動物機體的組織器官出現退行性變化而表現出老化現象。如免疫系統是體內保衛自身的第一道屏障,隨增齡胸腺退化萎縮、T細胞功能低下、自身抗體增加、對外來抗原的刺激應答能力減弱。老
實驗動物自然衰老模型
哺乳動物的生命過程與人類十分相似。隨著增齡,動物機體的組織器官出現退行性變化而表現出老化現象。如免疫系統是體內保衛自身的第一道屏障,隨增齡胸腺退化萎縮、T細胞功能低下、自身抗體增加、對外來抗原的刺激應答能力減弱。老年期的免疫變化增加了某些老年病的發生。在神經系統腦內神經遞質、受體以及某些代謝酶發生增
農業農村部:強化在養水生野生動物監管
農業農村部2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長江十年禁漁階段性成效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江開勇在會上表示,今年將深入貫徹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法》要求,強化鯨豚、海龜、斑海豹等在養水生野生動物監管,嚴肅查處非法的展示展演活動。 會上,有記者提問:一
專家指南海可能是最大齒鯨抹香鯨重要繁育場
一篇最新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揭示,南海海域極有可能是最大齒鯨抹香鯨重要的繁育場,考慮到抹香鯨育幼群體通常不會進行大范圍的移動,科研人員認為南海存在穩定的抹香鯨定居種群。 這篇論文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下稱“深海所研究團隊”)著述,刊載在深海研究領域著名期刊Deep
我國7個遺產地入選首批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地
10月26日,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以下簡稱國際地科聯)在西班牙公布全球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我國在浙江長興同步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我國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有7個地質遺產地成功入選,是全世界第一批中獲得地質遺產地最多的國家之一。 中國入選的7個地質遺產地涵蓋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層
《自然》揭秘哺乳動物是如何“變”溫血動物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哺乳動物的溫血性可能起源于約2.3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這項基于哺乳動物祖先內耳化石的研究結果增進了人們對哺乳動物演化史的理解。溫血性(或稱內溫性)是哺乳動物和鳥類的一個關鍵特征,能讓它們保持幾乎恒定的核心體溫,從而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內溫動物在行為上比冷血
中國科學家破解海豚基因密碼揭鯨目動物進化史
海豚是人們熟知的水生類哺乳動物,大約于5000萬年前從蹄類動物分化而來。記者2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近日對海豚基因組進行了系統分析,進一步揭示了鯨目動物的進化以及它們“入水的秘密”。 鯨目動物是哺乳動物中少有的水生物種,海豚便是其中一種。它們是由陸生哺乳動物中的偶蹄目動
我國科學家發現群居哺乳動物更長壽
動物的社會組織形式能夠影響壽命。2日,記者從中科院動物所獲悉,利用系統發育比較分析方法,該所研究人員對近1000種哺乳動物分析發現,群居物種比獨居物種更長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哺乳動物擁有多種社會組織形式,比如獨居、成對生活以及各種群居形式。不同哺乳物種的最長壽命具有
《自然》雜志宣布調整動物試驗政策
在于2011年開展的一項研究因論文作者允許腫瘤在小鼠體內長得過大而受到批評后,《自然》雜志正在修改其關于發表動物試驗的政策。當時的論文報告稱,一種從胡椒中分離出來的化合物能在不傷害健康細胞的情況下殺死癌細胞。 近日,《自然》發表了對此項研究的修正(該論文的第二次修正),認為“一些動物體內的腫
自然界常見發光動物介紹
具有生物發光能力的動物。在動物界的分布是分散而無系統,涉及的門類有:原生動物(夜光蟲、Pyrocystis、發光放射蟲);腔腸動物(線形美螅、仙游水母、燐海鰓Pennaluta phosphorea、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obesa Moroff、燐瓜水母);紐形動物(燐紐蟲);環節動物
如何科學研究和保護地質遺產地?專家學者這樣說
10月26日,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公布了全球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我國浙江長興“金釘子”剖面、云南石林喀斯特等7個地質遺產地成功入選。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跡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介紹,我國在浙江長興同步舉行中國入選的7個地質遺產地的發布會,包括6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
建立保護區只是權宜之計-保護江豚該如何發力
“久違的陽光重現天空,江水平靜,不知不覺中,2012長江淡水豚考察已經23天了。” 12月3日,2012長江淡水豚科學考察活動目視觀察組員王振太,在考察日記上這樣寫道。 開始于今年11月11日的江豚尋訪之旅,目前已行至安徽省銅陵市。這次考察將歷時7周,覆蓋宜昌至上海水域,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