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鹽田藻類生物碳匯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過程與精準分子育種團隊完成的關于鹽田藻類碳沉積的成果。該研究聚焦嗜鹽藻類與嗜鹽菌協同促進高鹽生態環境中碳酸鹽的沉積現象,揭示了其背后的碳匯生物學過程和機制,為發展近海鹽田、內陸鹽湖等水生環境中的碳匯提供了新的理論認知。 藻類通過光合作用貢獻了海洋中接近95%的初級生產力,同時固定了全球約50%的碳,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估算,除海洋外,全球的含鹽水體占據內陸總水量的44%,包括大量高鹽堿湖泊和沿海鹽池。然而,由于含鹽較高(從海水鹽度至飽和鹽度),導致這種環境中生物組成相對簡單。因此,它們的固碳能力和潛能極少被關注甚至被忽略。 該研究以杜氏鹽藻(Dunaliella salina)為例,通過對富含鹽藻及嗜鹽菌的天然鹽池環境進行沉積物采集,發現其中存在大量碳酸鹽形式的沉積物。研究對這些沉積物進行宏基因組分析發現,這些......閱讀全文
藻類高效“吸碳”原理揭開
科技日報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李楊)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京都大學山野隆志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與吸收二氧化碳息息相關的“LCIB”蛋白質能夠根據水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不同,在葉綠體內的不同部位發揮作用以便高效吸收二氧化碳。專家認為,該特性或許能夠運用在其他農作物的品種改良之中。山野隆志團隊圍繞
沉積物研究讓碳鐘更準確
更準確的碳測年技術為研究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帶來了希望。圖片來源:J. READER/SPL 碳鐘正在獲得校正。來自日本湖泊中的氣候記錄已經被用于改進測年技術的精度,從而為解開一些考古學之謎——例如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帶來了希望。 碳測年被用來分析有機物,實際上,是任何
澳發電站利用藻類減少碳排放
藻類能夠捕捉和存儲二氧化碳。 澳大利亞最大的一家煤炭發電站將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種植藻類來捕捉二氧化碳的發電站,這些藻類隨后還可以轉化為可再生的柴油和航空燃料。 位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貝絲沃特發電站計劃將其排放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注入育有藻類的密封水箱中。水箱里吸收了二氧化碳的藻類收獲后經過
海島陸架區碳酸鹽沉積物沉積動力學特征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團隊成員趙中偉助理研究員,聯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及葡萄牙海軍水文研究所等機構科研人員,在極端風浪影響下海島陸架區碳酸鹽沉積物的沉積動力學特征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沉積學》。 沉積動力學閥值公式是研究沉積物在浪—
鈣化藍細菌及其化石
鈣化藍細菌是指在某種條件下,某些能夠分泌鈣碳酸鹽(碳酸鈣或碳酸鈣鎂)或使水體內的鈣碳酸鹽沉淀在膠鞘里,形成“硬體”骨骼的藍細菌。通常情況下,只有鈣化藍細菌才能保存為化石。古生代和中生代很多藍細菌和藻類會發生鈣化,而鈣化作用很少發生在當代的海洋內(Riding,1991a)。前寒武紀碳酸鹽巖建造或燧石
自生碳酸鹽匯有了識別方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鄭永飛院士研究組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鑒別地球隱藏的主要碳匯——自生碳酸鹽的地球化學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日前出版的《自然·通訊》)上。 自生碳酸鹽是除原始海相碳酸鹽和有機碳以外的第三個主要的全球碳匯。鑒別自生碳酸鹽匯對于認識地球表面的碳和鈣循
耦合水生碳泵效應的碳酸鹽風化碳匯模擬研究獲進展
碳酸鹽風化能否構成(穩定)碳匯取決于風化產生的溶解無機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及其利用程度,即水生碳泵效應。另一方面,土地利用變化如何影響生物碳泵效應仍是未解之謎,因此,碳酸鹽風化碳匯問題不僅存在爭議,也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
海底冷泉區的甲烷厭氧氧化作用研究獲進展
甲烷厭氧氧化作用(AOM)是海洋中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消耗了海洋沉積物中絕大多數的甲烷,并影響著海底碳酸鹽沉積體的形成。除了硫酸根和硝酸根等能作為電子受體以外,三價鐵(Fe3+)也可以作為潛在的電子受體,驅動與鐵還原耦合的甲烷厭氧氧化作用(Fe-driven AOM)。盡管已有少量實驗
中科大發現識別全球碳循環中自生碳酸鹽匯的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鄭永飛院士研究組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首次提出了鑒別地球隱藏的主要碳匯(自生碳酸鹽)的地球化學方法,成果以“Seeking a geochemical identifier for authigenic carbonate” 為題發表在3月
碳酸鹽含量特征
黃土中碳酸鹽含量的變化可以反映黃土形成過程中的古氣候特征,碳酸鹽在黃土地層中的縱向波動反映了氣候暖濕-干冷的旋回變化,它可作為東亞夏季風變化的一個替代性指標(盧演儔,1981;文啟中等,1989;安芷生等,1991)。我們對曹村剖面以5cm間距采樣,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制的碳酸鹽測試儀
長江中下游淺水湖泊有機地球化學研究取得進展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淺水湖泊最為發育的區域,面積大于1平方千米的淺水湖就達到651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部分湖泊的環境和生態系統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并引起沉積物中有機質的改變。作為全球碳循環的重要一環,湖泊沉積物中埋藏的有機碳已經得到了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已有的研究表明,人類
不同類型紅樹林儲碳與碳排放機制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65.shtm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楊志峰院士團隊聯合廣東工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等科研人員在不同類型紅樹林儲碳與碳排放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相關成
研究揭示造山帶中碳酸鹽熔體的起源
10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汪程遠、王煜和徐義剛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劉勇勝、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Stephen Foley,通過對遠離俯沖帶的燕山造山帶內的新生代碳酸鹽熔體侵入巖脈的分析討論,揭示了碳酸鹽熔體的起源和形成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
草酸固碳,讓減排與綠化并舉
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僅要減少碳排放,還需要人們捕獲和儲存已經排放的過量碳。沙特阿拉伯植物學家在近日發表于《植物科學趨勢》期刊的一篇觀點文章中認為,沙漠等干旱地區可能是解開碳捕獲問題的一個答案。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植物科學家Heribert Hirt領導的研究小組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設計植
湖泊生產力和氣候變暖對多環芳烴積累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博士萬難難和研究員冉勇等人,探討了中國東部湖泊水體有機質和全球變暖對多環芳烴積累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近年來,全
藻類計數儀簡介
藻類智能鑒定計數儀 是智能化的藻類計數分析儀,能快速實現藻類清晰成像、按形態自動分類計數藻類、累計總數和排序優勢藻,以取代人工鏡檢計數,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具備國內多種藻類(藍藻、綠藻、硅藻、裸藻、黃藻、褐藻、甲藻、隠藻、金藻、紅藻、輪藻)、數千種藻類鑒別比對圖庫,能通過形態學、關鍵詞、分類學
碳酸鹽的標定方法
用標準鹽酸溶液滴定水樣時,若以酚酞作指示劑,滴定到等當點時,pH為8.4, 此時消耗的酸量僅相當于碳酸鹽含量的一半,當再向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劑,繼續滴定到等當點時,溶液的ph值為4. 4,這時所滴定的是由碳酸鹽所轉變的重碳酸鹽和水樣中原有的重碳酸鹽的總和,根據酚酞和甲基橙指示的兩次終點時所消耗的鹽
碳酸鹽的制備方法
碳酸鹽的制備方法有以下四種:①氨堿法:碳酸鹽氨堿法的制作② 堿吸收二氧化碳法:2NaOH+CO2─→Na2CO3+H2O2NH3+CO2+H2O─→(NH4)2CO3③ 可溶性碳酸鹽沉淀難溶碳酸鹽法:Na2CO3+CaCl2─→CaCO3+2NaCl④ 酸式碳酸鹽熱分解沉淀法:酸式碳酸鹽熱分解沉淀法
地質地球所發現影響湖泊沉積物有機碳同位素變化的新因素
湖泊沉積物中全巖有機碳同位素是古環境研究最常用的指標之一。對于有機質來源主要為內生的湖泊,主流觀點認為湖泊碳酸根離子濃度和生物生產率這兩個因素是控制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出現很多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現象,顯然還有一些重要的因素沒有被揭示。長期以來,古湖泊環境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中,一
藻類植物的采集和培養實驗_藻類植物分離培養
實驗材料藻類植物儀器、耗材工具袋25 號浮游生物網塑料瓶(或試劑瓶) (100mL)廣口瓶 (250mL500mL)大鑷子采集刀吸管鉛筆標簽紙紙袋(或信封)等實驗步驟常見藻類的分離和培養(1)衣藻的分離和培養①藻種分離把野外采集來的衣藻水樣,經顯微鏡鏡檢后,倒入廣口瓶內,置于窗臺向陽處,由于衣藻有趨
藻類植物的采集和培養實驗_藻類植物采集方法
實驗材料藻類植物儀器、耗材工具袋25 號浮游生物網塑料瓶(或試劑瓶) (100mL)廣口瓶 (250mL500mL)大鑷子采集刀吸管鉛筆標簽紙紙袋(或信封)等實驗步驟1 淡水藻類的采集方法(1) 浮游藻類在較大較深水面,可用浮游生物網在水中作"∞"字形來回慢慢拖動采集。采集后將網垂直提出水面,打開網
沉積物的形成
1. 沉積物的來源構成沉積巖的物質從成因上大致可分為兩類。1) 他生 (allogenic) 物質: 一是存在于暴露在地表的既存巖石 (巖漿巖、變質巖、古老的沉積巖) 中的礦物,或礦物集合體 (即巖屑) ,脫離母巖 (provenance) 后作為固體顆粒被流動介質 (如水、空氣、冰川等) 搬運到沉
藻類輔助鑒定計數
在2009年,迅數推出全球首創的“基于圖像的浮游生物檢測與智能鑒定系統”,迎合國家對環境監測事業重視,為環境監測機構及科研院所的藻類監測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藻類鑒定過程中一般基于藻體的具體形態特,由于藻體的形態特征比較復雜,不同時期,不同角度所展現的形態都有所不同,所以給藻種的鑒定帶來了不小的
單細胞藻類的簡介
單細胞藻類無胚,自養型生活,進行孢子繁殖,作為一種低等植物廣泛存在于活性污泥中。藻體為單細胞、群體或多細胞體,微小者需借助顯微鏡才能看見,大者如馬尾藻、巨藻等可長達幾米、幾十米到上百米。內部構造初具細胞上的分化,而不具有真正的根、莖、葉。整個藻體結構簡單,富含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藻類的生殖基
碳酸鹽的概念和分類
碳酸鹽可分正鹽?M2CO3、酸式鹽?MHCO3及堿式碳酸鹽M2(OH)2CO3(M為金屬) 三類。自然界存在的碳酸鹽礦有方解石、文石(霰石)、菱鎂礦、白云石、菱鐵礦、菱錳礦、菱鋅礦、白鉛礦、碳酸鍶礦和毒重石等。碳酸鹽和酸式碳酸鹽(又稱重碳酸鹽)大多數為無色的。堿金屬和銨的碳酸鹽易溶于水,其他金屬的碳
碳酸鹽的基本性質
碳酸鹽和酸式碳酸鹽大多數為無色的。堿金屬和銨的碳酸鹽易溶于水,其他金屬的碳酸鹽都難溶于水。碳酸氫鈉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其他酸式碳酸鹽都易溶于水。堿式碳酸鹽一般難溶于水。關于碳酸鹽在水中的溶解性,一般來說,碳酸鹽難溶的金屬,碳酸氫鹽溶解度相對較大;而碳酸鹽易溶的金屬,碳酸氫鹽的溶解度則明顯減小。普遍認
常見碳酸鹽的用途介紹
在碳酸鹽中,純堿(碳酸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化工、玻璃、肥皂、造紙、紡織和食品等工業。鉀堿(碳酸鉀)是玻璃生產的主要原料。小蘇打(碳酸氫鈉)廣泛用于醫藥和食品工業,也常用于制造滅火器。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可用于建筑、水泥和鋼鐵等工業。
關于碳酸鹽的性質介紹
碳酸鹽和酸式碳酸鹽大多數為無色的。堿金屬和銨的碳酸鹽易溶于水,其他金屬的碳酸鹽都難溶于水。碳酸氫鈉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其他酸式碳酸鹽都易溶于水。堿式碳酸鹽一般難溶于水。 關于碳酸鹽在水中的溶解性,一般來說,碳酸鹽難溶的金屬,碳酸氫鹽溶解度相對較大;而碳酸鹽易溶的金屬,碳酸氫鹽的溶解度則明顯減小
“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日前,為了踐行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方針,《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2020年第一期在國內率先推出了“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 據悉,“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集中探討了近期海洋光學在深海原位探測、分析深海成份、探測海洋
研究揭示大陸風化作用增強誘發泥盆紀末生態危機
中、晚泥盆世,隨著森林系統和種子植物的出現,復雜陸地生態系統得以建立,形成了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繼生命起源、寒武紀海洋生物大爆發之后的一次重要生物演化事件,并對地球表層系統產生重要影響。 陸地植物通過增強巖石與礦物的物理與化學風化,增加有機碳儲庫和促進水循環,逐漸改變大陸地形地貌、地表元素循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