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驗室合成僅次于金剛石的第二硬材料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堅硬的材料,比如金剛石,作為地球上最堅硬的材料之一,成為許多材料科學研究的基準。1989年,美國伯克利大學的A.Y. Liu和M.L. Cohen從理論上預言了一種由碳和氮合成的材料,推斷其硬度可與金剛石相媲美,甚至可能比金剛石硬度更高。科學家采用各種手段試圖在實驗室合成這種化合物,但結果并不理想。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的Dominique Laniel和同事,在70萬倍大氣壓下壓縮金剛石鉆頭之間的碳和氮,并用激光加熱到3000攝氏度,合成了這種幾乎和金剛石一樣硬的化合物——一種氮化碳的微小樣本。該化合物有望應用于切割工具、傳感器,甚至炸藥的制造。金剛石的硬度約為90GPa,而此前已知的第二硬材料——立方氮化硼的硬度在50GPa至55GPa之間。而Laniel說,他們合成的這種氮化碳新材料,硬度在78GPa到86 GPa之間,其具體硬度取決于形成了3種晶體結構中的哪一種。不過,Laniel等人合成的氮化碳的硬度,推......閱讀全文
中俄超硬材料實驗室揭牌
為促進中俄在超硬材料制備、微波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及技術發展,近日,昆明理工大學與俄羅斯南方國立技術大學在昆簽署了共建中俄超硬材料先進制備技術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云南省科技廳廳長龍江為實驗室揭牌。 龍江與俄羅斯南方國立技術大學教授契特霍金·維克多進行了交流,他表示將積極支持實驗室建設
世界最“硬”院士-昆山談新材料
學者氣十足的他,卻總是向最“硬”的材料發起沖擊,被稱為世界最敢碰“硬”的人。6月27日15:00,在云南大學科學館舉行的“云南科學大講壇”第42場講座,邀請了國際著名的材料科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劉錦川主講。演講題目為《材料與文明進化和科技創新》,對講座感興趣的讀者,可撥打電話
《自然·材料》室溫導電超硬材料領域又有新進展
傳統的碳/碳復合材料是由sp2雜化為主的不同碳材料組成的,例如,碳纖維增強熱解碳材料。它們往往具有高的導電性和可觀的強度,但由于組分內或組分之間存在著弱的范德華力,其力學性能很難得到進一步提升。解決途徑之一是將金剛石引入碳/碳復合材料,然而由于金剛石中的共價鍵極強且已經飽和,難以通過化學方法將其破壞
光伏原材料將劃準入“硬杠杠”
8月28日,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對《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硅產業綠色發展戰略聯盟秘書長白洪強接受采訪時表示,《條件》對項目規模和光電轉換效率給出了“硬杠杠”,其中晶硅類項目指標處于行業中高水平,新增了薄膜電池組件相關內容;企業研發投入設立最低限。 白洪強表示,《條件
超硬材料:引領高端制造業發展
以金剛石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被譽為“最硬最鋒利的工業牙齒”。航空航天、國防軍工以及光伏與電子信息等領域里的各種高難材料加工難題,在它面前都迎刃而解。 而在科學家的眼中,單晶金剛石不光是“工業牙齒”,還是“終極半導體”。在7月17日召開的中國超硬材料行業發展專題研討會上,有專家甚至表示,“
超聲波測厚儀可測任何硬材料
?產品簡介:應用:石油、造船、電站、機器制造業及壓力容器、化工設備鍋爐、儲油罐等厚度測量和腐蝕測量。測量范圍(公/英制):1.2-200.05-8inch可測量的材料:可測任何硬材料,如:鋼,鑄鋼,鋁,紫銅,黃銅,鋅,石英玻璃,聚乙烯,聚氯乙烯,灰鑄鐵,球墨鑄鐵,陶瓷,塑料及其他任何超聲波的良導體厚
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紙硬如鋼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1日報道,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的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厚度和紙相當、強度比鋼還高的石墨烯復合材料,這種納米結構的石墨烯材料復驗性測試結果良好,有望在汽車制造、航空工業、電子以及光學等領域引發革命性變革。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應用物理學》雜志上。
會“聽話”的超材料可軟可硬可變形
記者9月12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智能科學學院振動與噪聲控制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原創性的智能可編程機械/力學超材料設計方法,實現了金屬基材料剛度和形狀的大范圍、連續、快速調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工程應用價值。近期,上述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該成果被選為《自然
氮化硼牽手石墨稀-超硬材料“風再起”
新華社圖片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新晶體管 如果說概念炒作等同于資金短炒的話,那么“老牌明星”石墨烯的反復活躍,則多少超出了單純的概念炒作意味。據相關媒體報道,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引入一種單原子六方氮化硼,即厚度、屬性和石墨烯類似的材料,并將一層石墨烯置于其上,最終得到的混合材料,既有石
生物技術在超硬材料制造業的應用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了一個仿生耳。這一研究的更重要意義在于,希望借此探索出電子材料和生物材料結合的新方法。 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滲透,在過去幾十年中,制造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如今,生物技術正引領新一輪的科技浪潮,其與制造技術的結合——生物制
俄羅斯研制出耐高溫的超硬復合材料
莫斯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高分子復合材料,該材料相對于同類材料擁有良好的耐熱性,且生產技術及成本具有較好的市場應用性。目前,莫斯科大學合成的該系列材料正在巴拉諾夫中央航空發動機制造研究所、喀山圖波列夫國家研究技術大學以及其它俄航空工業機構進行測試。 在莫斯科大學研制出該系列耐熱高分子
研究人員開發可以使硬組織再生的礦化材料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礦物材料生長方法,可以再生硬組織,如牙釉質和骨骼。 牙釉質位于我們牙齒的外部,是身體中最堅硬的組織,它使我們的牙齒盡管有咬力,暴露于酸性食物和飲料以及極端溫度下仍能在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內發揮功能。這種卓越的表現來自其高度組織化的結構。
化學所在構筑超硬超韌水凝膠材料方面獲進展
作為與生物組織最接近的合成材料,水凝膠具有獨特的軟濕性和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然而,傳統水凝膠的力學性能較弱,僅限于隱形眼鏡、傷口敷料、藥物遞送載體等非承重用途。近年來,科研人員著重發展了水凝膠力學性能的提升策略,展現出其作為承重材料應用于人造支撐組織、軟體機器人、制動器等領域的前景。作為承重材料通
為什么硬碳可以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最佳答案明顯是錯誤了,稍微對這一領域了解的人都會知道,硬碳是難以石墨化的碳,即在高溫下炭化也很難得到結晶性很好的碳。硬碳最為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有著較高的比容量,原因主要有幾點:就整體而言,因為碳的結晶性不好,存在大量的缺陷,而這些缺陷可以幫助容納鋰離子;二對于某些特定的結構而言,這些硬碳材料有著較
中國團隊在碳材料領域獲突破:合成出極硬非晶碳
中新網長春11月25日電 (記者 郭佳)吉林大學25日發布消息介紹,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冰冰教授研究團隊采用自主發展的大腔體壓機超高壓關鍵技術,首次成功實現了毫米級近全sp3非晶碳塊體材料的合成。目前,這一新成果發表在了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題為“Ultrahard bulk
極硬材料合成再獲突破-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穩定超前
燕山大學教授田永君團隊與吉林大學教授馬琰銘和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王雁賓合作,繼2013年合成出極硬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之后再次取得突破,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地合成出硬度兩倍于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塊材。6月12日,研究成果在《自然》上發表。 天然金剛石一直被公認為自然界中最硬的材料。1955年
寧波材料所在硬磁納米顆粒的綠色和宏量制備方面取得進展
磁性納米顆粒在催化、生物醫用、磁記錄以及高性能永磁體等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在這些應用以及相關研究中,納米顆粒的尺寸、形貌對磁性及其相關性能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探索出一種簡便的納米顆粒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在各種磁性納米材料中,化學有序的L10結構的Co(Fe)Pt
他讓新材料“從硬到軟”,話語權“從無到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512.shtm ■ 畢玉 甘露華 張興棟(1938—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張興棟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特別是生物材料領域的科學研究。他帶
硬腦膜外和硬腦膜下膿腫的基本介紹
中耳炎感染侵入硬腦膜下,使一部分蛛網膜和軟腦膜壞死形成膿腫。此癥不易局限化,很易擴散為彌漫腦膜炎而死亡,故臨床上比較少見。 此病易和腦膿腫,腦膜炎相混淆,最好進行腦血管造影和腦CT掃描,可見占位膿腫及半球受壓血管影區。 患病急劇,高熱,頭痛等,發病24小時后可出現譫妄,偏癱,48小時后即昏迷
“做好硬科普,服務硬科技”-決策咨詢沙龍在京舉辦
5月12日,以“做好硬科普,服務硬科技”為主題的北京市科協決策咨詢沙龍在首創詠園舉辦。本次沙龍由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東城區科協、北京科學技術普及創作協會承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新媒體專委會協辦。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沈潔,東城區區委常委、副區長
硬科技是什么
小平頭,紅體恤,讓人很難把37歲的米磊和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首席科技官聯系起來。而眼前的米磊正是“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 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后簡稱“西光所”)的展廳里,他去年年初為習近平總書記現場講解,今年6月他又給李克強總理講硬科技。 怎樣理解已被廣泛叫響的硬科技?米磊博
硬膜下積液
定義 硬膜下積液占顱腦外傷的0.5%~1%,常發生于一側或兩側額顳部,以雙側額部為多見。 硬膜下積液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一般急性少見,在數小時內形成,慢性者可有包膜。 形成原因 腦的表面由三層被膜,由外向內依次為硬膜、蛛網膜、軟膜,對腦起支持作用。 腦脊液由腦室內的脈絡叢產生,分布于腦
診斷硬腦膜外和硬腦膜下膿腫的相關介紹
骨折,骨折線跨越硬腦膜中動脈溝或靜脈竇溝,骨折線表面軟組織有腫脹等都足以指示有EDH的可能,腦血管造影對診斷及定位很有幫助,可以看到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大腦中動脈向內上或內下移位,上矢狀竇部分與顱骨內面分離等現象,CT掃描可以見到顱內有新月形的高密度病變位于顱骨內面與腦表面之間,其CT值在40
廣州培育硬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硬科技先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87.shtm3月3日,中科創星?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開營(以下簡稱冠軍營)論壇暨2022年廣州市硬科技企業培育百強榜單發布儀式在廣州市黃埔區舉行。此次榜單評選瞄準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
寧波材料所硬磁納米顆粒合成方法及生長機制研究獲進展
磁性納米顆粒在催化、生物醫用、磁記錄以及高性能永磁體等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在這些應用以及相關研究中,納米顆粒的尺寸、形貌對磁性及其相關性能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探索出一種簡便的納米顆粒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各種磁性納米材料中,化學有序的L10結構的Co(Fe)Pt納米顆粒由于具有高
材料學家加緊研發下一代合金:更硬更韌更延展
可探索的空間仍然非常巨大,而我們目前只看到一小部分宇宙。 埃姆斯實驗室的高熵合金制作設備。 乍一看,這個設備像是在建造的一個微型景觀。一圈噴嘴對從四個噴管噴出的金屬粉末加熱,形成向下的光束,融合碰撞的微粒。然后,混合物凝聚成晶粒,形成一個逐步生長的小型柱狀合金。一旦合金柱達到2
中外科學家合成新材料-比金剛石硬兩倍
?天然金剛石在270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一直被公認為自然界中的最硬材料。但是,中國科學家成功合成出了硬度兩倍于天然金剛石新材料。 中國材料科學家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吉林大學馬琰銘教授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王雁賓教授合作,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硬度兩倍于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
用藥治療硬腦膜外和硬腦膜下膿腫的簡介
除大劑量抗生素治療外,要進行乳突切開,清除病灶,常能經乳突骨質破壞區進入膿腔,刮除周圍肉芽,擴大引流。如膿腫范圍很大,還應在乳突外進行開顱,去除大片骨板,剪開硬腦膜,或進行多處顱骨環鉆引流。據Bannister統計,用開顱行骨成形瓣術的治愈率高于用顱骨多處環鉆引流術。目前此癥死亡率仍明顯高于腦膿
環保部:用硬措施、硬辦法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
在1月12日舉行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座談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強調,各地要制定切實可行方案,嚴格落實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強化措施,用硬措施、硬辦法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 陳吉寧說,去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考核細顆粒物的六省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0.4%,特別是1
墨粉的硬沉淀研究
介紹涂料和油墨配方的主要失穩過程是懸浮顆粒沉降到樣品底部。在大多數情況下,配方都會有不可避免的沉淀,所以涂料在使用前需要重新分散到初始的均勻狀態。所以對于涂料和油墨來說再分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懸浮顆粒沉淀到底部板結形成硬沉淀,就會使再分散能力下降,造成配方失去使用性能、影響產品質量。由于板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