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王綬琯院士:為有志于科學的孩子創造機遇
1998年,75歲的王綬琯還是忙得腳不沾地。接不完的電話、外出開會、看材料、改稿子……“我記得那時候每逢周六日,家里總會來很多人,有老師也有中學生。”彼時,工作繁忙的王熒完全不知道父親到底在忙什么。 實際上,王綬琯在干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他提筆致函幾十位院士和專家,希望一同呼吁“開展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很快得到了包括錢學森等“兩彈一星”功勛在內60位科學家的積極支持。他們聯名發出了《關于開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的倡議》。 199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成立。這個科技俱樂部作為中學生和“科學社會”之間的一道“以科會友”的橋梁,發動并組織對科學有興趣的優秀高中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驗真刀真槍、為期1年以上的“科研實踐活動”訓練,參加“科學名家講座”,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等。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俱樂部活動的公益性和去功利化感動了更多的科學家,作為志愿者加入到俱樂部的各項活動中。 “人一生會走......閱讀全文
王綬琯:我的科普之愿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先生近年來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的科普工作,由他倡議發起,并得到60余位科學家支持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在成功開展了“科研實踐”活動之后,又將在今年推出一項面向更低年齡段青少年的“校園科普”活動。近日,王綬琯先生撰文詳述了“校園科普”活動的設想與計劃,“提髙廣大初中學
“王綬琯星”——細品引領孩子走進科學的“啟明星”
“先生始終以國家發展為己任,不僅在天文學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還為青少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拼盡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回想起不久前代表恩師王綬琯先生出席“德耀中華——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頒獎儀式”的情景,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動情地說。 天上有一顆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名叫“王綬琯星
我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王綬琯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綬琯,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王綬琯,1923年1月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畢業于馬尾海軍學校,1945年赴英國留學,1950年改攻天文,入倫敦大學天文臺進行研究工作。1980年當選
我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王綬琯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王綬琯,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王綬琯,1923年1月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畢業于馬尾海軍學校,1945年赴英國留學,1950年改攻天文,入倫敦大學天文臺進行研究工作。1980年當選為
仰望星辰,是他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
日前,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又出新成果——我國天文學家發現了3133顆光譜雙星以及132顆光譜三星,其中95%為最新發現的多星系統。這是迄今最大的具有時域光譜信息的多星星表。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上,中國力量愈發強勁。 仰望星空之時,人們不禁想起了一位科學老人——全國道德模范、我國射電
九旬院士17載科教實驗:挽起科學“小手”
從去年1月開始,高一學生江雨涵加入了一場科學教育“實驗”。周末,她會跨越大半個京城,到清華大學物理系高級工程師顧晨的實驗室,研究“高溫超導體”。 這場走過了17載歲月的“實驗”,叫作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每年,俱樂部都會組織一批像江雨涵這樣學有余力、愛好科學的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到
郭守敬望遠鏡誕生背后的故事
1992年,我國一位天文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4篇文章探討當時天文科學的發展,在這組文章的最后一節,他對我國天文設備建設提出了幾則設想。3年后,他重讀這4篇文章,在手稿中寫道“……覺得好像是一個跳傘者,傘已經在空中張起,眼睛盯著目的地但卻還沒有落到實地。像一支音樂停在接近尾聲的一個休止符上。
委員呼吁:支持民間青少年科教組織
??2021年1月,98歲的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與世長辭。離開這個世界前,他仍牽掛著自己一手創立的科學教育組織——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以下簡稱“俱樂部”)。 俱樂部創立于1999年,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力是最早加入的科學家導師之一。20多年來,他的實驗室敞開大
礦物加工專家陳清如逝世-共和國今年已痛失15位兩院院士
陳清如,1926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8年至1952年就讀于唐山交通大學,1959年至1960年到莫斯科礦業學院進修,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如是我國著名的礦物加工專家、教育家,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于選
第307次香山科學會議在京舉辦
8月28至30日,由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科學傳播研究中心”)申請舉辦的香山科學會議第307次學術討論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其主題是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體系與科學傳播戰略研究。郭傳杰研究員、林群院士、湯書昆教授和周建強教授擔任本次香山會議的執行主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
緬懷!著名礦物加工專家陳清如院士逝世!
陳清如院士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于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1952年7月起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任教。1983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如院士是我國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
“典贊·2018科普中國”活動舉行
1月16日,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網承辦的“典贊?2018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活動現場揭曉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十大科普自媒體、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和十大網絡科普作品。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人民日
銀河系氣體高清圖像來了!“中國天眼”有新發現
抬頭仰望,千億恒星織就的銀河橫亙在夜空。在這廣袤的星際空間中,充滿了稀薄的星際介質。這些銀河系的“氣體”長啥樣?近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揭示了銀河系星際介質前所未見的“高清細節”。他們在搜尋銀河系內脈沖星的過程中,同步記錄了星際介質的譜線數據,揭示出銀
“中國天眼”新發現76顆偶發脈沖星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韓金林研究員領導的“王綬琯巡天突擊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在銀道面脈沖星快照巡天中新發現了76顆偶發脈沖星,包括目前人類已知脈沖星中最暗弱的一批天體,它們僅在少數旋轉周期中偶然輻射脈沖,國際上稱為“旋轉射電暫現源(RRAT)”。7月26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
中國天眼發現脈沖星輻射新形態——矮脈沖族群
北京時間8月18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天文》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韓金林研究員領導的王綬琯巡天突擊隊的新成果,該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成功探測并解析了一批脈沖星B2111+46磁層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脈沖輻射,這種矮脈沖輻射族群是國際上其他射電望遠鏡難以觀測的脈沖星輻射新形態,揭示了脈
40年青少年科學教育啟迪:讓未來科學家自己“冒出來”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在日前舉行的第S5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又提到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科技后備人才的早期發現 事實上,我國在40年前就開始了青少年科技人才早期培養的探索。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
中國天眼發現脈沖星輻射新形態——矮脈沖族群
8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天文》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金林領導的王綬琯巡天突擊隊的新成果,該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成功探測并解析了一批脈沖星B2111+46磁層中零星雨滴般的微弱矮脈沖輻射,這種矮脈沖輻射族群是國際上其他射電望遠鏡難以觀測的脈沖星輻射新形態,揭示了脈沖星輻射瀕臨熄滅時
中國天文學會召開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
10月30日,中國天文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在南京鐘山賓館舉行。中國科協副主席程東紅、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江蘇省副省長何權出席并致辭。 我國天文學界的200余位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回顧中國天文學90年的歷程和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就,展望未來10年的輝煌前景。 中
開啟“強國一代”的科學人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93.shtm9月9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2023級新生開學典禮在北京雁棲湖校區舉行。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游鈞出席開學典禮,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周琪院士致辭,國科大黨委常
王小凡:中國科學正處改革良機
大多數科研人員以真正出成果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資源而自豪 “我相信,大多數科研系統的行政管理人員是想把事情做好,但一些過時的制度、法規、政策妨礙了他們更好地為科學服務;大多數科研人員也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以真正出成果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資源而自豪,因為他們都知道,無論是
-Cell:王俊訪談——勇氣是科學之源
為了慶祝成立40周年,《細胞》期刊(Cell)邀請了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生物領域科學家,共同探討科學見解、個人哲學、研究樂趣、面臨的挑戰和他們實驗室外的生活。華大基因院長王俊也受邀分享他對科學的見解。 Q1:哪些問題在激勵著你的團隊? 王俊:最關鍵的一點是,基因組技術如何造福社會。
天眼FAST:韓金林等新發現76顆暗弱偶發脈沖星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韓金林研究員領導的“王綬琯巡天突擊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在“銀道面脈沖星快照(GPPS)巡天”中新發現了76顆偶發脈沖星。該團隊還利用FAST對國際上已知的59顆RRAT(旋轉射電暫現源)進行了高靈敏度的觀測,確認RRAT就是偶發脈沖星。相關研究成果10月2日以封面論文
中國天眼發現“矮脈沖族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51.shtm8月18日,《自然·天文》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韓金林研究員領導的王綬琯巡天突擊隊的新成果,該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成功探測并解析了一批脈沖星B2111+46磁層中零星雨滴般的微
中國天眼發現脈沖星輻射新形態——矮脈沖族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48.shtm 北京時間8月18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天文》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韓金林研究員領導的王綬琯巡天突擊隊的新成果,該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成功探測并解析了一批脈沖星B2111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
11月1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讓中國科學站在世界舞臺中央 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午如期舉行。未來論壇理事會輪值主席張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代表楊培東分別致辭,頒獎典禮正
迄今光譜獲取率最高望遠鏡LAMOST落成
[科學時報 祝魏瑋報道]10月16日,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雙喜臨門,不僅迎來了40周年誕辰的慶典,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項目)也在該基地落成。中科院常務副院長、LAMOST工程管委會主任白春禮,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LAMOST發起人之一蘇定強院士,LAMOS
40年青少年科學教育啟迪——為明日杰出科學家創造機遇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在日前舉行的第S5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又提到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科技后備人才的早期發現 事實上,我國在40年前就開始了青少年科技人才早期培養的探索。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創建了
中國大科學裝置:崔向群院士的三個煩惱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在中國引發科普熱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大科學裝置的關注。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建成后以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諸多領域取得突破都離不開它。引力波的發現就是借助于激光干涉引力
崔向群:“鏡”觀星辰-人生無悔
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 崔向群院士 用中國技術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為此,她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而今,年過六旬的她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
科學家向《指環王》尋求靈感
看起來科學家對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的《指環王》有特殊的好感。據美國《大西洋月刊》日前報道,證明這一點的一些例子包括在新西蘭最新發現的、被命名為Shireplitis bilboi、S. frodoi和S. samwisei的黃蜂,被稱為托爾金和比爾博的小行星以及一篇以“褐袍巫師拉達加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