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六號 圖片來源:BAS 英國日前宣布第一座可在冰面上移動滑行的未來南極科考站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與之前慘遭冰雪破壞的科考站相比,新的科考站有望戰勝極地地區凜冽的冰雪。 據英國南極考察局(BAS)介紹,哈雷六號南極科考站是第6個建在布倫特冰架上的科考站——布倫特冰架是南極地區的一塊浮冰。 之前的科考站多因承受不住南極冰雪的重壓而損毀,而哈雷五號也曾因擔心冰層斷裂導致科考站消失而被迫拋棄。 BAS發言人Paul Seagrove表示,從之前科考站的命運可以看出,“在浮冰上建科考站仍然存在問題”。 新建的哈雷六號科考站取代了運行了20年之久的哈雷五號站點。英國皇家學會于1957年國際地球物理年建立了第一個科考站,當時該學會將南極地區確定為研究地球磁場和近太空大氣的重要自然實驗室。正是基于哈雷站的研究數據,BAS在1985年發現了臭氧層空洞現象。 在布倫特冰架上建設哈雷六號之前,英國共建立了5座哈......閱讀全文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
鮮為公眾所知的是,任何一個國家現在在南極建立科考站,必須拿到一系列破土動工的“許可證”,其中就包括綜合環境評估,只有完成環評,才有可能通過所有南極條約協商國的審查。為中國南極第四座科考站(維多利亞地科考站)做前期環評的,正是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的楊海真教授團隊。這也是該
中國展現冰雪雄心 11月23日,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完成最后一次物資補給后乘坐“雪龍”號離開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港,開始穿越“咆哮的西風帶”,挺進南極大陸。科考隊和經過大修、重新煥發青春的“雪龍”號可謂重任在肩,不僅將首次執行環南極航行任務,而且開展我國第四座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建設工
隨著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極考察隊凱旋,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工作畫上圓滿的句號。 為什么要建新的南極站?新站選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極科考未來如何發展?怎樣實現從南極大國到南極強國的跨越?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國家海洋局的有關專家。 即使建造有難度,但只要科考意義大,就不怕困難 圍繞中國第五座南
核心閱讀 從2016年12月20日完成第一塊鋼材點火切割,到2018年9月10日正式下水,首艘“中國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的問世,不僅意味著“雙龍探極”格局的進一步形成,也標志著我國極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承續極地求索的使命擔當、承載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中國“雪龍”必將劈波斬浪,破冰
10月10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正式公布組隊情況,集結待發的考察隊整體趨向年輕化,隊員平均年齡僅為35.8歲。據了解,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共計251人,其中中方人員245人,年齡最小的僅20歲。此外,本次考察隊還有6名外方人員參加,包括從澳大利亞租用的S76輕型直升機機組人員3人,來自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中國企業首次為其他國家打造的南極科考站——巴西費拉茲司令南極科學考察站(簡稱費拉茲站)預計將于明年3月在南極喬治王島落成。在氣候環境“極端”的南極,中國企業要靠哪些“極限建造”技術才能讓科考站屹立在南極風雪中? 【全裝配式施工搭積木般建房】 南極,地球上最后一塊凈土。在
泰山站正在開工建設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經過一周跋涉,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內陸隊克服氣溫低、負載大、雪面軟等諸多困難,日前順利抵達泰山站建站地點,正式破冰開建。 據介紹,泰山站是中國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處于前往格羅夫山的分岔路口、東南極內陸冰蓋伊麗莎白公主
中國企業首次為其他國家打造的南極科考站——巴西費拉茲司令南極科學考察站(簡稱費拉茲站)預計將于明年3月在南極喬治王島落成。在氣候環境“極端”的南極,中國企業要靠哪些“極限建造”技術才能讓科考站屹立在南極風雪中? ——全裝配式施工 搭積木般建房 南極,地球上最后一塊凈土。在南極建造科考站,就
美國位于南極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將被置于“看管狀態”。 美國政府 “停擺”的影響蔓延到了南極。國家科學基金會(NSF)10月8日宣布,正在召回在南極工作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美國在南極設立的3個科考站(麥克默多站、阿蒙森斯科特站和帕爾默站)將不得不暫停運行一段時間。 NSF的決定主要受政府
記者日前從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獲悉: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已完成新的南極科考站選址調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務,目前已經在返程回國的途中,預計4月回到上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中國第29次南極考察隊領隊曲探宙表示,為南極科考站選址調研和南大洋科考,是第29次南極科考的兩項主要任務,“
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氣象專家和大氣化學家經過長期的常年監測發現,南極臭氧層空洞在縮小。2006年冬天,南極臭氧層空洞達到最高紀錄2700萬平方公里,而2012年只有約1800萬平方公里。依托德國諾伊邁爾III南極科考站,專家們測量到2012年在臭氧層空洞期的臭氧部分壓力平均為
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氣象專家和大氣化學家經過長期的常年監測發現,南極臭氧層空洞在縮小。2006年冬天,南極臭氧層空洞達到最高紀錄2700萬平方公里,而2012年只有約1800萬平方公里。依托德國諾伊邁爾III南極科考站,專家們測量到2012年在臭氧層空洞期的臭氧部分壓力平均為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極。 生活在大氣“海底”的人們,為了看到盡可能真實的星空,到處尋找大氣清澈、寧靜的觀測點。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位于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觀星點。在那里,2.5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與其他臺址6米口徑望遠鏡相媲美。這將為我國南極天文的
我國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在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成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之巔”,安裝在昆侖站,目前已可以通過衛星通訊進行遠程遙控,實現全自動、連續監測銀河系內的上億顆恒星,并能夠用來搜尋太陽系外行星。 據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商朝暉介紹,我國計劃在昆侖站安裝3臺“南極巡
我國出臺首個南極人類活動環保管理制度 南極旅游有了環保“緊箍咒” 南極成為人們春節出行新選擇。 攜程發布的《2018春節出境旅游趨勢預測報告》稱,今年春節南極游市場異常火爆。雖然春節去南極的游客平均花費高達16萬元,但報名人數卻比去年多出一倍。 只需報團就可開啟驚險刺激的“探險之旅”。近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極。 生活在大氣“海底”的人們,為了看到盡可能真實的星空,到處尋找大氣清澈、寧靜的觀測點。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位于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觀星點。在那里,2.5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與其他臺址6米口徑望遠鏡相媲美。這將為我
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后來者。從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國際極地科學考察活動之外。1980
首次獨立建成南極永久性驗潮站 考察隊在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數據實時傳輸永久性驗潮站,這是我國首次獨立建成的南極永久性驗潮站,為我國監測南極海平面變化、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平臺。 首次應用無人機開展大范圍南極海冰觀測 考察期間,科考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在南極恩克斯堡島上建設新科考站的前期準備工作已全面展開,目前島上住宿艙已經通電,海水淡化設備也已能基本滿足生活用水需要。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紹,科考隊在前些天將總重180噸的工程裝備和建設物資全部運上恩克斯堡島后,隨即展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200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研制成功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天河一號”,峰值性能達每秒1206萬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綜合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
9月7日至8日,2017極地科學亞洲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是本屆論壇的輪值主席國,來自中、日、韓等8個國家的80余位極地科學研究專家與學者參加了論壇。 會上,專家透露,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本月底將開始組裝。同時,中國不僅在昆侖站成功運行南極最大光學望遠鏡,而且已逐步打造出完整的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維護昆侖站深冰芯場地和鉆機。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南極冰蓋之巔的深冰芯鉆探過程。 中國南極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海拔4000多米、冰層厚度3000多米,是國際公認的南極冰蓋理想的深冰芯鉆取地點。深冰芯則如同大自然的“年輪”和歷史檔案館,展現出百萬年來
新西蘭國家水事和大氣研究所11日表示,南極特拉諾瓦海岸地區近日形成的兩座巨大冰山,可能危及數國安放在附近海域的重要科研設備。 該研究所在一份聲明中說,衛星圖像顯示,在距離新西蘭南極科考站斯科特站285公里的南極特拉諾瓦海岸地區,南森冰架近日發生斷裂,導致附近海域出現兩座冰山。 新西蘭國家水事
經過十幾天艱苦的安裝調試,“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BSST)日前在我國南極中山站正式實現初光。 “BSST能被科研人員專注利用,將極大地彌補我國在南極地區開展太陽系外行星搜尋工作的不足。”正在南極中山站越冬值守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了解,BSST由中科院國
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載人登月如何開展?中俄兩國9日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諒解備忘錄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未來月球科研站將如何建設?預期將完成哪些科研目標?載人登月又將如何開展?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詳實梳理了相關構想。共建國際月球
南極中山站站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正在經歷第三次南極越冬。 近日,南極中山站激光雷達安裝成功。在天空晴好時,今年他和團隊可實現對極區中高層大氣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填補我國極區中高層大氣觀測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國在白色荒涼的南極大陸上建立起了南
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成員被直升機轉移到安全位置。 近日,澳大利亞南極事務局(AAD)針對外界就南極私人考察日益增多的批評,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些批評指責該局對此次旅行的“研究成分”表示認可。 AAD首席科學家Nick Gales對之前該考察隊隊長、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Chris Tur
澳大利亞南極局科研人員在介紹200年前南極冰核的塵埃、化學物質和二氧化碳含量。 坐落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郊外的澳大利亞南極局,其明麗的現代建筑風格分外引人矚目。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部門既是澳南極科學考察的后方科研基地和后勤部,又是與各國開展南極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