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揭示肥胖最大風險基因
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科學家領導的團隊對50多萬人的體重指數(BMI)進行了全外顯子組測序。結果顯示,BSN和APBA1兩個基因的變異對肥胖風險的影響最大。其中BSN基因的變異會使肥胖風險增加6倍,還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和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研究團隊借助英國生物庫等的數據,確定了迄今已知對肥胖影響最大的兩個基因BSN和APBA1。研究顯示,每6500名成年人就有1人擁有BSN基因變異,因此,該變異可能影響英國約10000人。此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幾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變異,這些變異從兒童時期就開始通過大腦中的瘦素—黑色素皮質素通路發揮作用,而瘦素—黑色素皮質素通路對食欲調節至關重要。但與先前鑒定的肥胖基因不同,BSN和APBA1的變異只與成人肥胖有關,而與兒童肥胖無關。而且,最新研究表明,BSN和APBA1在腦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中發揮作用。研究人員認為,他......閱讀全文
《自然》揭示肥胖最大風險基因
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科學家領導的團隊對50多萬人的體重指數(BMI)進行了全外顯子組測序。結果顯示,BSN和APBA1兩個基因的變異對肥胖風險的影響最大。其中BSN基因的變異會使肥胖風險增加6倍,還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和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圖片
父母擁有健康體重或會降低后代肥胖的風險
-相比推薦的標準體重指數(BMI)的女性所生孩子而言,肥胖女性所生的孩子在2歲時肥胖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兩倍,而且兒童肥胖和父親肥胖之間也存在密切關聯。但成年人肥胖如何影響后代的體重呢?答案或許歸咎于卵子和精子了,研究人員發現,卵細胞和精子細胞中不僅包含了后代兒童遺傳學的DNA“藍圖”,還攜帶了一些
什么是肺活量體重指數
肺活量體重指數是人體測量復合指標之一,主要通過人體自身的肺活量與體重的比值,亦即每1kg體重的肺活量的相對值來反映肺活量與體重的相關程度,用以對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與群體進行客觀的定量比較分析。在有關氧代謝項目運動員選材和學生體質綜合評價中有一定參考作用。其計算公式為:肺活量/體重。計量單位:肺
高體重指數個體往往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JAMA Card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高體重指數(BMI)和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心血管代謝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 研究者認為,較高的體重指數和心血管代謝疾病之間的關聯通常源于大量觀察性研究所得
面筋指數儀分析面筋指數與小麥基因變異的關系實驗
面筋是一種復雜的蛋白質復合物,已有研究證明,面筋質量與小麥粉的加工品質和營養品質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小麥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作為種子貯藏蛋白質,是組成面筋的主要成分,其數量和比例關系決定面筋的質量和小麥面團的加工品質。因此,在小麥品質育種中人 們非常重視對面筋質量的選擇。評價面筋質量的優劣一般用面筋含
沒錯,肥胖基因能影響你的行為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肥胖風險基因可以作用于我們的大腦,影響我們的行為,并最終導致體重增加。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與肥胖有關的基因變異會影響大腦的多巴胺信號傳導,讓人難以從負面結果中接受教訓。 人們早就發現,肥胖父母的后代也很容易發胖。雖然肥胖有
研究表明:基因、飲食、環境共同影響青少年體重身高指數
中新網11月6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報道,一項研究顯示,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飲食不良,可能導致平均身高最高和最矮的國家之間,有大約20厘米的差距。 報道稱,這項研究發布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由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進行。 該團隊分析了1985年至2019年的2000多項研究
兩篇Nature告訴你:為何有人吃不胖?
一些時尚雜志總是在說,如果你不能控制好你的體重,那么更加就無法控制住自己的人生,但是肥胖真的是可以完全由人為意志控制的嗎,為什么還會有一些人怎么吃也不胖,或者脂肪堆積的地方也不相同呢?近期一組研究人員在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肥胖全基因組研究中追溯了其中的遺傳成因,相關成果以兩篇論文的形式發表在Nat
新工具!依據200多萬個位點的基因變異評估變胖的風險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工具,它可根據基因組中200多萬個位點的基因變異來評估一個人變胖的風險。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4月18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olygenic Prediction of Weight and Obesit
柳葉刀:在中國,學歷越高的女性越瘦,男性則相反...
自1980年以來,全球大多數國家的肥胖流行率開始悄然上升。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30億人超重或患有肥胖癥。同樣,我國的肥胖流行情況亦不容樂觀。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成年人的平均體重指數(BMI)和肥胖癥一直在穩步增長。去年12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就《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
研究發現一種罕見基因變異可導致肥胖
一個由英美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最新研究論文稱,他們發現一種罕見基因變異,會驅動細胞過度生長,從而導致身體某一部分過度肥大。 研究人員在對一位雙腿異常肥大的病患進行基因分析后發現,磷脂酰肌酸3激酶(PI3K)信號通路內的基因變異,可能是導致該病患雙腿異常肥大的罪魁禍首
體重失控增加癡呆風險?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郁金泰研究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研究院教授馮建峰、程煒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全生命歷程肥胖與新發癡呆風險的關系。這項32萬余人的大規模縱向隊列研究發現,過低的出生體重、童年與成年較胖的體型將顯著增加癡呆風險。5月10日,相關研究在《分子精神病學》雜志發表。全生命周
握力體重指數的檢查過程
被測試者兩腳自然分開成直立姿勢,兩臂下垂。一手持握力計全力握緊,計下握力計指針的刻度。用有力(利)的手握兩次,取最好成績與自身體重相比為握力指數。
肺活量體重指數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肺活量檢測數值低(與正常數值相比),說明機體攝氧能力和排出廢氣的能力差,人體內部的氧供應就不充裕,機體的一些工作就不能正常。一旦機體需要大量消耗氧的情況(如長時間學習、工作、劇烈運動時)就會出現氧供應的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諸如頭痛、頭暈、胸悶、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等不良
握力體重指數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肌無力,握肌受損等。 需要檢查的人群:進行全身檢查的人群。 結果偏低可能疾病: 重癥肌無力危象
Nat-Genet揭秘“胖人國”的遺傳原因
薩摩亞(Samoas)有著世界領先的的肥胖率,這是一個新的現象,受到全球快速轉向高熱量加工食品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的嚴重影響。 然而,近期在《Nature Genetic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近一半薩摩亞人都有一個新發現的和顯著的遺傳變異,可導致肥胖的風險;這個變異一直未被發現,直到研究人
乳腺癌相關基因變異增肺癌風險
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發現,一種與乳腺癌有關的基因變異會顯著增加肺癌風險,尤其是吸煙者如果出現這一基因變異,其患肺癌的風險要比不吸煙者高出近80倍。 研究小組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遺傳學》雜志上介紹說,他們對約1.1萬名患有肺癌的歐洲人與約1.5萬名未患肺癌的人進行了基因狀況對比。結果發現,一種名為
肥胖的一種新解釋:肝臟代謝缺陷
夏天對肥胖的人來說是相當痛苦的季節,而且夏天單薄的衣服讓贅肉無所遁形。當然,肥胖不僅影響外在美,而且對健康不利。導致肥胖的原因非常復雜,而最近的一項新研究又對肥胖發生原因有了新的解釋。 Monell Chemical Senses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出一種能遺傳的代謝缺陷可以導致一些人肥胖。這種
研究發現不良生活方式比遺傳因素更易導致糖尿病
全球有大約3億8000萬人受到糖尿病的影響,不良生活方式和遺傳因素是這些人患病的主要原因,但這兩個原因孰大孰小,卻一直沒有定論。最近,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給出了答案。他們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稱,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糖尿病的風險遠比遺傳風險高得多。這一結果對糖尿病的整體防
英國發現13種基因變異決定體型-有助治療肥胖
據臺灣《聯合報》12日報道,科學家發現超過13種與肥胖有關的新基因變異,可說明為何有些人是下圍較大的梨型身材,有些則屬腹部較大的蘋果型身材。 由劍橋、牛津等280個研究機構的4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成果能進一步了解肥胖的生物作用,未來可協助發展治療或防治肥胖
新的減肥策略!肥胖的MC4R基因變異
黑素細胞皮質激素受體4(melanocortin 4 receptor, MC4R)是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它的破壞會導致肥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在來自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中的50萬人中鑒定出的61種MC4R變體進行了功能性描述,并且研究了它們與身體質
研究發現某變異基因與高血壓風險有關
歐盟委員會日前發表公告稱,該委員會資助的一個大型研究項目發現,攜帶一種特殊變異基因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比其他人少15%。這一發現有望用于研究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新方法。 歐盟委員會表示,這個歐盟多國科學家參與的大型基因研究項目耗資1000萬歐元,共對歐盟8個國家的4萬人進行了基因研究。
5基因變異會增患帕金森癥風險
11月在線出版的《自然—遺傳學》期刊上,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分別報告:5種普通的基因變異會增加罹患散發型帕金森氏綜合征的風險。這兩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有關帕金森氏癥的最大規模的遺傳相關性研究,深化了我們對普通變異增加普通人群發生帕金森氏癥風險的認識。 帕金森氏癥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在世界上65
肥胖是殺手?不,有時體重波動更兇險!
根據一項發表于最新出“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研究結果,體重波動的冠狀動脈粥硬化(CAD)患者的死亡率和其他心血管并發癥(CV事件)發生風險更高。 “這項研究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體重波動越大,患者死亡和并發癥發病幾率也相應升高。”研究對應文章的主要作者,紐約大學Langone
41.1%男性體重超重!2023“中國肥胖地圖”發布
8月17日,《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并發癥: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報告發表于學術期刊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IF:5.8),繪制出了一幅數字版的“中國肥胖地圖”,按照我國超重和肥胖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分類標準,1580萬成年受試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
研究揭示肥胖與遺傳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的肥胖人數呈現爆炸式增長。據國際醫學雜志《柳葉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約有9000萬肥胖人群,已高居全球榜首 世界衛生組織更是指出,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若干慢性病的主要風險因素。由此可見,肥胖已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如何科學減肥,
研究發現肥胖者患糖尿病風險與一種免疫細胞有關
眾所周知,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德國一項研究發現,這是因為肥胖可導致一種免疫細胞的亞群發生變異,從而增加糖尿病風險。因此,若能消除這種免疫細胞亞群,有望降低肥胖者的糖尿病風險。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相關變異發生在免疫系統中的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亞群上。通常,
科學家發現20多種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有關-新基因組變異
最近,一篇發表在國際領先期刊《自然》上的論文報道了27種與血壓、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相關的新基因變異。這些基因變異的發現將為今后的治療提供更有效的基礎。這項研究是對來自不同種族的近50000人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結果。 研究小組發現,一些基因變異存在于多個族群中,而另一些
臨床物理檢查方法介紹體重指數介紹
體重指數介紹:?體重指數是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實際體重在根據公式計算出的標準體重的±10%內屬于正常,大于20%為肥胖,20%-30%為輕度肥胖,30%-50%為中度肥胖,大于50%為重度肥胖。體重指數正常值:?參考正常范圍:實際體重在根據公式計算出的標準體重的±10%內屬于正常
《城市人群健康體重指數報告》在京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814.shtm12月20-21日,“愛衛新征程 健康中國行”2023年度全國愛國衛生運動主場活動在京召開。活動旨在進一步豐富愛國衛生運動工作內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助力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