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高溫度下超導性起源研究獲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5/523017.shtm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美國紐約熨斗研究所團隊報告稱,他們在理解相對較高溫度下超導性起源方面取得了突破。這些發現涉及自1986年以來一直困擾科學家的一類超導體——銅酸鹽。 該圖顯示了電子(可以向上或向下自旋)如何在哈伯德模型中形成條紋圖案。最近對該模型的突破性計算正在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一類稱為銅酸鹽的高溫超導體。圖片來源:西蒙斯基金會超高速懸浮列車、遠距離無損電力傳輸、更快的核磁共振機器……如果人們能夠制造出室溫下無電阻傳輸電力的超導材料,那么所有這些先進應用都可以實現。在上個世紀大部分時間里,物理學家認為,超導性只存在于-243℃(高于絕對零度約30℃)以下的極低溫度,但如此低溫需要昂貴的冷卻系統才能達到。1986年,銅酸鹽被發現,其高溫超導性震驚了科學界:銅酸鹽在-123℃仍能保持超導性。這會大幅降低......閱讀全文
銅氧超導體簡介
銅氧超導體是最早發現的高溫超導體,20世紀八十年代繆勒、柏諾茲合成的鋇-鑭-銅-氧系高溫超導體和朱經武、趙忠賢合成的釔-鋇-銅-氧系高溫超導體均屬于此范疇。 銅氧超導體包括90K的稀土系,110K的鉍系,125K的鉈系,135K的汞系超導體。它們都含有銅和氧,因此稱為銅氧超導體。銅氧超導體具有
概述銅加速醋酸鹽霧試驗
銅加速醋酸鹽霧試驗(CASS),在醋酸鹽霧試驗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銅,由于試驗中 Cu2+ 的存在,酸化的含銅鹽氯化鈉溶液鹽霧對鎳、鉻等陰極性鍍層有顯著的腐蝕作用,其試驗結果接近于城市大氣的腐蝕,適用于鍍銅、鎳、鉻鍍層或鎳、鉻鍍層。例如汽車上的標徽、鍍鉻外拉手、鍍鉻內拉手、前圍格柵的鍍鉻板、鍍鉻輪轂
物理所發現銅基高溫超導新材料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簡稱銅基超導)是常壓條件下迄今轉變溫度最高的超導材料體系,對它的微觀機制破解入選Science 125個重大科學難題,目前依然是凝聚態物質科學最大的謎團和挑戰之一。由于銅基超導體很強的Jahn Teller效應和層間庫倫作用,沿c方向的銅氧鍵長大于銅氧平面內的鍵長,導致基本電
中性和銅加速乙酸鹽霧溶液配制
鹽霧試驗箱它可以做中性鹽霧試驗、銅鹽加速醋酸鹽霧試驗、醋酸鹽霧試驗、交變鹽霧試驗四種鹽霧試驗。每種鹽霧試驗所配制的鹽溶液都有不同,下面著重介紹中性鹽霧試驗和銅加速乙酸鹽霧試驗溶液配制方法與注意的問題。 一、中性鹽霧試驗(NSS試驗) 1、鹽溶液采用nacl(化學純、分析純)和蒸餾水或
國外研究發現銅酸鹽“量子臨界點”
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羅馬大學和瑞典哥德堡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銅酸鹽在高于臨界溫度時,其電阻隨溫度的變化與普通金屬不同,表現出“奇怪”的特性。同時,存在與銅酸鹽相關的“量子臨界點”,即載流子密度最小時的精確值,此時材料僅由于量子效應而性質突然變化。如冰在零
較高溫度下超導性起源研究獲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5/523017.shtm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美國紐約熨斗研究所團隊報告稱,他們在理解相對較高溫度下超導性起源方面取得了突破。這些發現涉及自1986年以來一直困擾科學家的一類超導體——銅酸鹽。 該圖
美國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美國哈佛大學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科研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策略來創造和操縱高溫超導體,特別是銅酸鹽超導體,為設計新型超導材料提供了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科研團隊聚焦于設計和實驗驗證新型超導體材料,尤其是在不需要極低溫度的條件下,通過使用先進的低溫器件制造技術,在超純氬氣
23℃超導!德國科學家再次突破高溫超導記錄
-23℃ 實現超導 —— 最近,人類高溫超導記錄被刷新! 該突破由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 Mikhail Eremets 與其同事帶來,他們在 250K ( -23℃ )溫度下實現了 LaH10 (氫化鑭 )的超導性。這項成果使我們真正意義上接近了室溫超導。圖丨 Mikhail Eremets
美國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美國哈佛大學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科研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策略來創造和操縱高溫超導體,特別是銅酸鹽超導體,為設計新型超導材料提供了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科研團隊聚焦于設計和實驗驗證新型超導體材料,尤其是在不需要極低溫度的條件下,通過使用先進的低溫器件制造技術,在超純氬氣
物理所銅氧化合高溫超導體中絕緣超導體轉變研究獲進展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母體是反鐵磁莫特絕緣體, 高溫超導電性的產生通過摻雜適當數量的載流子得以實現。介于母體和超導體之間,存在一個特殊而重要的過渡區,即所謂的重欠摻雜區域。在這個特定的區域, 少量的載流子摻雜使得三維反鐵磁長程序被迅速壓制,并且發生絕緣體-金屬/超導體轉變。這個區域的電子結
最具希望高溫超導二極管或出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537.shtm 堆疊、扭曲銅酸鹽超導體的示意圖。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幾十年來,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界研究的熱點。但這些允許電子完美無損流動的材料,通常只在非常低的溫度下(比絕對零度高幾度
科學家開發鐵銅雙原子還原硝酸鹽合成氨催化劑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94.shtm人類既需要合成氨支撐地球七十億人口的生存,又不斷向環境中釋放活性氮,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層中硝酸鹽濃度增加,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研究員朱慶山、張會剛與浙江大
銅氧化物超導臨界溫度或有新決定因素
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在17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銅氧化物的超導臨界溫度是由電子對密度——單位面積上的電子對數量決定的。這一結論對標準的超導理論提出了挑戰。標準超導理論認為,超導臨界溫度取決于電子對互動情況。 認清高溫超導機制有助于研發室溫超導材料,對超級計算機
銅氧化物超導臨界溫度或有新決定因素
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在17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銅氧化物的超導臨界溫度是由電子對密度——單位面積上的電子對數量決定的。這一結論對標準的超導理論提出了挑戰。標準超導理論認為,超導臨界溫度取決于電子對互動情況。 認清高溫超導機制有助于研發室溫超導材料,對超級計算機、
掃描隧道顯微鏡助力首次獲得“庫珀對密度波”直接證據
據美國能源部下屬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官網消息,在庫珀對理論問世50多年后,由該實驗室牽頭的美、英、日、韓、德團隊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直接為庫珀對拍照,首次獲得了“庫珀對密度波”這種電子狀態的直接證據。研究人員指出,最新發現有助科學家們更深入地洞悉高溫超導體的工作原理。 上海交通
美研制出新式超導場效應晶體管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8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使用自主設計的、精確的原子逐層排列技術,構造出了一個超薄的超導場效應晶體管,以洞悉絕緣材料變成高溫超導體的環境細節。發表于當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的該突破將使科學家能更好地理解高溫超導性,加速無電阻電子設備的研發進程。 普通絕緣材
高壓下銅氧化物超導體的2D3D超導態躍變研究獲進展
自1986年發現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以來,人們從實驗和理論方面對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研究成果,但仍未實現對高溫超導電性全面、統一的理解,高溫超導機理的破解仍被列為二十一世紀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大挑戰之一,人們期待著能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發現具有更高超導轉變溫度且更適于應用的超導體。空穴摻雜
我國學者揭示壓力下銅氧化物超導體的2D3D超導態躍變
自1986年發現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以來,人們從實驗和理論方面對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研究成果,但仍未實現對高溫超導電性全面、統一的理解,高溫超導機理的破解仍被列為二十一世紀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大挑戰之一,人們期待著能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發現具有更高超導轉變溫度且更適于應用的超導體。空穴摻雜
科研人員發現銅氧超導體過摻雜存在普遍電荷序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513.shtm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彭瑩瑩課題組運用先進的共振X射線散射譜學技術,在銅基超導La2-xSrxCuO4超導區域外過摻雜區發現電荷有序相——“電荷晶體”,打破了該區域通常被認為
為何不同種類銅基超導具有相似結構?這項技術來解析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U1732274,11527805,11425415,11421404,11888101,11534010)等的資助下,由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組成的聯合團隊通力合作,在二維銅基超導體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以直接的實驗證據揭示了二
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同發Nature及Science,破解?30年難題
氧化銅材料的高溫超導機制在被發現30多年后仍然是一個謎。一種闡明這一點的方法是尋找銅家族中不同觀察結果之間的相關性。隨著銅族各晶胞中CuO2層數n的增加,最高轉變溫度(Tc,max)呈現出普遍的鐘形曲線,在n = 3處達到峰值。這種趨勢的微觀機制仍然難以捉摸。 2023年7月13日,清華大學朱
美首次發現:高壓下多層超導物質臨界溫度變更高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對三層氧化鉍(Bi2223)晶體施加兩種不同程度的高壓,其臨界溫度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過了某個“臨界壓力”后,壓力越高,其臨界溫度也越高。研究人員認為,有望據此研制出臨界溫度更高的超導體,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8月19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超導體的導電能
《科學》:科學家制成迄今最薄超導金屬層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6月8日發表新聞公報稱,該校科學家制成了只有兩個原子厚的超導鉛薄層。 奧斯汀分校在新聞公報中稱,這是世界上迄今最薄的超導金屬層,這一成果為超導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介紹說,在一般金屬中,當電子流過時,它將被金屬中的晶
我國科學家發現高溫超導新材料
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鐵基超導材料鋰鐵氫氧鐵硒化合物,其超導轉變溫度高達40K(零下233.15攝氏度)以上,在確定該新材料的晶體結構后,科學家發現其超導電性和反鐵磁共存。 專家指出,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水熱法發現鐵硒類新型高溫超導材料,堪稱鐵基超導研究的重大進展,為相關體系新超導體的探
科學家開辟通向奇異超導新途徑
據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報道,美國埃默里大學物理學家確定了一種被稱為對密度波的振蕩超導電性形成機制,為人們對某些材料(包括高溫超導體)中出現的非常規高溫超導狀態提供了新見解。 研究人員表示,范霍夫奇點結構可產生超導的調制、振蕩狀態,新研究為理解這種行為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 1911年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超導材料特性
新華網杭州1月29日電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英國《自然》雜志北京時間29日發表了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袁輝球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具有二維層狀晶體結構的鐵基超導體中發現超導態的“各向同性”,這是首次在二維層狀的超導材料中報道三維的超導特性。 《自然》雜志評審專家認為,這是超導研究領域一項非
科學家發現“明星”超導材料新性質
竹編,是中國歷史悠久的非遺手工藝技術之一。在南方竹鄉,農閑時節,老人們三五成群圍坐在院子里,一邊聊天,一邊十指翻飛,把薄薄的竹片編織成竹籃、竹匾等各種器物,其中由正六邊形和三角形交替組成的六角眼,正是最常見的紋樣,它有一個別稱:籠目。然而你能想象嗎?這種最常見的竹編紋樣“籠目”,居然與近年來炙手可熱
高溫超導起源基本假設引發巨大爭論
1998年,Robert Laughlin在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慶祝儀式上 Robert Laughlin正展開絕地反擊。離開物理學界10年后,這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兩篇即將發表的論文中表示,大部分物理學家有關高溫超導性起源的基本假設是錯誤的。相反,Laughlin認為,這個凝聚態物理學
物理所等在銅基高溫超導體中發現新穎電荷有序態
電子具有自旋和電荷兩個重要特性。銅氧化物高溫超導是通過摻雜破壞自旋有序態(反鐵磁有序)而實現的。在過去30年里,高溫超導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自旋行為的理解,缺乏對電荷功能的認識。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鄭國慶研究組利用物理所的15特斯拉強磁場核磁共振裝置,
《科學》:科學家首次實現超導體中分段費米面
10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鄭浩、賈金鋒等利用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顯微鏡在Bi2Te3/NbSe2體系中成功產生并探測到由庫珀對動量導致的分段費米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 材料費米面附近的態密度決定了它們是否導電、透光等各種物性。而傳統的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