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毛囊性黏蛋白病的檢查方法
1、毛囊性黏蛋白病的實驗室檢查: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2、毛囊性黏蛋白病的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主要為外毛根鞘和皮脂腺的黏蛋白沉積。外毛根鞘的角質形成細胞被黏蛋白隔開呈星形。黏蛋白主要為透明質酸,可用膠體鐵染色顯示。真皮上部血管和毛囊周圍有淋巴細胞、嗜酸性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還可見到一定程度的淋巴細胞親毛囊性。惡性型還可見到明顯的淋巴細胞親表皮性及微膿腫(Pautrier微膿腫)。......閱讀全文
關于黏蛋白病的基本介紹
黏蛋白病即毛囊黏蛋白病,又稱黏蛋白性禿發,是酸性黏多糖在皮脂腺和毛囊外根鞘沉積的皮膚病。臨床上以浸潤性斑塊伴脫發和鱗屑,組織學上以酸性黏多糖在皮脂腺和外毛根鞘積聚為特征。 黏蛋白病的病因:黏蛋白病病因未明。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一種非特異性反應,與伴發的紅斑狼瘡、單純苔蘚、血管淋巴樣增生所見者類似
簡述黏蛋白病的臨床表現
黏蛋白病在臨床上具有特異性三主征:毛孔性丘疹,局限性隆起性紅斑及脫毛。臨床上可分為三種類型: 1、急性良性型黏蛋白病: 為臨床最常見者,早起表現為成群丘疹或斑塊,約2~5厘米大小,皮膚色或紅色,上覆鱗屑,好發于毛囊處。皮損可開始即脫發,也可在幾周后陸續出現。常發于頭皮、眉毛等處,脫發即為其主
關于黏蛋白病的檢查治療介紹
一、黏蛋白病的檢查: 1、常規體格檢查。 2、皮膚組織病理檢查:外毛根鞘和皮脂腺水腫,毛根鞘細胞變性,有明顯黏蛋白沉積。 二、黏蛋白病的診斷:凡具有特異性三主征者提示本病的診斷,而具備其中的二主征亦應考慮本病,最后依靠活檢確診。 三、治療:黏蛋白病有的患者可自行緩解,亦可用淺層放射治療有
關于毛囊性黏蛋白病的簡介
毛囊性黏蛋白病(follicular mucinosis)是由于黏蛋白沉積和隨后的毛囊變性所致的斑片狀禿發綜合征。 2~80歲均可發病,可分為2型。 1.原發型(良性型) 多見于40歲以下患者。皮損特點是1~2個或多發性非炎癥性鱗屑斑和炎性紅斑,略高出皮面,其上有群集的毛囊性丘疹。少數病例出
簡述毛囊性黏蛋白病的檢查方法
1、毛囊性黏蛋白病的實驗室檢查: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2、毛囊性黏蛋白病的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主要為外毛根鞘和皮脂腺的黏蛋白沉積。外毛根鞘的角質形成細胞被黏蛋白隔開呈星形。黏蛋白主要為透明質酸,可用膠體鐵染色顯示。真皮上部血管和毛囊周圍有淋巴細胞、嗜酸性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還可見到一定
環狀肉芽腫并毛囊黏蛋白病病例分析
?1臨床資料 ?患者男,36 歲,左側頸部環狀斑塊伴癢麻感 3 個月余。3 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左側頸部出現環 狀斑塊,瘙癢麻木感,擠壓后未見明顯滲出物,發病 至今未曾消退,近期無增大。患者訴自發病以來無 其他不適,體重、飲食、睡眠、大小便情況無改變,既 往體健,無腫瘤病史,家族中未見類似疾
關于毛囊性黏蛋白病的發病機制和預后介紹
1、毛囊性黏蛋白病的病理病因:病因還不清楚。絕大多數病例,特別是40歲以下者,病因不明,也不產生嚴重后果。40歲以上者多與皮膚T細胞淋巴瘤有關。 2、毛囊性黏蛋白病的疾病診斷:對于40歲以上的患者,應注意伴發淋巴瘤的診斷。 3、毛囊性黏蛋白病的預后:局限性皮損見于頭面部,一般1年內消退。泛發
簡述黏蛋白的蛋白質結構
成熟黏蛋白是由兩個不同的區域: 氨基和羧基末端區域被輕度糖基化,且富含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殘基參與建立二硫內和黏蛋白單體之間的聯系。 的10?80殘基序列的多個串聯重復序列,其中多達一半的形成的大的中央區域的氨基酸是絲氨酸或蘇氨酸。這個區域被與數百飽和O-連接的寡糖。N-連接寡糖中也發現對粘蛋
黏蛋白的基因的介紹
至少有20人黏蛋白基因已經被區別在于基因的克隆-MUC1,MUC2,MUC3A,MUC3B,MUC4,MUC5AC,MUC5B,MUC6,MUC7,MUC8,MUC12,MUC13,MUC15,MUC16,MUC17,MUC19,MUC20,MUC21和MUC22。 主要的分泌呼吸道粘蛋白是M
關于黏蛋白的分泌介紹
刺激后,MARCKS(肉豆蔻酰基化的富含丙氨酸的蛋白激酶C的底物)蛋白質協調從粘蛋白填充粘蛋白的分泌囊泡的專門的上皮細胞內。所述囊泡的融合的質膜使粘蛋白的釋放,因為它這交流的Ca的鈉擴展高達600倍。其結果是一個粘彈交織分子,它與其它分泌物(例如,從組合的產物氣道上皮和粘膜下層的腺體中呼吸系統)
生化檢測項目唾液黏蛋白介紹
唾液黏蛋白介紹: 唾液中的蛋白質以黏蛋白為主,其他蛋白質含量較低。迄今已發現十余種唾液蛋白質和酶可作為遺傳標記物,對人類遺傳學和法醫學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黏蛋白是黏液中的主要有機成分。覆蓋于全部口腔黏膜表面。唾液中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黏蛋白,即高分子量黏蛋白和低分子量黏蛋白,它們在結構及生物學特性上
丘疹性黏蛋白癥的概述
液水腫性苔蘚(lichenmyxedematosus,LM)又稱丘疹性黏蛋白沉積癥(papularmucinosis)、硬化性黏液水腫(scleromyxedema)、Arndt-Gottron綜合癥。臨床以局限性或全身性苔蘚樣丘疹及硬皮病樣改變,病理以皮膚中纖維母細胞增殖、酸性黏多糖過度沉積為
簡述黏蛋白的臨床意義
增加粘蛋白產生發生在許多腺癌,包括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結腸癌和其它組織。粘蛋白也過度表達在肺疾病,如哮喘,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囊性纖維化。兩膜粘蛋白,MUC1和MUC4已被廣泛研究相對于在疾病過程其病理含義。粘蛋白正在調查盡可能診斷標記為惡性腫瘤和其他疾病過程中,它們是最通常過度
簡述黏蛋白的臨床意義
增加粘蛋白產生發生在許多腺癌,包括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結腸癌和其它組織。粘蛋白也過度表達在肺疾病,如哮喘,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囊性纖維化。兩膜粘蛋白,MUC1和MUC4已被廣泛研究相對于在疾病過程其病理含義。粘蛋白正在調查盡可能診斷標記為惡性腫瘤和其他疾病過程中,它們是最通常過度
人N鈣黏蛋白/神經鈣黏蛋白(NCad)酶聯檢測分析ELISA使...
人N鈣黏蛋白/神經鈣黏蛋白(N-Cad)酶聯檢測分析ELISA使用說明使用目的:本試劑盒用于測定人血清、血漿及相關液體樣本N鈣黏蛋白/神經鈣黏蛋白(N-Cad)含量。試驗原理:N-Cad試劑盒是固相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已知N-Cad濃度的標準品、未知濃度的樣品加入微孔酶標板內進行檢
層黏蛋白高是怎么回事
層粘連蛋白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膠原性結構蛋白,與肝纖維化活動程度及門靜脈壓力呈正相關。正常值<130ug/ml。它與透明質酸、Ⅲ型前膠原肽和Ⅳ型膠原等都是肝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 這些指標如高于正常參考值,提示肝纖維化,但血清學指標并不完全與肝臟纖維化病理改變相對應,它們數值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代表纖維化程
纖維黏連蛋白的特點和結構
纖維黏連蛋白(Fibronectin,FN,又稱冷不溶球蛋白CIG、轉化敏感性細胞外巨蛋白質LETS、成纖維細胞表面抗原FSA、調理素-α2糖蛋白、血清細胞粘合因子、纖連素、纖維連接蛋白、纖維結構蛋白、纖連蛋白、纖黏連蛋白)是發現最早的細胞外基質非膠原糖蛋白,某些腫瘤患者血漿纖維黏連蛋白升高,腹水中
層黏蛋白高是怎么回事
層粘連蛋白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膠原性結構蛋白,與肝纖維化活動程度及門靜脈壓力呈正相關。正常值<130ug/ml。它與透明質酸、Ⅲ型前膠原肽和Ⅳ型膠原等都是肝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 這些指標如高于正常參考值,提示肝纖維化,但血清學指標并不完全與肝臟纖維化病理改變相對應,它們數值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代表纖維化程
關于黏蛋白的基本信息介紹
黏蛋白(英語:mucoprotein)是一類主要由黏多糖組成的糖蛋白,常見于膝蓋滑膜液。黏蛋白是一族高分子量,重糖基化 的蛋白(糖綴合物通常在大多數生物體的上皮組織中產生)。黏蛋白關鍵特征是其形成凝膠的能力; 因此它們是大多數凝膠狀分泌物的關鍵組成部分,提供潤滑,細胞信號通路及化學屏障的功能。
一例黏蛋白痣病例分析
?患者男,33歲,因腰部丘疹、斑塊20年就診。?20年前,發現腰部出現多個大小不等的丘疹,表面粗糙,米粒至蠶豆大小,逐漸增多、增厚,中央皮疹融合成手掌大小的斑塊。無自覺癥狀,未治療。?家族其他成員無類似病史,父母非近親結婚。?皮膚科檢查:腰部見一16 cm×8 cm不規則形斑塊,表面粗糙,無明顯鱗屑
層黏連蛋白的結構和特點
層黏連蛋白(Laminins,LN)存在于早期胚胎、纖維化及某些腫瘤細胞之間,在正常血液及組織液中的濃度極低。層黏連蛋白具有與Ⅳ型膠原(Collagen IV)、Nidogen(也叫Entactin)、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等分子結合的部位,而層黏連蛋白與Ⅳ型膠原、Nidog
關于丘疹性黏蛋白癥的概述
丘疹性黏蛋白癥是一個病癥名稱。 一、丘疹性黏蛋白癥的概述: 黏液水腫性苔蘚(lichen myxedematosus,LM)又稱丘疹性黏蛋白沉積癥(papular mucinosis)、硬化性黏液水腫(scleromyxedema)、Arndt-Gottron綜合癥。臨床以局限性或全身性苔蘚
關于黏蛋白的基本信息介紹
黏蛋白(英語:mucoprotein)是一類主要由黏多糖組成的糖蛋白,常見于膝蓋滑膜液。黏蛋白是一族高分子量,重糖基化 的蛋白(糖綴合物通常在大多數生物體的上皮組織中產生)。黏蛋白關鍵特征是其形成凝膠的能力; 因此它們是大多數凝膠狀分泌物的關鍵組成部分,提供潤滑,細胞信號通路及化學屏障的功能。
結締組織染色實驗——膠原蛋白、彈力蛋白和黏蛋白染色
實驗方法原理黏蛋白是多糖與蛋白質結合的復合物,組織內含有硫酸根等成分,帶有酸性物質,可稱為酸性黏液(黏蛋白)。彈力纖維中的彈性蛋白由一種凝膠狀的肽鏈組成,通過非極性吸附顯色。膠原纖維是由纖維母細胞產生的一種膠原蛋白鉸鏈而成,易與酸性染料結合。經過組合染色后,可分別顯示膠原蛋白、彈力蛋白和黏蛋白成分。
Nature癌癥綜述:癌癥中的黏連蛋白
大量的癌癥基因組測序項目,每天都在發現可能與腫瘤形成有關的新基因。黏連蛋白(cohesi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cohesin是一種圍繞DNA的環狀蛋白復合體,控制著細胞的分裂。就在幾個月前,人們通過測序數以千計的腫瘤樣本發現,STAG2是一些癌癥中(例如膀胱癌和黑色素瘤)突變最為頻繁的基因之一
丘疹性黏蛋白癥的臨床表現
患者均為成人,病情進展緩慢。皮損可局限或廣泛分布,好發于手背、足背、四肢伸側、上胸背、腋部及面部。皮損為皮色、淡紅色或黃色具有蠟樣光澤的苔蘚樣丘疹,可局限或密集成群,或呈線狀、帶狀、環狀排列。有時可見結節性損害。有的患者在苔蘚樣丘疹下的皮膚浸潤增厚似硬皮病,稱為硬化性黏液性水腫,額部皮膚增厚最明
伴表皮增生的黏蛋白痣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患者男,18 歲,左側背部皮色丘疹、斑塊 4 年。 患者4 年前無明顯誘因于左側背部出現數個綠豆大 小的皮色丘疹,表面光滑,無自覺癥狀,未予診療。 隨年齡增長,皮損逐漸增多、增大。既往體健,父母 非近親結婚,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檢:各系統 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情況: 左側背部可見數
臨床化學檢查方法介紹唾液黏蛋白介紹
唾液黏蛋白介紹: 唾液中的蛋白質以黏蛋白為主,其他蛋白質含量較低。迄今已發現十余種唾液蛋白質和酶可作為遺傳標記物,對人類遺傳學和法醫學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黏蛋白是黏液中的主要有機成分。覆蓋于全部口腔黏膜表面。唾液中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黏蛋白,即高分子量黏蛋白和低分子量黏蛋白,它們在結構及生物學特性上
治療丘疹性黏蛋白癥的相關介紹
1、丘疹性黏蛋白癥的藥物治療: 局部外用、系統用藥或皮損內注射激素均無滿意療效。有些病例可自然緩解。對毀容性損害用整形切除或磨削術可有些幫助。有人試用環磷酰胺,每日100~200mg,逐漸減量至每日50mg,共6個月,可使皮損消退。還有人采用淺層X線治療使本病緩解,18個月中未見復發。另有用阿
黏蛋白的糖基化和聚集的介紹
黏蛋白基因編碼粘蛋白單體被合成為桿狀核粘蛋白核心是翻譯后由異常豐富改性的糖基化。 粘蛋白的致密“糖衣”給他們相當保水能力,也使它們耐蛋白水解作用,這可能是在維持重要粘膜障礙。 黏蛋白的分泌與分子質量約為1 10萬大蛋白質的塊狀集合體。內的這些聚集體,單體被相互連接大多是由非共價的相互作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