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馬(Sibumasu)地塊由位于岡瓦納古陸和歐亞古陸之間的一系列外來體組成,包含現今的泰國西部、緬甸、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以及中國滇西的騰沖、保山地塊等。它們于早二疊世晚期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在中二疊世向北漂移,并最終于三疊紀與歐亞大陸拼合。 為更好地了解滇緬馬地塊在早中二疊世的古地理演變過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向東研究員等對采自滇西、泰國西部和悉尼盆地早二疊世地層的四射珊瑚進行了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理學研究。研究人員共鑒定出9屬11種(含5個新種)珊瑚,均屬于小型單體無鱗板珊瑚動物群。這些珊瑚動物群和華南及特提斯類型的珊瑚動物群有較大的差異,通常代表了冷水或涼水的淺海環境,與其產出地層發育的冰海落石構造和混雜巖等證據相吻合,揭示了滇西、泰國西部和悉尼盆地在早二疊世可能位于岡瓦納大陸的北緣。到了中二疊世,滇緬馬地塊的珊瑚動物群出現了衛根珊瑚科的復體類型,它們也是華南和其他特提斯區常見分子,但......閱讀全文
工作人員在修復恐龍化石。資料圖片科研人員在廣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資料圖片 【關注“瀕危學科”】 開欄的話 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有一些瀕危的“大熊貓學科”。其中有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原因,也有公眾對學科的誤解、制度設計得不合理造成的影響。本版今起開設《關注“瀕危學科”》欄目,選取一些有
工作人員在修復恐龍化石。資料圖片 科研人員在廣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資料圖片 【關注“瀕危學科”】 開欄的話 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有一些瀕危的“大熊貓學科”。其中有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原因,也有公眾對學科的誤解、制度設計得不合理造成的影響。本版今起開設《關注“瀕危學科”》欄目,選
在南京古雞鳴寺邊上有一個古老的科研單位,它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并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來自亞洲10余個國家的古生物學會代表就正式成立“亞洲古生物協會”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決定該協會總部“落戶”中國。 來自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的300余位專家學者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慶祝中國古生物學會九十華誕,并
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4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我國在保護珍貴自然遺產方面又邁出重要的一步。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在成立大會上說,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的成立,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攜手社會各行業、國內外有識之士、企業家、慈善家共同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標志著我國
《古生物圖鑒》合集。 3月18日,科學藝術機構啄木鳥科學小組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學術報告廳正式發布了319種著名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科學繪畫作品,這批作品涵蓋了全世界最為著名的恐龍、古鳥、翼龍、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化石的生命形象及骨骼結構重建圖。 319種古生物復原圖出自啄
3月22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 當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
“看看,你們的工作很不仔細,把圖的方向搞錯了。穆恩之、盛金章的工作就很仔細,應該向他們學習。”尹贊勛指著手中報告里的一張圖,很嚴肅地對身邊的年輕人說。 年輕人叫范嘉松。半個多世紀后,當88歲高齡的范嘉松回憶起這件事時,臉上仍不由得一陣陣發熱:“尹先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地學家。這件事對我震動很大
11月18日,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召開。來自20多個國家的300余位古生物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新時代的亞洲古生物學:合作與創新”這一主題開展交流。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在致辭中表示,古生物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小學科”,但是它在探秘地球漫長演變歷史和
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18日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張彌曼、汪品先、殷鴻福、周志炎、吳新智、鄭守儀、陳旭、邱占祥等8位年逾八十周歲的古生物學院士被授予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榮譽。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在致辭中指出,古生物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小學
近日,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河北地質大學校長王鳳鳴表示,這一發現很可能刷新我們對人類起源和演進歷史的已有認知。 目前,該發現已在《地質學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應瑞典烏普布薩拉大學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Uppsala University) 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同號文于4月29日至5月4日訪問了該中心,并對收藏在烏布薩拉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的中國古生物化石進行了考察,取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12月23日正式成立,并在京召開首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章程》。這是加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保護與管理,貫徹落實《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重要措施之一。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給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他表示,專家委員會主要職責包括:為國家制定古生物化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在很多門類的化石的表壁上,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痕跡,被稱為古生物鐘,可以用來當作計時器。根據“古生物鐘”的研究發現,地球和自轉速度在逐年變慢。 1月12日,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預告, 2015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時間)實施一個正閏秒,全世界的鐘表都需要撥慢一秒鐘。 閏秒并不罕見,從1972年
3月19日至27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London,UK)古生物部主任Norman MacLeod教授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訪問。期間,MacLeod教授與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書記朱懷誠及有
生物大滅絕事件不僅使生態系統和生態結構遭受重創,也會對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產生影響,相關研究不勝枚舉。然而關于滅絕事件對其后古生物地理的長期影響卻罕有探討。有國外學者對二疊紀末大滅絕后陸生脊椎動物的最新研究發現,存在廣布分子在復蘇期顯著增加,而復蘇期之后又減少的有趣現象。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
7月10日,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邀請,國際地層委員會主席、美國加州州立大學Stanley Finney教授訪問南京,并與該所在寧的國際地層委員會及其分會的官員和選舉委員舉行了座談交流。 研究所所長楊群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有十余位科學家擔任國際地層委員會副主席及其眾多分會的
記者胡其峰24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第一批38個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近日獲得國土資源部的資格認定,遼寧朝陽、四川自貢、云南祿豐、貴州關嶺、山東萊陽、廣東河源等著名化石產地位列其中。 據介紹,第一批38個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是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和《古生物化石保護
08年中科院院長獎、導師獎、優博論文及各類獎學金揭曉 根據中科院人教局科發人教字〔2008〕192號、194號和26號文件通知,2008年中科院各類獎學金、獎教金和優博論文經各單位評審推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初評,最后中科院人教局組織終審,現結果已全部揭曉。獲獎名單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日前,在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世界首張恐龍彩照寫真生成。使用的“照相機”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微聚焦熒光光譜儀 M6 JETSTREAMXRF,拍攝對象是世界上僅此一枚的滕氏嘉年華龍化石。 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大型光譜學儀器對恐龍化石開展全方位立體掃描研究,并獲得首張恐龍化石高精度的元素種類及其
6月28日至7月3日,“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共有來自全球的古生物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約八百余人出席了本次大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楊群所長等26位科研人員參加了此次大會并分別作口頭學術報告。 本次會議上,各國代表圍繞著“地質和化石記錄
5月28日下午,南京市政府舉行了“2010中國南京重大項目投資洽談會項目簽約儀式暨省屬企業懇談會”。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南京市市長季建業,市政協主席繆合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沈健,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受文,副市長王詠紅、羅群、趙曉江等出席簽約儀式。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
摘要:堪稱“世界級”并非妄自尊大,此次研究人員在云陽縣普安鄉發掘出長150米、厚2~4米、高6~8米的“恐龍化石墻”。已經多次去現場勘查過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據我所知,這是世界上,目前暴露面積第二大恐龍化石墻。” 正文 6月28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
“每一件標本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能否識寶,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人才能聽懂化石的‘傾訴’,悟出其蘊涵的故事。” 要說古生物學家的美夢,莫過于眾里尋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塊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
說起殷鴻福,當今中國地層古生物學界無人不曉。這樣一個“大腕兒”,卻沒有一點名人的架子。這是記者在中國地質大學初次見到殷鴻福院士時的印象。他的穿著很“簡約”:一件深灰色的棉布外套,一條普通的黑色西褲,一雙不常見的黑面兒白底兒的“千層底兒”鞋子。記者從他的弟子謝樹成那里了解到,這是殷
“目前我國頁巖氣的開發,仍然面臨眾多考驗”,“頁巖氣實際開發利用還存在差距”……11月18日,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資源地層學與古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召開的中國南方頁巖氣的形成和分布研討會上,專家認為,頁巖氣開采規律不同于常規油氣田,存在排氣衰減率高、后勁不足的特點。 中國南方海相頁巖
近日,福州海關所屬福州長樂機場海關首次在出口C類快件渠道查獲古生物化石。該批化石共1個(2片),經鑒定為侏羅紀末期至白堊紀早期滿洲鱷頭骨化石。古生物化石 福州長樂機場海關查獲古生物化石。 據福州長樂機場海關介紹,福建某公司向該關申報出口書包、杯墊等C類快件一批。在CT機過機檢查中,查驗關員發
記者6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中科院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225kV-3D-微分辨率ICT、450kV-通用型ICT”日前通過驗收專家組評審,中科院古脊椎所高精度CT實驗室正式建成。該高精度CT設備可實現對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樣本的高精度掃描、圖像重建和處理,填補了國內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顧知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3月19日9時51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 顧知微先生1918年5月10日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江蘇昆山。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