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Hepatology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RNA干擾篩查腫瘤-睪丸(cancer/testis,CT)基因,確定了DUSP21是人類肝癌的一個潛在治療靶點。相關研究論文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665)接受并在線發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韓澤廣(Ze-Guang Han)教授和鄧慶(Qing Deng)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韓澤廣教授是教育部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方向為腫瘤(肝癌)分子遺傳學。在Nature、Nature Genetics等國際雜志發表論文80余篇。 癌/睪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是一類具有特異性表達模式的腫瘤相關抗原。CT基因在正常睪丸組織的生殖細胞和多種不同組織類型的癌細胞中特異表達,在其它正常組織不表達或表達水平較低,并且在癌癥患者中有抗原性免疫反......閱讀全文
《細胞研究》:首次發現肝癌“護城河”!
肝癌,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據世衛組織去年發布的全球癌癥統計報告(GLOBOCAN),中國每年新發肝癌超過41萬例,因肝癌死亡超過39萬例,分別占全球的45%和47%[1]。更觸目驚心的是,我國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2.1%[2]。 肝癌為何如何兇險難治?近日,由復旦大學附屬
研究表明免疫細胞療法可預防肝癌患者術后復發
近日,新一期《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發表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臨床研究論文《活化自體淋巴細胞過繼性免疫治療在原發性肝細胞癌中的療效觀察》。該文作者為第五醫學中心造血干細胞移植科楊巖麗主治醫師以及日本醫學專家高島健一等,共同通信作者為第五醫學中心胡亮釘、張斌。 該臨床研究旨在評價活化自體淋巴
Science發布肝癌研究重要發現
通過比較腫瘤和正常組織,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在纖維板層肝細胞癌(fibrolamellar bepatocellular carcinoma.FLHC)中表達的嵌合轉錄物,他們將研究結果發布在本周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在洛克菲勒大學Sanford Simon的領導下,
肝癌靶向新藥進入臨床研究
近日,陜西省科技廳組織的治療晚期肝癌靶向1.1類新藥MB07133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在西安高新區舉行。西安新通藥物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登科在會上發布:繼世界首個乙肝靶向新藥甲磺酸帕拉德福韋批準進入臨床研究后,又一1.1類肝癌靶向新藥“注射用MB07133”日前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進入臨
ASCO-2021:肝癌研究摘要選讀
6月4日~6月8日,第57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ASCO )年會即將盛大召開。作為集參會規模、學術水平和權威性于一體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會上將披露眾多國際前沿和備受關注的臨床腫瘤學科研成果和臨床數據。在肝癌領域,中國學者共有2項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相關研究入選2021ASCO口頭報告,均來自中
怎樣阻止肝癌細胞增殖
你好,根據提供的情況,癌癥治療中的放療和化療主要目的是殺死癌細胞,當癌細胞被全部殺死后,自然就不會無限增殖了。 但現在所謂的放療和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機體正常的細胞,從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例如惡心、嘔吐,貧血或者掉頭發等。所以說放療和化療可以阻止癌細胞無限增殖,但其主要作用還是以殺
關于肝細胞肝癌的簡介
原發性肝細胞肝癌遠較ICC常見,絕大多數的肝細胞癌病例有乙肝/丙型肝炎的證據(90%左右) ,以及有肝硬化表現(80%左右) ,多數有AFP升高。CT平掃絕大多數病灶為低密度,邊界較清,病灶內出現鈣化極為少見;增強掃描,特別是螺旋CT雙期掃描具有特征性,在動脈期表現為高密度,而在門脈期則為低密度
王紅陽院士研究發現關鍵蛋白影響肝癌細胞轉移
肝癌是一種預后很差的常見癌癥,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每年約有11萬人死于這種疾病。肝細胞癌(HCC)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類型,也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發生轉移和形成門靜脈癌栓(PVTT)。 第二軍醫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對HCC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蛋白Merl
研究發現肝癌的“天敵”——一種天然肝癌抑制劑!
科學家說,通常有助于保持細胞組織和任務的蛋白質成為面對肝癌時的腫瘤抑制因子。 根據癌癥類型出現作為腫瘤抑制因子和癌基因抑制劑的蛋白質,Scrib通常出現在肝癌中,從細胞的保護性外層遷移到其內部。一旦進入,其表達增加,并且抑制已知支持肝癌的三種致癌基因的表達。 佐治亞癌癥中心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
生化與細胞所等研究揭示肝癌發生早期階段的分子機制
??? 肝癌是世界常見惡性腫瘤,五年存活率僅為7%,高居癌癥致死原因的第三位。肝癌在亞洲尤其是中國發病率極高,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導致。中國有超過1.2億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年有11萬人死于肝癌,幾乎占全球肝癌死亡率的一半。 由于對肝癌發生早期過程的分子機制并不清楚,肝癌的早期診斷受到極大的
香港大學研究發現抗氧化物助長肝癌細胞
抗氧化物被視為可以防癌,但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動物實驗發現,抗氧化物反而會刺激肝癌細胞生長,建議肝癌患者應避免服用高劑量的抗氧化物補充劑,如維他命A、C或E。 港大醫學院的相關研究成果已刊載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以往相關研究發現,人體產生的活性氧化物(又稱自由基)會攻擊細胞,導致基因突變,
劉默芳小組肝癌細胞糖代謝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缺氧是實體瘤普遍存在的現象,對腫瘤生物學特性具有重要影響。已有證據表明,缺氧可調控多個Warburg效應關鍵基因,是誘導癌細胞能量代謝“重編程”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調控腫瘤進程的一個重要病理因素,但目前對缺氧誘導癌細胞糖代謝轉換的分子生物學機制還不完全清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
PNAS報道肝癌研究的潛在突破
在人類與疾病的斗爭中,最終通常是后者占上風。對于晚期疾病患者來說,生物醫學研究的步伐非常緩慢。它需要多年——否則數十年——的時間來了解疾病如何在體內蔓延,并開發出一種藥物來治療它。然后,在藥物被批準用于人體臨床試驗研究之前,要花費無數年的時間在實驗室和動物實驗中進行測試。在開發出藥物之前,有數百
肝癌復發預測:循環腫瘤細胞DNA
根據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廣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循環腫瘤細胞DNA是能夠準確預測肝切除術后2年內肝細胞癌復發的一個因子。 “我們發現,循環腫瘤細胞DNA水平能夠準確反映肝細胞癌的腫瘤進程和治療效果,”廣島大學Atsushi Ono博士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循環腫瘤細胞DNA的基
CCR4介導HBV相關肝癌浸潤Treg細胞研究取得進展
HBV感染是我國原發性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作為這種慢性感染性肝炎導致的腫瘤,HBV相關肝癌具有與其他類型截然不同的發病機制和治療特點,例如肝癌晚期一線藥物索拉非尼在HBV單陽性肝癌中療效不顯著。此外,HBV感染還與肝癌門靜脈癌栓等血管轉移密切相關。打破HBV相關肝癌的免疫耐受,尋求靶向T細胞免
CCR4介導HBV相關肝癌浸潤Treg細胞研究進展
HBV感染是我國原發性肝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作為這種慢性感染性肝炎導致的腫瘤,HBV相關肝癌具有與其他類型截然不同的發病機制和治療特點,例如肝癌晚期一線藥物索拉非尼在HBV單陽性肝癌中療效不顯著。此外,HBV感染還與肝癌門靜脈癌栓等血管轉移密切相關。打破HBV相關肝癌的免疫耐受,尋求靶向T細胞免
研究發現乳腺癌、肝癌等疾病通過癌細胞外泌體傳染
某些癌癥具有家族遺傳性,而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相同的家人也可能患上同一種癌癥,但鮮有人想到癌癥會傳染。不過,最有的一項研究可能會讓人們重新認識癌癥。近日,國外醫學期刊《Cancer Cell》刊發研究論文稱,癌細胞具有傳染性。 該研究發現,乳腺癌外泌體能導致正常細胞變成腫瘤細胞,發現體外經過外泌
臺研究團隊破解乙肝癌化密碼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灣成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揭開乙型肝炎引發肝癌癌化之謎,更經動物實驗,找出心律不整老藥Amiodarone可抑制約50%的肝腫瘤生長;此藥1顆僅8元新臺幣且毒性不高,未來可望成為晚期肝癌病人在已無其他治療選項時的另一新契機。 老藥新用的新發現,起于成大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
用肝癌小鼠模型研究人類HCC,why?
近日,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核外源性受體CAR與β catenin共同激活能夠誘導小鼠已分化肝臟細胞的增殖,導致細胞增殖失控,發生肝癌。這項研究成果證明了肝癌小鼠模型與人類HCC具有直接關系,因此利用肝癌小鼠模
Arraystar-CircRNA芯片應用于肝癌研究
第二軍醫大學免疫所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課題組主要從事天然免疫與免疫調節基礎研究、免疫治療應用研究。近期其實驗室用Arraystar CircRNA芯片研究發現circMTO1可以作為microRNA的吸附海綿結合癌基因miR-9從而上調p21的表達從而抑制肝細胞癌(hepatocell
GOLM1調控肝癌轉移機制研究
癌癥的轉移機制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來自復旦大學欽倫秀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和HCC轉移密切相關的基因——GOLM1。深入的分子機制研究顯示,GOLM1作為一個致癌基因促進了肝癌的生長和轉移,而這個過程是通過選擇性地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介導EGFR/RTK 錨定到trans-G
大連化物所肝癌轉化醫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部轉化醫學科學中心疾病基因組學研究組研究員劉揚,與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研究組研究員許國旺合作,在肝癌轉化醫學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脯氨酸與羥基脯氨酸代謝途徑,對肝癌細胞在缺氧微環境下的缺氧應答及生存率至關重要,提出抑制脯氨酸的生物合成可能作為潛在治療肝癌
GOLM1調控肝癌轉移機制研究
癌癥的轉移機制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來自復旦大學欽倫秀課題組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和HCC轉移密切相關的基因——GOLM1。深入的分子機制研究顯示,GOLM1作為一個致癌基因促進了肝癌的生長和轉移,而這個過程是通過選擇性地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介導EGFR/RTK 錨定到trans-G
剔除葡萄糖后,肝癌細胞更像正常細胞
一種新的培養肝癌細胞的方法,通常用于測試藥物毒性,使這些細胞的代謝特征更接近正常細胞。這樣就可以更早地進行藥物毒性試驗,并有可能節省臨床試驗資金。新方法包括血清透析除去葡萄糖和更長的培養時間。 圖片 在藥物進入臨床試驗以確定其有效性之前,它們必須經過嚴格的測試,以證明它們沒有危害。一項新的研
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專家發現肝癌侵襲轉移的關鍵因素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專家樊嘉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肝癌細胞、腫瘤微環境和肝癌轉移與復發領域又取得新進展。 記者今日獲悉,課題組發現人體內一種微小蛋白質――四跨膜蛋白CD151是肝癌侵襲轉移的關鍵因素。據介紹,四跨膜蛋白CD151與整合素α6β1高表達的肝癌細胞亞群在與腫瘤微
日本研究稱吃魚能降低患肝癌風險
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6月7日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稱,常吃鯖魚、秋刀魚、沙丁魚等背部發青魚類以及鰻魚的人,與不怎么吃這些魚的人相比,患肝癌的風險約低40%。 鯖魚等背部發青的魚類在日本統稱“青魚”,這些魚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研究人員在1995年至2008年間,以日本9個府縣的約
科學家提出新肝癌防治研究計劃
11月13日,在香山科學會議第611次學術研討會上,科學家圍繞“以中西醫相互結合、優勢互補提升原發性肝癌療效”開展討論后,擬提出“國家腫瘤(肝癌)防治研究發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該計劃以疾病系統管理為指導,鼓勵實施一系列具有系統性、創新性、示范性和可行性的肝癌防治方法,旨在未來的10年
研究發現免疫系統可能成肝癌“推手”
德國漢諾威醫學院8月9日宣布,該院研究人員發現免疫系統也有其兩面性,不僅可以防御疾病,也可能“助紂為虐”,促使肝癌形成。 研究人員利用小鼠實驗發現,沒有免疫系統的小鼠患上慢性肝病后,會很快死于急性肝衰竭。相比之下,擁有完整免疫系統的小鼠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過,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免疫系
浙江大學發表肝癌研究新進展
肝癌是一種預后很差的常見惡性腫瘤。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每年約有11萬人死于這種疾病。肝細胞癌(HCC)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類型, 也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盡管HCC的診斷和治療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預后情況仍然很差。 此前有不少研究顯示,激酶信號傳導的失調會促進HCC。浙江大學醫學院和美
肝癌放化療協同治療研究取得進展
放療與化療是肝癌治療的常用手段,兩者聯合使用能夠產生極好的協同治療作用,因此,開發合理的放化療結合策略,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目前,臨床上對癌癥患者主要采取放療配合小劑量的化療藥物,或是放療與化療交替進行這兩種模式。這些綜合治療方法雖能起到一定的腫瘤抑制作用。但是,卻無法有效地控制高度惡性的肝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