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09”船走廊里,平日穩重寡言的大管輪董文連哼著小曲歡步走來,突然大喝一聲:“回家嘍!” 此時,“蛟龍”號已完成第73次下潛作業回到甲板,這標志著2013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全部下潛作業順利完成。現場總指揮劉峰揮臂發令:“‘向陽紅09’船現在返航。” 今天(9月9日)的“向九”籠罩在節日般的歡樂氣氛中。晚飯時,廚房給每位船員額外發放了蘋果和啤酒。船員們也放松了心情,一些平常從不抽煙的科學家突然開始到處借火。 本次下潛作業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采杞海山區南側實施,最大深度為2418米。“蛟龍”號在海底航行了大約3公里,垂直落差約600米,拍攝到多種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質資料,取回了近底水樣、富鈷結殼,以及冷水珊瑚、海綿、7腕海星、海百合、藤壺等樣品。 劉峰認為,第三航段的每一次下潛都很成功,完全實現了預計目標。通過5次下潛,對作業區域的海山進行了總體勾勒,獲得了許多新的認識。同時對海......閱讀全文
“蛟龍”號海試隊員揮舉紅旗向碼頭上的人們致敬。 “蛟龍”號機械手。 母船上的“蛟龍”號。 ■“蛟龍”歸來 可能人們對2010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紅旗的一幕還記憶猶新。明年,“蛟龍”號將有望再探南海,對南海的形成、環境、地質地貌進行研
2012年6月3日,江陰蘇南國際碼頭。 一聲綿長的汽笛在空中回蕩,承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緩緩駛離碼頭,96名參試人員向岸邊揮手道別。繼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級海試后,這條海洋調查功勛船將奔赴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南端,向我國首次載人深潛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沉積物樣本。 7月16日,深潛員付文韜展示一個原本直徑15厘米的泡沫實驗球被水壓擠縮后的形態。 勝利完成海下7000米級
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并海試成功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5日從江蘇江陰起航赴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務,這是“蛟龍”號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熱液區作業。 隨船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陶春輝告訴記者,此
“我等了10多年,終于能坐著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了。在潛水器里說著中國話,看中國字,感覺很好。”時隔一年多,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仍難忘懷“圓了多年一個夢”的激動。 2013年6月18日,52歲的周懷陽成為第一位搭乘“蛟龍”號下潛的“乘客”,在即將開展的“蛟龍”號2014—20
“向陽紅09”船將從青島起航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6月,已經休養生息了將近一年的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將再次蛟龍入海,挑戰7000米的深海極限。 今天(5月28日)上午,蛟龍號的試驗母船“向陽紅09”船將從青島起航,趕赴無錫江陰搭載“蛟龍”。按計劃,搭載“蛟龍”之后,“向陽
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徐芑南 創新要有勇氣和底氣 本報記者 劉詩瑤 創新感言:創新需要勇氣,也需要底氣。勇氣來自于:敢于擔當,敢為人先,敏銳洞察,抓住機遇。底氣來自于:艱苦樸素、刻苦鉆研的工作作風;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專業基礎;善于探索、善于總結的實踐經驗;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意志
研制萬米級載人深淵器挑戰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是國際海洋領域極具標志性和影響力的科技工程。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獲悉,該中心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自籌經費啟動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的研制工作,并計劃2019年載人挑戰馬里亞納海溝。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主任崔維成
與浩瀚的星空相比,深邃的海洋似乎是人類更易觸及的資源寶藏。未來的全球資源競爭,將會在占地球表面積71%、總水量97%的這片藍色海洋上蔓延開來。 蛟龍號:吸納民資進入海工領域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這標志著中國具備了載
6月17日,工作人員在給“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掛纜。 6月17日16時30分左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此航次進行了4個小時水下作業,現場總指揮表示,這次下潛超額完成了預定任務。 據悉,18日,“蛟龍”號
此舉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此次試驗任務為期47天。圖為“向陽紅09”試驗母船上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繼去年創下3759米的下潛深度記錄后,今年將沖擊下潛5000米深度的目標,這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下潛能力達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
上天、下海,這是人類千百年來探索廣袤未知空間的最大夢想。今年,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上天對接天宮一號,繼去年夏天成功完成5000米深潛后,中國潛入深海的計劃進展如何? 昨天(3月11日),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顏開,他透露,按照計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與研制的我國首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7月18日下午,江陰蘇南國際碼頭彩旗招展、鼓樂齊鳴,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與研制的我國首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歷經52天的3000米級海上試驗后,返航歸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000米級海上試驗的成功,
記者10日從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基地)獲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于2020年執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務。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告訴記者,“蛟龍”號新母船初步命名為“深海一號”。 此前,“蛟龍”號的母船是已屆退役年限的“向陽紅09”
航天員慶賀對接成功 6月24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三位試航員走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后手舉國旗揮手致意 6月24日,“蛟龍”號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6日表示,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新母船“深海一號”將于今年年底下水。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軍當日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說,“蛟龍”號新母船“深海一號”將于今年底下水,經過試驗后,預計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深海一號”將搭載“蛟龍”號于2020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具有高速水聲通信(聲學系統)、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控制系統)、大容量充油銀鋅蓄電池三大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其中聲學系統、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由中科院相關研究所攻克,為“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礎。 據介紹,聲學系統相當于“蛟龍”號的嘴
深海探測、深海開發,這是中國深海戰略的目標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暢行無阻,業內人士稱之為“全海深”科考。要實現“全海深”科考目標,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須突破1.1萬米深潛技術,進入世界大洋最深處即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在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萬米處的地方,叫挑戰者深淵。 近日
6月5日下午14時,“向陽紅09”船緩緩駛離青島市母港,前往江蘇江陰,在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后,于本月10日正式起航,前往南海和太平洋執行“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 據悉,“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分為3個航段。第一航段調查任務開赴南海特定海域;第二航段預計7月中
“海洋國家實驗室‘蛟龍’號共享航次”新聞發布會4月1日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舉行。作為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海洋國家實驗室將于今年4月初首次參與“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并在中國南海首次使用“蛟龍”號實施深海載人科考。 海洋國家實驗室學委會秘書長潘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深海生物資源勘探開發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資源庫規范化建設、深海生物學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22日在廈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大洋協會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率先在中國部署大洋生物資源勘探工作,獲得大量在醫藥、環保、工農業等方面有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控制與聲學系統研究集體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研究集體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控制與聲學系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支撐“蛟龍”號實現深海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高速水聲通信、精細地形測繪、安全系統控制等功能的關鍵系統,實現了“蛟龍”號
據中央電視臺消息,因天氣原因,“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原定今日(7月22日)進行的第二次下潛試驗被迫取消。根據預定計劃,“蛟龍號”潛水器今天將下潛沖擊5000米深度。 中國載人深潛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稱,因天氣惡化情況比預計要早,不得不取消原定計劃。劉峰表示,將預計用3天時間,對設備
“蛟龍”號海試結束后,有關它的應用備受關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劉峰表示,“蛟龍”號有望明年4月—5月執行南海深部計劃。 南海深部計劃是以南海深海過程演變為核心的大型研究計劃,由洋盆形成、沉積響應和生物地球化學三大方面組成。計劃從現代過程和地質記錄入手,解剖南海
“‘向9’過來啦!”當地時間28日晚飯后,“大洋一號”船上的人們開始奔走相告。在這茫茫印度洋上孤獨漂泊了25天,一艘來自自己國家的科考船即將靠近的確讓人興奮。 “蛟龍”號母船“向陽紅9”號24日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經過4天航行28日傍晚抵達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區,執行大洋35航次科考
圖為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 圖為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 圖為“蛟龍”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 圖為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準備滑躍起飛。 圖為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圖為10月25日,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最玄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
第一步:實施“深海星空”探測計劃,在重點海區投放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智能浮標,同時在馬尼拉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構建實時立體多學科綜合觀測系統,點面結合,搶占深海探測的全球制高點 第二步:利用“蛟龍號”載人潛器、ROV(纜控無人潛水器)等移動平臺對西太平洋—印度洋重點海區進行全面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由國家海洋局推薦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國家海洋局主導的項目首次獲得該獎項一等獎。劉峰在國家科技獎講堂發
7月17日,參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的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參試人員凱旋。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桑子剛、副所長梁波及研究室代表前往沈陽迎接。張艾群、劉開周、郭威、祝普強4位同志受到了英雄般歡迎,他們帶著圓滿完成7000米級海試勝利的喜訊成功歸來。 從6月3日“蛟龍”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