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呼吁徹查“張曙光花巨資評院士”
提起中國科學院對張曙光2007年參評院士材料的調查結果,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依然十分不解:“我們都是學者,明白誰也不可能兩年時間寫兩本專著。” 2007年院士大會投票期間,針對張曙光所提交的學術成果是真是假,院士們爭議很大。潘際鑾說,當時,不少院士的疑惑是:他平時抓工程那么忙,哪里有時間和精力寫專著? “我們又提出,能不能把草稿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最后,稿子也沒能拿出來,大家心里就明白:這不是張曙光自己寫的。”潘際鑾說。 不過,每次聽到“張曙光花2300萬元用于參評院士”的說法,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盧強都強烈地表示“這真是天方夜譚中的天方夜譚”。 他反復向記者強調:“就我認識的幾十位中科院院士來說,他們都是貞良死節之士,都是富貴不能淫的,我不相信有院士會拿張曙光的錢!” 和盧強的觀點一致,潘際鑾說:“反正我知道的是沒有院士敢拿他的錢。”他認為,張曙光在庭......閱讀全文
張曙光參評院士專著涉嫌造假
9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張曙光在庭審中。 三天前,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法庭上一席供述,引發輿論嘩然。他稱當年收受企業2300萬元,是因參評院士“需要花錢”。中科院次日發聲明稱,張曾兩次參評落選,未曾收到過與張“花錢參評”相關的投訴。 根據新京報記者調查
多名院士呼吁徹查“張曙光花巨資評院士”
提起中國科學院對張曙光2007年參評院士材料的調查結果,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依然十分不解:“我們都是學者,明白誰也不可能兩年時間寫兩本專著。” 2007年院士大會投票期間,針對張曙光所提交的學術成果是真是假,院士們爭議很大。潘際鑾說,當時,不少院士的疑惑是:他
中科院回應張曙光索賄2300萬評院士
聲明中說,中科院未曾收到與張“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如查實哪位院士有受賄等違法行為,中科院絕不姑息,歡迎社會監督。 聲明中說,我們從媒體報道中注意到,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法庭上供稱,其受賄的部分錢財用于參評院士。張曙光曾于2007年和2009年被鐵道部推薦為我
盡快筑牢“科學名人堂”的“制度堤壩”
新華社9月10日播發了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涉嫌受賄一案的庭審直擊。有報道稱,身居高位的張曙光并不滿足于官位,還一直努力當“學霸”,以維持其在鐵路領域的權威地位。他曾于2007年、2009年兩度參評中科院院士,但未如愿。據檢方指控,張曙光多筆受賄均與參評院士過程有關。為了參評過程中準備“學術
新聞調查: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么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日前相繼公布的新晉外籍院士名單,引發社會關注。外籍院士是否只是個頭銜?他們是怎么被選上的?將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發揮哪些作用? 一些新當選的外籍院士或他們的代表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就上述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競爭激烈 當選榮幸之至 “競爭相當激烈,大概有600多
人民日報:讓“院士角逐”回歸學術
讓權力的歸權力、學術的歸學術,才能防范因兩者媾和而產生腐敗風險 兩次參評、兩度落選,最接近時距闖關成功僅一票之差;索賄兩千余萬元,蓋因評院士“需要花錢”——近日,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賄選院士的案情逐步曝光,吸引公眾目光。此事所暴露出的權力對學術的干擾,無疑是一記警鐘。常言道
饒毅再發文:實驗是檢驗張曙光pk裴鋼對錯的唯一標準
發件人: Transmissome 日期: Saturday, January 23, 2021 at 6:04 PM 至: xxxcashq.ac.cn 主題: 解決張曙光與裴鋼實驗結果矛盾的方法是第三方重復實驗 中國科學院道德建設辦公室, 謝謝中國科學院道德建設委員會接受舉報。
科研失信可取消院士:《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發布
9 月 14 日,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等 22 個部門聯合發布通知,科技部會同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對《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進行了修訂,并印發修訂后的《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以下簡稱《規則》)。 針對近年來科研失信行為新的表現形式,《規則》新增了 7 種科研失信行為,包
中青報:涉嫌貪腐落馬的官員院士候選人
陳明憲編著的《公路工程與造價》一書,被指控是找“槍手”代寫的。 對2011年的那次院士評選,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志棟至今記憶猶新:一個名叫陳明憲的廳官,因參評院士第一次走進了他的辦公室。一年之后,陳明憲因涉嫌腐敗落馬。 當時,雷志棟是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
復旦將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重啟調查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學術抄襲、學歷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一事,相關涉事方復旦大學在1月3日下午舉行通報會表示,去年已開始調查相關問題,認為王正敏不存在抄襲,而現在會啟動復查,并盡快拿出結論。王正敏則否認學術造假,而受牽連方——將“人工耳蝸”產業化的上海力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