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世界科學論壇大會正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前來參會的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2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全球科學界應該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科技造福全人類。 科學推動可持續發展 世界科學論壇由匈牙利科學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于2003年共同發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本次論壇大會的主題是“科學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政府和企業代表通過大會提供的平臺,討論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主題。在大會期間,白春禮將主持一個主題為“科學造福自然資源”的全體會議。 白春禮強調,科技與自然資源乃至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經歷了五次科技革命,工業化進程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如今,全球僅發達國家的11億多人口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已形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緊張的局面。因此,如果要使全球人口都實現工業化,除了可持續發展,沒有別的道路可走。 他認為,人類的發展迫切需要新能源來支持,科技進步使新能源開......閱讀全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全文如下: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202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目錄前言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一)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文化根脈和精神源泉(二)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觀(三)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政
張新榮教授談BCEIA2019科學儀器發展國際高峰論壇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金秋十月,BCEIA 2019將在京舉辦首屆“科學儀器發展國際高峰論壇”,數位科學儀器企業巨頭公司CEO、高管,將聚焦企業融資、并購、重組、轉型、研發及戰略發展等熱點,向參會觀眾們分享經驗、共同探討,為中國分析測試儀器行業提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今年適逢學術期刊誕生350周年,從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秘書亨利·奧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創辦世界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幾萬
●功利主義科學觀以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為主要特征,自培根以來就大行其道,科學被視為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與科技有關的制度是近代科學發展以來逐步形成的,是近現代科學傳統與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中國所固有的,制度的移植和建設較之知識和技術的引進復雜和困難
李醒民:科學的世界主義特征 科學具有國際主義或世界主義的特征或精神氣質。盡管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在某些科學家身上,不乏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例子,但是總的來說,科學畢竟是國際主義的或世界主義的。這一特征可以說得到學界和社會的公認。薩頓言之鑿鑿:“科學是僅有的一個
20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極大推動了社會進步,科學活動的組織與形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科學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也在不斷增加。科學家發揮社會責任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科學家個人;二是通過所在的科學家群體,即科學共同體。 想講一講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伴隨科學的不斷進步,科學共同體的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批準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終止的通知》,依法終止234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名單已在教育部門戶網站公布。這不僅是近年來完善和創新中外合作辦學監管方式的重要成果,也突顯了在中外合作辦學領域堅決推進淘汰更新,優化升級的政策導向。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表聲明:依法終止了 234 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并公布了詳細的名單。 在234個被終止的項目中,英國有60個,涉及的學校有華威大學、利茲大學、佩斯利大學、倫敦城市大學等; 澳大利亞有45個,包括澳洲八校,南澳大學等。 美國也有25所大學受影響,佐治亞理工
我們永遠無法忘記,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無情地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淚之地,民生之痛,家國之難。七年間,汶川地震遺址的滿目瘡痍,時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災害與風險必須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來,我們也看到,科學家的潛心研究,讓崎嶇的山地涌動著希望;一個個科研成果的涌現,讓坑洼的山
交叉學科研究的創新建設 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紀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交叉學科研究既有一般科學研究的共性又有自己的個性。突破傳統思維方式和體制,促進各學科協作發展的關鍵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管理機制、人員聘任評價機制、資源分配機制以及相應的交叉學科學術支撐體系。交叉學科研究應向
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院士曾指出,儀器是認識世界的工具,機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改造世界往往是從認識世界開始的。科學儀器拓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被稱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者”和“奠基石”,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的“倍增器”和“助推器”,同時也是大國博弈的一個有效的“政治籌碼”。 中國電子科技集
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院士曾指出,儀器是認識世界的工具,機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改造世界往往是從認識世界開始的。科學儀器拓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被稱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者”和“奠基石”,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的“倍增器”和“助推器”,同時也是大國博弈的一個有效的“政治籌碼”。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順應時代特征、事關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
“十二五”規劃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就簡稱為“一五”,然后以此類推。“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1-2015年。
在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即將召開之際,中非綠色合作引導未來經濟研討會今日在京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秘書長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致辭。 李干杰強調說,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環境與發展,并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作為指導中國未來五年經濟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認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
2017年7月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基金委楊衛主任就“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國際研討會有關情況向新聞界作了介紹。新聞發布會由基金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韓宇主持。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份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重要
古往今來,一切科學技術的發展道路都不平坦,除了無盡的求索、艱辛的實踐、理性的學術爭論和廣泛的科學傳播之外,也不乏對科學理念的堅守和對反科學思潮的批判。 現代反科學思潮溯源 上世紀中葉開始的新技術革命對于人類文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對科學技術的謬用、誤用以及
(原題目: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潘柏申教授執筆《我國醫學檢驗部門自建檢測方法發展與管理建議》 -9項建議你應該知道) 為了促進我國醫學檢驗部門自建檢測方法的科學發展與合理監管,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于2017年3月在《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上發布了“我國醫學檢驗部門自建檢測方法發展與管理建議”
即便有少數專家不贊同轉基因技術,也屬于正常現象,只要是積極、理性的學術爭論,都會有利于生物技術的進步和完善。生物學家、環保學家、科學哲學家、經濟社會學家應該積極交流,使科學技術永不脫離健康發展的軌道。 ■黃大昉 古往今來,一切科學技術的發展道路都不平坦,除了無盡的求索、艱辛的實踐、理
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三大創新發展平臺建設進展如何,如何加快這些全省重大平臺建設?昨日,廣州、深圳、珠海三市的“一把手”齊聚深圳,現場考察前海開發開放進展,座談交流重大平臺建設情況,協商建立“輪流坐莊”的交流合作機制,加強三大平臺對接,像兄弟一樣,手拉手,心連心,互相學習,形成合力,合作共
征文通知(第一輪通知) 隨著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科學儀器不斷提出新的需求,從而推動著科學儀器的快速發展,科學儀器的發展催發著前沿技術的不斷涌現。科學儀器的前沿技術表征著科學儀器的先進性和尖端性,它引領著科學儀器的進一步發展,它的推廣和普及表示著科學儀器普遍水平的提高。儀器是認識世界的
科技部于2013年1月28日印發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具體內容如下:科技部關于印發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科發高[2013]2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
2012太赫茲科學儀器及前沿技術專題研討會征文通知(第一輪通知) 隨著太赫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太赫茲科學儀器不斷提出新的需求,從而推動了太赫茲科學儀器的快速發展,也催發了太赫茲前沿技術的不斷涌現。太赫茲科學儀器的前沿技術表征著太赫茲科學儀器的先進性和尖端性,它引領
10 月 26 日,2019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舉行。 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發表題為《青年與科學精神》的主旨報告。 報告中,施一公從 3 個角度闡釋了科學精神的內涵,即: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他同時提到,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通過一言一行將科學精神輻射至大眾觀念,滋養大眾
2010年8月的一天,北京中關村,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院長辦公室里,郭雷院士站在朝南的窗戶前,指著遠處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在中國科學院的基礎園區內,距這幢大樓的南面大約500米處,有一幢正在建造的大樓,那將是新成立的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所
中國科學技術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躍升期,科技實力顯著增強,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部分領域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展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科學技術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全面了解我國科學技術的突出優勢與增長趨勢,分析對比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差距和發展。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9月17—19日在北京召開。大會聚焦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旨在以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交流合作,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重要促進作用。習近平主席專門為大會發來賀信,王滬寧同志出席大會并致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來賀信,眾多專家學
合作+行為普遍存在于動物界和人類社會. 然而, 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 合作行為的成因是難以被理解的一個謎題. Science在2005年把“合作行為是如何進化的”這一問題列為125個科學前沿問題之一. 2016年《科學通報》第一期“Science 125個科學前沿問題系列解讀”中,從中國學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