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Nature)雜志網站2013年12月11日報道,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信息科學家文森特·拉里維埃(Vincent Larivière)助理教授和印地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信息與計算學院的倪超群(ChaoqunNi音譯)以及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 At Montreal, UQAM)的合作者研究發現,在學術出版系統的存在嚴重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利用Web of Science數據庫,檢索了2008-2012年之間發表的科學論文,包括作者姓名和工作單位。那些非同行評議的學術論文或者被認為不是“對學術知識的原創貢獻(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scholarly knowledge)”的排除在統計之外,如給編輯的信函,書評等。然后......閱讀全文
合作,日益成為科學研究的主流方式。科研人員跟誰合作,應當是有點講究的。俗話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搭配,干所有活兒、所有干活人都不累嗎?毫無疑問,這俗話過于籠統,男女搭配,有的人可能不累,有的人可能很累。 男女搭配干科研,誰累誰不累?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科研領域,男的可能不累,而
女性需要16年時間,才能消除與男性在科學論文數量方面的差距。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盧克?霍爾曼(Luke Holman)通過評估過去15年發表近1000萬份學術論文得出這一評估數據。 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最新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男性和女性在科學研究領域仍存在著差距,女性需要
最近,《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并建議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 據Science網站11月20日報道,很快,該研究引發眾多科學家“圍攻”。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一位生物工程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對流行開放獲取文章的
研究人員時常癡迷于技術改造而非改變生活方式和社會準則。跨學科研究仍然受制于學術界和政府的制度性障礙。 肯尼亞的馬賽族婦女在印度學習太陽能課程。 為了確保安全、可靠和低碳的未來能源,人類必須改變技術和個人行為。美國能源部注意到,個人選擇、
圖片來源:《科學》雜志官網 今日視點 一旦你把論文提交到期刊編輯部,那么,讓審稿人知道是誰寫的這篇論文,到底有多重要? 此前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研究者更愿意匿名,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對論文的評價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團(NPG)發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選擇讓審稿人見到匿名論文。
2020年1月30日,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發表的一篇關于德國前四例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病例的論文上了多家媒體的頭條,這是因為這似乎證實了公共衛生專家們的擔心:沒有顯示這種病毒感染癥狀的人仍然可以將這種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這可能使得控制這種病毒更加困難。2019年新型冠狀病
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一篇評論文章,以新的數據顯示,各個年齡的女性同行評議專家數量均少于預期。在分析中,來自美國猶他大學以及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的作者發現,在同一年齡組中,女性比男性更經常拒絕評議邀請。 該研究分析了一個大型數據集,其中包括2012年到2015年間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旗下期刊作者和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多年來在六個非洲國家收集的數據,來自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癥研究中心、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肯尼亞內羅畢大學、肯尼亞醫學研究所、肯尼亞國家醫院的研究人員查明7種細菌物種當高濃度地存在于女性的陰道時,可能會顯著增加她們感染上HIV的風險。相關研究結果于2018年1月2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電腦模型預測論文數量、任職機構及性別關乎學術成就 在發表同等數量文章的情況下,和男性生物學家相比,女性生物學家成為學術帶頭人的可能性更低。 最近,研究者用電腦模型證明:對事業起步期的科學家來說,“不發表就發臭”是一條黃金準則。根據計算公式,對于年輕科學家來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2 月 28 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領銜,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等參與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征”研究,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發表。 2月9日,鐘南山團隊曾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相關研
懷孕是大部分女性人生中的大事。從剛得知懷孕的欣喜,到經歷幾個月的漫長等待,到最后分娩時的痛苦,都對給媽媽們留下深刻的回憶。對于準備當媽媽的人來說,如何備孕是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對于孕婦來說,如何保護自己與胎兒的健康是則是另外一項十分重要的問題;分娩的方式以及孩子日后的健康生長則需要更加長久的考慮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近年來,由于細胞系污染、實驗技術本身存在問題而有待改進、實驗結果無法重復和研究人員存在學術不端等缺陷,不少論文的實驗結果廣受質疑,甚至論文慘遭撤回。基于此,小編針對近期這方面的相關新聞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1.PLoS ONE:HeLa細胞幽靈---細胞系污染導致大約3.3萬篇論文存在問題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在一項針對7800多名非洲婦女的隨機臨床試驗中,來自ECHO臨床試驗聯盟的研究人員發現相比于宮內銅節育器(copper intrauterine device, IUD)和左旋炔諾孕酮(levonorgestrel, LNG)埋植劑,一種避孕注射劑(肌肉儲存型醋酸甲羥孕酮, intramuscu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想象一下,你吃了一片藥來控制你的疼痛,結果藥物反而增加了你的疼痛感。在一項新的開創性研究中,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服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可能就是這種情況,而且對服用阿片類藥物的女性患者而言更是如此。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數據分析可以增強對科學論文的審查,但出版商必須首先同意公開此類信息。 同行評議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整個學術界每年要花7000萬個小時代表學術期刊為同行審稿。這些工作一般沒有經濟回報,也很少能得到應有的認可。 共享同行評議及其背后的數據有助于期刊杜絕學術出版中的造假、低效和系統性偏見。
小保方晴子 在最近發生的一系列學術期刊的撤稿風波中,研究者們通過社交媒體討論了他們常年的“最愛”:一份已經發表了三年的研究期刊影響因子和撤稿頻率間關系的論文。 這份2011年的論文提出了“撤稿指數”( retraction index)這一概念,描述發表在某刊物上的論文最終被撤稿的可能性。作
生活在女性陰道中的特定細菌可能在HIV的性傳播中發揮著一種之前未被認識到的作用。來自美國拉根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以年輕的健康的南非女性為研究對象,發現相比于攜帶“健康的”陰道細菌的女性,陰道中促炎性的細菌物種占主導地位的女性有4倍高的風險感染上HIV。與此同時,女性生殖道中的病毒與HIV感染風險不存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7月19日,以南京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聯合揚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在微生物領域頂級期刊《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發表論文“Epidemiology, Evolu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H7N9 influenza viruses
2019年8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杰課題組和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IF:43.07)在線發表研究成果“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
2011年第7期《醫學信息》(中旬刊)雜志出現了“鴛鴦刊”,雜志的名稱、期號、封面和封底完全一樣,但內容完全不同。圖為兩本“鴛鴦刊”的目錄頁。記者 來揚攝 “同一期雜志,一本上面有我的文章,另一本上面卻沒有。這感覺太奇幻了。” 華北某制藥公司員工朱明杰(化名)的論文被刊發在了一本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大膽的計劃。 軸子探測器原型機 在韓國大田市的一座不起眼的建筑中,一項重要實驗已經展現雛形。走廊盡頭,在一個質樸的實驗室里,一臺銅和金制成的實驗設備正在閃閃發光。這是一臺軸子探測器的原型機,或許有一天能解開重要的宇宙之謎。 如果成功,這臺設備有望重寫物
關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之前稱為2019-nCoV),有一些好消息。一項初步研究提示著這種病毒不能從受感染的孕婦傳播給胎兒。不過,研究人員強調,研究人群很小,只有九名孕婦,而許多其他因素意味著,當涉及到母嬰傳播時,問題仍然存在。 在這項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這9名年齡在26至40
PLOS ONE雜志迅速作出回應,已經將這名審稿人清除出審稿人隊伍。Damian Pattinson雜志編輯主任在網絡上證實了這一回應。已經正式將該審稿人從數據庫名單中清除。并將該稿件送到一名新的編輯組織審稿,并要求負責處理該稿件的學術編輯從編委中退出。 PLOS ONE也考慮如何讓作者確定審
Scientometrics(科學計量學)雜志2018年4月號發表了波蘭的Aleksandra Cislak、瑞士的Magdalena Formanowicz和以色列的Tamar Saguy等三位心理學者合著的文章,Bias against research on gender bias(對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