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培育之初一臉盆7斤8兩的原種,到如今2.3億畝的種植面積,矮抗58實現增產小麥86.7億公斤,增產效益170多億元。 有人曾估算,中國人吃的每4個饅頭中,就有一個來自河南;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小麥品種矮抗58! 在10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河南科技學院茹振鋼教授接過了沉甸甸的燙金大紅證書。由他主持完成的“矮稈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矮抗58選育及應用”項目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一粒種子,何以承載中國最高科技水平?一粒種子,何以成為燎原之勢,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黃淮麥區特大小麥品種? ——— 性能優良 ——— 沃土之上筑糧倉 面對萬畝示范田,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麥育種專家程順和曾贊:“矮抗58具有很好的豐產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它的高產、穩產、抗倒、抗旱、抗病、抗凍等優良特性表現突出,是我國小麥品種改良的重要進展!” 矮抗58成功解決了小麥高產大群易倒伏、......閱讀全文
小麥是夏糧生產的主體,奪取小麥夏糧豐收是奠定全年增產的基礎。其中,黃淮麥區既是優質強勁小麥的優勢產區又是赤霉病常發區,近年來赤霉病頻發、重發嚴重威脅了我國小麥產業發展和口糧安全。自國家小麥良種聯合攻關開展以來,攻關組聚焦我國小麥主產區的重大前沿問題,引導、推進我國小麥品種選育方向的調整,以品種特
就小麥種植而言,小麥的高產與倒伏相關,不少小麥產區由于小麥倒伏,高產地塊或高產品種變成了低產地塊和低產品種,給小麥生產帶來了嚴重的損失。而要解決 小麥倒伏,不能夠一味地降低小麥高度,同時也需要加強和提高小麥莖稈強度,培育出抗倒伏能力強的高產小麥品種。
金沙河質量體系依靠先進的化驗設備 剛剛過去的夏天,“金沙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院”的學員程紀平為了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而努力學習。他本在金沙河面業集團(以下簡稱金沙河)上班,選擇加入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這個團隊,“原因是我看好職業農民是國家提倡、發展推進的政策,是一扇通往致富的大門”。 《中國科學報
組建協同創新中心,目的是以機制體制改革為抓手,以關鍵技術創新為核心,打破單位、學科的界限,匯集各協同單位的人才、裝備和資金等優勢資源,針對制約山東省小麥玉米增產增效的技術瓶頸,開展協同創新,實現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共同提升,全面提高山東省小麥玉米周年高產高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溫度是植物生長發育和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溫度的變化也常常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研究晝夜溫差對小麥生長特性的影響,我們借助植物生長室創造了較大的晝夜溫差,分別為白天25℃,夜晚10℃,并通過植物生長室的控制功能嚴格控制光照和空氣相對濕
在世界三大重要糧食作物中,小麥也可以大面積實現雜種優勢利用了! “利用我們的成套技術,可使雜交小麥制種純度達到99.9%以上。”今年6月通過驗收的一項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宣告我國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制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獲重大突破。 該項目主持人、河南
西藏是我國的戰略高地,其糧食安全對穩定邊疆具有重要意義。西藏是高寒地區,牧草生長季短,飼草總量不足,導致家畜“夏肥、秋壯、冬瘦、春死”是常態,“缺草更缺料”,全區年低水平(季節保命)補飼飼料需求大概為50-60萬噸,正常(全年溫飽)育肥補飼需求100-200萬噸,因此急需發展糧飼兼用高產優質作物
我們知道現代農業生產中,小麥能夠增產、增收、增質,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與品種的選擇有關系,而為了保證農業生產中所用小麥品種的優質,在育種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多項測試。不過要驗證小麥品種的生產表現,就需要使用麥穗形態測量儀來測量小麥的麥穗穗長、小穗數等多項指標,
面粉的面筋含量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就已經深受各類因素的影響。面筋測定儀的分析發現小麥種植的選擇,小麥種植的區域,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的合理程度都無一不是影響小麥粉面筋含量的因素。如何生產出高面筋的面粉,就要從源頭把控。選擇高面筋含量的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施肥的合理程度都要一一嚴格的把關。 氮肥是影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鄧志喜 只要一提到轉基因,就會觸動國人敏感的神經。誰要替轉基因說幾句話,就會被渲染和炒作,甚至會招來謾罵和人身攻擊。在這樣的公眾認知環境和輿論環境下,我國轉基因技術開發應用面臨巨大阻力。 稍微了解一點遺傳育種知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新物種的產生都是物種與
河南省7月19日召開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該省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其中兩名科技杰出貢獻者各獲獎金100萬元,另外有9個項目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此次獲得百萬元重獎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分別為河南洛玻集團總工程師姜宏和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許為
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提供了20%人類所需的熱量。2010年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繪制出了小麥基因組草圖,但這一序列并不完整。在7月17日Science雜志上,兩個研究組分別公布了Chinese Spring小麥品種的每個染色體臂的基因組序列,以及小麥染色體3B基因組序列,另外兩個研究小組
莊巧生,男,1916年8月出生,1939年畢業于金陵大學農學院,獲學士學位。1940年在金陵大學農學院擔任助教,1944年到重慶北碚中央農業實驗所麥作雜糧系任技士,從事小麥品種改良工作。1945 年7月,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學院實習,學習硬質小麥品質鑒定技術。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試驗場任
近年來,國家對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比較重視,特別是實施良種補貼措施以來,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推廣面積迅速擴大。然而,由于強筋小麥品種的產量潛力一般比中筋小麥低,因此對于小麥粉的白度品質要求自然也隨之增加,實驗室對其的檢測離不開數顯白度儀的應用。 &nb
今年麥收期間,在安徽省蕭縣安徽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地,淮安市農業科學院孫蘇陽團隊用矮敗小麥技術育成的中強筋小麥品種“淮麥40”實測畝產量達到1460斤,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矮敗小麥技術發明人劉秉華對此結果非常滿意。 矮敗小麥技術是什么?為什么能夠育出如此高產的優質品種?劉秉華的記憶回到了4
小麥、稻谷、玉米等都是帶有莖稈的作物,而對于這些莖稈作物而言,倒伏往往成為產量損失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小麥的倒伏損失甚至可以高達40%,因此要提高小麥種植的品質,除了要不斷調整和改良農藝性狀網,還需要對這些產量構成性狀進行研究,利用好便攜式作物抗倒伏測定儀等科學檢測儀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開展的抗旱節水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培育研究日前取得最新成果。該項目培育的轉基因小麥新品系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產量提高10%以上,具有較大的生產應用潛力。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馬有志介紹,植物抗旱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復雜性狀,常規育種難度大、周期較
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氮肥一直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然而,氮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并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因此,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綠色高效提高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產量的一種有效途經。8月16日,英國《自然》雜志以研究
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氮肥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措施。然而,氮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并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因此,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綠色高效提高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 8月16日,英國《自然》(Natur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如果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人體就會出現發育不全、體力下降等各種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現象稱為“隱性饑餓”。 作物營養強化能應對“隱性饑餓”。這一手段主要是通過育種來提高農作物中能被人體吸收的微量營養素的含量,不需要人們改變現有的飲食習慣和加工、使用方法,就能讓人們從食物中安全地獲
阿根廷《民族報》報道,該國研究人員近日已在試驗田中播下一批轉基因小麥種子,并計劃3年內將轉基因小麥投放市場。 這個轉基因小麥品種由阿根廷科學研究理事會、利托瑞爾國立大學和塞雷斯生物技術公司共同研發。研究人員從向日葵中提取特定的基因片段植入小麥中,從而使小麥獲得更強的抗干旱和抗鹽堿能力。
許多人知道雜交玉米,更知道雜交水稻,但很少有人聽說過雜交小麥。專家認為,如果中國雜交小麥應用面積達到雜交水稻的應用水平,那么將創造一個巨大而嶄新的高技術種業市場。 據北京市農科院雜交小麥中心分析,2006年國內小麥種植面
3月26日,記者從銅川市種子管理站獲悉:經第四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三次主任會議審定,由我省銅川市選育的旱地小麥品種銅麥6號順利通過國家審定。這是2009年以來我省通過國家審定的唯一一個旱地小麥品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通過國家審定的第5個旱地小麥品種。這標志著銅川市的旱地小麥選育水平邁
濟寧16號是一個綜合農藝性狀比較優秀的強筋專用小麥品種,曾創978Okg/hm耐的高產記錄。該品種抗病,抗倒性能好,分孽力較強,是大穗、多粒、千粒重高的優良品種。由試驗可知:在一定范圍內,該品種隨著標準氮肥追施量的增加,小麥的產量是增加的,但過量追施氮肥,小麥易出現貪青晚熟或旺長,甚至在后期出現
張增艷,這個美麗而開朗的女科學家讓小麥抗病基因的研究占據了她幾乎全部生活時間,就在不久前,張增艷領導的小麥抗病分子育種課題組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抗小麥條銹病新基因。最近中國科協向媒體重點推薦了她的研究成果及論文。 專家簡介 張增艷,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杰出人才,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
近日,一個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NRGene基因公司的科技小組宣布繪制出野生二粒小麥基因組圖譜。他們用一個月的時間,首次破譯了被稱為“小麥媽媽”的二粒小麥的基因組序列。這項成果有助于促進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種的研發,為緩解全球糧食危機發揮作用。 野生二粒小麥是今天硬粒小麥和面包小麥的祖先,是人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年度大會12月3日~7日在京舉行 世界最大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聯盟——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年度大會于12月3日~7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向大會致信祝賀,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可持續農業的科技進展”。 近年來各國取得的一批農業研究成果亮相2007國際農業研究磋商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制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并發表于《自然》之后,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
中儲糧:目前糧價上漲仍在可控范圍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談中國的糧食調控 三聯生活周刊:最近國際米價出現大的漲幅,表面看,由于我們國家在糧食問題上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而亞洲米價此番上漲幾乎沒有影響,但從一個相對更長的周期,它對國內稻谷供需市場是否仍然構成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