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個問題現在被討論得很多,那就是發電模式的改變。例如,從煤炭發電向天然氣發電轉移;核電能否重啟。 盡管煤炭的成本比天然氣會低一些,但它在燃燒階段會帶來空氣污染,已經成為中國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問題是,中國目前從哪里獲得那么多的天然氣?我認為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種是液化天然氣(LNG),通過遠洋運輸運到中國,然后再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個城市當中去;另一種是從土庫曼斯坦的輸油管道把天然氣運到中國沿海城市;第三種則是采用煤制天然氣的方式。 根據我們的計算,要將這些天然氣輸送給中國各個城市,LNG的成本目前是每MMbtu(國際標準能量單位)16美元,從土庫曼斯坦運到中國的天然氣成本大概在每MMbtu11.6美元;在中國的內蒙古煤制氣工廠的成本大概是每MMbtu7.4美元。 這樣看來,煤制氣的方式是非常節約和經濟的,因為內蒙古的煤炭供應非常豐富,這也是屬于中國獨有的解決方式。 其實,頁巖氣原本也會是一種......閱讀全文
退煤大秦線 步量中國能源結構變革大局的艱難開端 煤炭,被譽為“工業的糧食”、“神奇的烏金”。它撐起了中國能源供應體系的半壁江山,卻也釀成了大氣污染的一杯苦酒。 面對日益嚴重的霧霾,煤炭究竟何去何從?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又該如何改變?帶著這些問題,上證報記者歷時數月,沿著大秦線,踏
中國海油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旗下新能源業務調整的消息終于塵埃落定。 據《經濟觀察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中核集團全資子公司中核匯能已于去年12月收購了中國海油新能源孵化器——新能源公司旗下的風電資產,成交金額可能為40億元;重組后的風電資產由中核匯能控股,但新能源公司仍有少量股權。
從16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獲悉,2019年深入推進煤炭結構性去產能,組織實施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分類處置,關閉退出落后煤礦450處以上。淘汰關停2000萬千瓦煤電機組,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目標。同時,持續推進煤炭優質產能釋放,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煤礦產能達到總產能的四分之三,進一步
“十三五”能源規劃編制今年6月啟動,計劃今年年底形成基本思路。中證報獲悉,該規劃提出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七大戰略任務,生產布局方面將加大油氣開發力度,新增近海油氣開發帶,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未來可再生能源補貼將設總額限制。 優化能源生產布局 據中證報報道,國家能源局規
《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我國要把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能源自給能力保持在85%左右,能源儲備應急體系基本建成。同時,《行動計劃》還提出了多項開發新能源的要求,頁巖氣、煤層氣、深水油氣、煤制油、煤制氣都
核心提示 ■能源排放、環境污染和氣候惡化已成世界性難題 ■嚴重霧霾是我國能源結構性矛盾長期積累的集中暴露 ■向“心肺之患”霧霾宣戰,必須革煤炭的命 ■唯有走向清潔化和低碳化才能化解能源困局 PM2.5頻頻爆表,大氣污染嚴重,霧霾成為老百姓的“心肺之患”。2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
進一步降低煤炭消費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對于煤炭行業來講,無異于“雪上加霜”;但同時,這也是煤炭企業轉型升級,進行行業整合的重要時機。 近日,三部委聯合下發《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爐,提出能源行業治霾的近期和中期的等具體量化目標。 該《方案》的近期目標為,
4月21日,湖南省發改委牽頭舉行湖南“能源網”建設情況通報會。 湖南省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歐陽彪通報相關情況。 按照“基本穩定水電、適度發展火電、加快氣化湖南、積極發展新能源”的總體要求,湖南將加快構建“覆蓋全省、網架堅強、協同發展”的新型能源網。 今天下午,湖南省發改委牽
——專訪賽默飛世爾化學分析業務中國商務運營總監胡翔宇先生 【導語】2011年收購戴安后,賽默飛除組建色譜質譜業務外,還新組建了化學分析業務。該業務在賽默飛各業務中產品構成最廣,業務重組使賽默飛化學分析業務的資源和實力得到了加強,每年業務量均保持高速增長。近日,我們采訪了賽默飛化
能源問題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必須系統謀劃和長遠考慮,形成明確的能源戰略及實施舉措。近兩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殼牌公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外多家機構的70余位專家,開展了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重點對全球和中國能源的供求形勢,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目標、原則和戰略途
近日,在中國天津舉行的首屆世界智能大會,讓公眾對人工智能的熱情再次高漲起來。那么,中國人工智能的研究究竟是什么水平?實際上,我國科學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研究人工智能。當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我國科學家已經向人工智能2.0挺進,希冀在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中占據一席之地。國家自然科學
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于12月25日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會上表示,2015年國家能源局將采取七項重要措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促進能源轉型升級,努力構建安全、穩定、多元、清潔的現代能源體系。 一是切實抓好能源中長期戰略規劃,研究確定2030年能源總量和結構目標,
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任伊始即提出《美國優先能源計劃》,意圖通過開發利用美國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推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實現能源獨立。截至3月底,特朗普已采取立法、行政命令、財政預算、人事布局等實施措施。與計劃相比,特朗普在實際行動中增加了對核能和風能的支持,前者主要是用于國防方面。 總體來看,特
1月18日,由國家能源局主辦,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承辦的能源行業四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這四個標準化委員會的成立,將對電力工業的發展,以及電力企業走出去起到推動作用。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本次成立的四個能源行業標準化委員會分別為:能源行業電力系統規劃設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能
2014年11月12日發布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告了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中國計劃在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從2020年的15%提高到2030年的20%。這一雄心勃勃的行動目標勢將對中國的能源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中國能源挑戰 當
北京12月25日訊 記者齊慧從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獲悉:2014年,我國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預計201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11.1%,煤炭比重下降至64.2%。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指出,2014年是我國能源事業發展極為重要的一年。能源工作大事多、亮點多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8〕22號。 通知中說明“目標指標”明確,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
大亞灣核電站 國圖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后,中國工程院組織了“我國核能發展再研究”咨詢課題,著眼于新的核電發展形勢下我國核能安全發展、規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矛盾,重點分析近期和長遠我國核能發展需要解決的若干重要問題。習近平主席在全球核安全峰會上全面闡述了中國的“核安全觀”,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核電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7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核電標準化是支撐我國核電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核電“走出去”的重要抓手,對推動我國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進具有重要
我國煤制氣項目多布局于西北干旱區域,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圖為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的一家煤化工企業正在施工。 借助霧霾防治契機,以及國家政策的推動、煤炭價格下降帶來的比較優勢,煤制氣產業迅猛發展。但目前我國煤制氣項目多布局在西北干旱、環境敏感區域,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都將帶來巨大的壓
20年前秦山核電走入人們的視線,中國大陸第一座自主建設的核電站在杭州灣畔開始了其“國之光榮”的歷程;20年的歷程中,秦山核電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同時也以其安全運營的業績創造了社會效益。從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間,秦山核電變化之大,有如核裂變,成為中國巨大進步的一個縮影。 秦山核電提供的一份“
日前,由于國家能源委會議釋放出核電松動的信息,相關媒體圍繞核電存廢、內陸核電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國研中心王亦楠老師的《內陸核電不適合我國國情》(附于文后)的文章觀點最為鮮明,引起了諸多共鳴和爭論。現針對王老師文中提出的幾點理由,稍談一點個人認識,以與商榷。 第一,關于核電安全技術
核電發展需要維持一定的規模和速度,同時也要注重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其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國核電發展,既要安全又要充滿活力,努力做到安全高效。那么如何看待核電的安全高效發展?筆者認為目前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首先是處理好核電的安全性與經濟性的
核電站沉寂 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前,桃花江核電站建設工地還是一片熱火朝天,中國核工業第二二建設有限公司(下稱“中核二二公司”)員工張順達(化名)的生活也不像如今這樣清寂。 2012年11月29日下午,張順達走出核電站廠區的大門,他要到鎮上取郵件。桃花江核電站到沾溪鎮沒
核電重啟一直是2014年新能源領域的熱門話題,國家高層也曾在多個場合放出我國核電重啟的積極信號。12月4日,國家發改委核電司司長劉寶華更是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 然而,湖南、江西等地的內陸核電站已投入巨資籌備多年,仍未破冰重啟。 2011年的日本
2月3日晚,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電力、吉電股份、東方能源等同時發布措辭一致的提示性公告,證實國務院國資委已經啟動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重組。 作為由國有資本壟斷的行業,核電建設以中廣核和中核為龍頭。業內認為,上述重組屬于優勢互補,有望成為核電行業的第三極,從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近日,“華龍一號”技術落地福清核電5、6號機組,這標志著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國產核電技術落地。諸多跡象表明,擱淺三年之久的核電審批項目年內重啟確定,而且部分核電項目已經啟動招標。這將撬動核電萬億元的市場,核電發電企業、設備和原材料供應商都將從中受益。 核電年內重啟成定局 作為我國高端
本月7日,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在證監會最新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初審名單中。此外,中國核建、上海電力、廣東核電等大佬也在運作上市的傳聞,在市場亦早已流傳。 據報道,“十二五”接下來的3年中,核電建設約4000億元的投資有望落實,其中近2000億元的設備采購量將釋放。
繼南北車開始合并之后,與高鐵同屬“出海”重點領域的核電也將誕生新的“巨無霸”。 進入2015年,我國核電領域動作不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1月29日)從多個渠道獲悉,今年1月初,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家核電)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以下簡稱中電投)的合并事宜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1
盡管中國高層在2014年屢次要求“抓緊”啟動沿海核電項目,但是這一年國內新建核電項目數量依舊為“零”。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將使得《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下稱《規劃》)的目標很難完成。而要保證該目標不落空,今年顯然是最為關鍵的一年。 “時間是寶貴的,就是現在批準建設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