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C: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預防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肝臟疾病,被認為是代謝綜合征的肝臟表現。過量的膳食果糖會在嚙齒類動物和人類中引起代謝綜合征和NAFLD,但是果糖誘導的代謝綜合征和NAFLD的發病機制,仍然了解甚少。 通過小鼠實驗,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預防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方法。根據他們介紹,阻斷一個給肝臟傳遞膳食果糖的途徑,能夠在小鼠身上阻止這種疾病的發展。 在人類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往往伴隨著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和其他代謝綜合癥標志。全球估計有十億人患有脂肪性肝病,但是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它。 本文第一作者、兒科胃腸病學臨床研究員Brian J. DeBosch博士稱:“現在,脂肪性肝病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關于代謝綜合征的起源,存在許多對立的假說。其中一個假說是,胰島素抵抗性開始在肝臟中首先發展。如果我們一開始能夠阻止肝臟變得不健康,也許我們就能阻止整個過程向前發展。” 該研究小組由婦產科學教......閱讀全文
示肝臟p38激活通過FGF21調控機體代謝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應浩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研究團隊在Diabetes上在線發表了標題為Hepatic P38 Activation Modulates Systemic Metabolism Through Fgf21-Mediated Interorgan Com
脂肪肝忽視不得
酗酒、肥胖多為病因?專家指出,脂肪肝可分酒精性脂肪肝與高級職稱考試網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經常大量飲酒即可罹患酒精性脂肪肝。?今年“全國愛肝日”的主題是“為了愛肝,我們戒酒一天”。“很多人舉杯高呼‘干啊干’之時,卻未曾聽見身體也在求救‘肝啊肝’。”中華肝病學會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學組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醫
脂質代謝紊亂是影響肝臟移植效果的決定因素
18日,記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獲悉,該院李紅良教授團隊發現:脂質代謝紊亂是影響肝臟移植效果的決定因素。根據該項研究成果研發臨床藥物,有望大幅提升肝臟移植手術的應用和救治效果。 現階段,晚期肝臟疾病最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手段是肝臟切除和肝移植手術。而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是上述手術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并發
關于葉綠醇對肝臟糖脂代謝的調節作用介紹
植烷酸能顯著上調肝細胞葡萄糖轉運蛋白(2.2倍)、葡萄糖轉運蛋白2(3倍)和葡萄糖激酶(3倍)基因的表達水平,而棕櫚酸僅能上調葡萄糖轉運蛋白1基因的表達,對葡萄糖轉運蛋白2基因的表達無影響;棕櫚酸和DHA還有抑制葡萄糖激酶基因的表達的趨勢,提示植烷酸可以增加肝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氧化利用。此外,
AKG調控肝臟糖代謝的表觀遺傳學機制獲揭示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江青艷/束剛教授團隊初步揭示了α-酮戊二酸調控動物肝臟糖代謝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據悉,束剛教授和江青艷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華南農業大學博士后袁業現、朱燦俊副教授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永亮副教授為第一作者
藥物代謝組學案例分析:奧曲肽的肝臟保護作用
藥理研究:奧曲肽的肝臟保護作用研究對象:大鼠分析檢測平臺:GC-TOF/MS(BIOTREE)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影響因子:4.85發表時間:2015摘要:Background & Aims: Insufficient liver regeneration and hepat
藥物代謝組學案例分析:奧曲肽的肝臟保護作用
藥理研究:奧曲肽的肝臟保護作用 研究對象:大鼠 分析檢測平臺:GC-TOF/MS(BIOTREE) 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 影響因子:4.85 發表時間:2015 摘要: Background & Aims: Insufficien
新發現!肝臟膽汁酸代謝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分子機制
腸上皮屏障損傷在炎癥性腸病(IBD)細胞和分子發病機制研究中備受關注。腸上皮屏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依賴穩定更新的上皮細胞和具有正常功能的細胞旁通路。膽汁酸是肝臟中膽固醇分解的最終產物,主要通過法尼醇X受體(FXR)和G蛋白偶聯膽汁酸受體1(TGR5)調節機體能量代謝和免疫功能等。已有研究表明,膽
非酒精性脂肪肝發展新抑制途徑獲揭示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主要慢性肝臟疾病之一,缺乏有效治療藥物。我國專家最新發現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新的內在抑制途徑。這一發現將有助于相關靶向藥物的研發。 12月11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醫學》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李紅良團隊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該團隊在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肪肝,原來還有腸道微生物在作祟
許多人的體檢報告上都提示有脂肪肝。這種肝臟疾病通常與肥胖、酒精和糖尿病相關。不過,根據本周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腸道微生物似乎也促進了疾病發展,表明有望通過糞便微生物移植來治療。 肝脂肪變性(hepatic steatosis)是指肝細胞的胞漿內出現脂肪滴。通俗
Nature子刊:酒精性脂肪肝與生物鐘紊亂
Notre Dame大學和Indiana大學的科學家們對酒精性脂肪肝進行研究,揭示了肝細胞生物鐘與這種疾病的潛在關聯。文章于一月十六日發表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 脂肪肝(Hepatic steatosis)是指肝細胞中出現了異常的脂肪累
上海生科院發現BTG1在調控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新機制
5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Signaling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郭非凡組的最新研究成果:BTG1 ameliorates liver steatosis by decreasing stearol-CoA desaturase 1 (SCD1) a
合肥研究院發現脂肪肝發展成肝癌的代謝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楊武林課題組在腫瘤發生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促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生惡性轉變的代謝調控機制。 脂肪肝是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常見肝臟病理改變。脂肪肝病一般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類。由于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肝
蛋白質翻譯后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
2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lipogenesis via AMPK-dependent phosphoryl
調節胰島素敏感性和肝臟脂質代謝的新機制
5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郭非凡組的研究論文:A novel function of hepatic FOG2 i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lipid metabolism via Peroxisome
中科院,武漢大學Diabetes發現肝臟脂質代謝新機制
5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郭非凡組的研究論文:A novel function of hepatic FOG2 i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lipid metabolism via Peroxisome
西安交大發現氫化珊瑚鈣或可防治脂肪肝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的改變,高脂飲食導致的肝細胞脂肪變性發生率急劇升高。日前,西安交通大學劉健康團隊發現,采用氫氣緩釋劑—氫化珊瑚鈣可有效防治高脂飲食所致的大鼠脂肪肝;而同樣在高脂飲食條件下,阿爾茨海默氏癥(AD)轉基因小鼠的肝臟脂肪合成顯著抑制,并不形成脂肪肝,但顯著推進血糖升高和胰島
糖皮質激素治療膿皰型銀屑病引起重度脂肪肝病例報告
病例資料患者,女,47歲,2000年5月始因全身出現散在紅斑伴脫屑、瘙癢,就診于本院,診斷為銀屑病,給予相關治療后,病情好轉。此后皮損時有復發,多于“感冒”后加重。2014年1月始患者全身紅斑面積增大,脫屑增多,隨后在紅斑基礎上出現密集針尖大小膿皰,就診于當地醫院,予以相關檢查(肝功能、血糖、血脂、
愛肝日:別拿脂肪肝不當事兒
3月18日是“全國愛肝日”。綜合上海、廣東等城市調查結果,我國普通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已超過乙肝,成為我國第一大肝病。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多位專家指出,別拿脂肪肝不當事兒,若任其發展,可能危及生命。酗酒、肥胖多為病因 專家指出,脂肪肝可分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
身上脂肪肝高怎么辦?需要注意什么?
脂肪肝現在也算是一個全民關心的一個話題,要知道伴隨生活質量逐漸地提高,目前脂肪肝的發病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一躍成為肝炎疾病里排名第一的疾病。脂肪肝其實是指身體中富余的脂類物質沉積到肝臟上,超過了正常范圍,長期積累,肝臟脂肪堆積過多而形成的一種生理現象,我們把它統稱為脂肪肝。身體為什
身上脂肪肝高怎么辦
脂肪肝現在也算是一個全民關心的一個話題,要知道伴隨生活質量逐漸地提高,目前脂肪肝的發病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一躍成為肝炎疾病里排名第一的疾病。脂肪肝其實是指身體中富余的脂類物質沉積到肝臟上,超過了正常范圍,長期積累,肝臟脂肪堆積過多而形成的一種生理現象,我們把它統稱為脂肪肝。身體為什
廣州生物院發現新的脂肪肝形成機制
廣州生物院發現新的脂肪肝形成機制 近日,國際著名肝臟學期刊Hepatology發表了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研究成果:HNF4 alpha regulates hepatic triglyceride metabolism in part through secreted
55例脂肪肝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特征分析
脂肪肝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逐年升高,主要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內的脂肪含量蓄積,脂肪堆積而引起的一種疾病[1],其中局限性脂肪肝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表現,多普勒彩超對于脂肪肝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其操作簡單,創傷小,本文主要探討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脂肪肝患
肥胖長脂肪肝?錯!餓也會長
在許多人印象中,吃得太好才會得脂肪肝,但其實脂肪肝與飲酒、糖尿病、藥物、肝炎、妊娠等許多因素相關,營養不良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肝臟作為體內代謝的中心,參與脂肪、蛋白質的代謝。長期節食的人由于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便會代謝儲存在其他部位的脂肪及蛋白質等,短期內脂肪分解量明顯增加。除此之外,正常情況下
科學家發現能預測肝臟中毒性脂肪堆積的生物標記物
目前在澳大利亞,有超過550萬人存在肝臟脂肪堆積(脂肪肝)的情況,其中超過40%是50歲以下的成年人。 脂肪肝是在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這些因素會影響發病年齡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專家們現在將這種情況描述為一種隱藏的流行病,該疾病正在推高肝臟移植率,導致一系列疾病甚至是死亡。 脂肪肝
輕度脂肪肝的臨床表現
1.食欲不振、乏力、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 為肝病患者常有的癥狀,患者若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肝區隱痛等,排除感冒、急性胃炎以及其他肝病,均應懷疑患脂肪肝的可能。 2.惡心嘔吐 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損害,可伴有惡心欲嘔、厭油、上腹脹等消化道癥狀。 3.肝臟腫大 約90%脂肪肝患者的
高糖和高脂肪飲食如何誘發人類肝臟疾病的發生?
西方飲食和腸道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或會驅動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以及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然而,導致肺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特定微生物和其代謝介導子目前研究人員并未發現。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Western diet contributes to
Nature:胰高血糖素有望恢復代謝性疾病患者激素失衡狀況
發達國家的很多健康問題都源于肝臟中葡萄糖產生和能量利用之間微妙代謝平衡的破壞,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分子機制,其或會誘發上述兩個不同但卻相關的過程之間的代謝失衡,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開發治療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概述重度脂肪肝的臨床表現
1.食欲不振、乏力、肝區悶脹不適或疼痛 為肝病患者常有的癥狀,患者若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肝區隱痛等,排除感冒、急性胃炎以及其他肝病,均應懷疑患脂肪肝的可能。 2.惡心嘔吐 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損害,可伴有惡心欲嘔、厭油、上腹脹等消化道癥狀。 3.肝臟腫大 約90%脂肪肝患者的
研究發現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
2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lipogenesis via AMPK-dependent phosphor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