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期《政策論壇》的作者披露,在“基因驅動”被考慮用于像給蚊子基因組進行重新編程以消除瘧疾或用于逆轉殺蟲劑抗藥性的發生之前,涵蓋這項技術——它包括了基因編輯——的法規中的缺口必須得到填補。他們說,現在是一個對“具有廣泛包容性及信息靈通”的有關基因驅動的未來進行公共討論的時候了。基因驅動技術是在10年前第一次提出的,它涉及到遺傳偏差性基因的設計,這些基因具有驅動某些特征在群體中通過的潛力。它從最近的在CRISPR技術方面的進步而得到了一針強心劑。據文章的作者披露,盡管基因驅動還沒有在野生種群中實施(它們的應用還仍然局限于實驗室研究),Kenneth Oye及其同事說,現在是嚴格評估這一迅速發展的技術的時間了;該技術可用于造福人類,但它也會造成未知的環境及安全風險。 他們說,例如,雖然基因驅動可為目標群體進行特異性的設計,但它們擴散至非目標群體的......閱讀全文
驅動基因,是與癌癥發生發展相關的重要基因,找到驅動基因后癌癥的治療就事半功倍。 在2012年的亞洲腫瘤大會上,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教授提出“驅動基因”這個概念。與癌癥發生發展相關的重要基因稱為驅動基因,驅動基因決定了這個癌癥的最主要的原因。當驅動基因突變后,就會把癌細胞“驅動”起來。
如果這種方法起作用,并通過監管和倫理審批,那么“基因驅動”可能是一種清除攜帶瘧疾蚊蟲的新方法。 這個想法聽起來簡單誘人:通過在一群動物中間迅速散布一種基因,可以阻止其傳播疾病,或者直接殺死如農業害蟲等物種。但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NAS)近日在華盛頓特區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上明確表示,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Herbert Irving綜合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人員小組,確定了18個驅動最常見、最具侵襲性的成人腦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形成的新基因。這一研究發布在8月5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論文的主要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召集的一個委員會日前警告稱,科學家尚未做好將一種可使特定基因在種群中快速傳播的技術在野外施用的準備。換句話說,對“基因驅動”物種還需開展更多實驗室研究及高度可控的田地試驗,現在把這類物種如轉基因蚊子釋放野外用以應對寨卡疫情等挑戰為時尚早。 科學家對基因驅動的研究已經
基因驅動技術大大增加了特異基因傳遞給所有后代的機會,在開發他們首個合成基因驅動成果的同時,哈佛醫學院著名遺傳學教授、Wyss研究所的核心成員George Church,與哈佛醫學院生物工程師Kevin Esvelt博士一起,幫助率先制定了積極的生物安全措施,確保可在受限的實驗室試驗中有效及安全地
基因驅動技術大大增加了特異基因傳遞給所有后代的機會,在開發他們首個合成基因驅動成果的同時,哈佛醫學院著名遺傳學教授、Wyss研究所的核心成員George Church,與哈佛醫學院生物工程師Kevin Esvelt博士一起,幫助率先制定了積極的生物安全措施,確保可在受限的實驗室試驗中有效及安全地
在經典遺傳學理論中,通過孟德爾定律,親代等位基因有50%的機會被下一代遺傳。2003年,進化生物學家Austin Burt提出了基因驅動(gene drive)理論【1】。一些基因具有自我復制功能,如轉座子等,可以利用具有這些功能的元件對目的基因進行改造,這樣可以使得后代可以以大于50%的機會偏
基因驅動,漸成生物界“新寵” 近年來,“基因驅動”成為生物學界的新興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它指的是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遺傳給下一代的一種自然現象。借助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研發出人工“基因驅動”系統,并在酵母、果蠅和蚊子中證實可實現外部引入的基因多代遺傳。 作為一種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羅那生物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66種癌癥類型的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進行分析識別出了56
眾所周知,基因突變是導致腫瘤的重要因素,而對腫瘤患者樣本進行基因檢測已成為臨床常用是檢驗內容。基因檢測,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測序等手段對基因位點進行檢測。最初的基因檢測只是檢測基因載體——染色體的數目異常,之后測序技術使得人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基因序列。2005年第一臺高通量測序儀Genome Seq
盡管科學家們在實驗室成功地證明了這一概念,但他們發現野生種群總是能適應并發展出對這一方案的抵抗力。當基因驅動工作時,它們往往被無差別地傳給所有個體,這是它的一個缺點。 康奈爾大學2月27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描述了一種有可能延遲抵抗的新型基因驅動
目前已知超過100個新的癌癥驅動基因,幫助解釋了怎樣的腫瘤驅動會造成:相同的癌癥基因導致不同的病患! 在一項由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SBP)引導下的協作研究中,研究人員結合兩個公開的“組學”數據庫創建一個新的目錄“癌癥驅動者”。當癌癥驅動基因的改變造成癌癥
一種新的基因驅動可以導致攜帶瘧疾的籠養蚊子種群完全崩潰。在實驗中,沒有發生突變阻止基因驅動的傳播,使其成為第一個有望在野外生效的基因驅動。 構建基因驅動的目的是讓特定基因產生遺傳優勢,經過幾代繁殖后傳播到整個種群中。就蚊子而言,基于CRISPR的基因驅動可以將特定基因遺傳給99%的后代,而常規
11月29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會議上,各國否決了一項暫時禁止釋放攜帶基因驅動生物體的提議。基因驅動是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旨在于目標群體內迅速傳播突變。布基納法索正計劃釋放攜帶基因驅動的蚊子 盡管許多環保組織和活動人士支持這項提議,但幾十名科學家反對暫停研究。
近期Nature雜志展開了2016年度的年終大盤點,包括多項具有影響力的科學事件,年度圖片,以及十位舉足輕重的科學人物。其中包括制作CRISPR技術警示者KEVIN ESVELT、華人醫生張進(John J Zhang),以及寨卡病毒追蹤者CELINA M. TURCHI等。 CRISPR技術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種被稱為“基因驅動”的基因技術近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擔憂。“基因驅動”技術可以令兩只昆蟲交配時產生基因突變,形成的“超動力基因”可遺傳至下一代。科學家警告稱,這一技術如果被恐怖分子利用,就可能生產出傳播致命疾病的“基因修正”昆蟲,從而導致一場史無前例的環境災難。 科學家警告稱,
在不久的將來,技術革新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將大幅提升新藥物和新材料的開發速度;新型診斷工具將打造更先進的個性化醫療;從日常任務到工業生產,增強現實將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大量信息和動畫覆蓋于真實世界之上;如果你生病了,醫生將可以在你體內植入活細胞,用這些“藥物工廠”為你治病;你將會
近日,研究人員首次使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基因組技術CRISPR加快哺乳動物特定基因的遺傳。這種極具爭議的基因驅動策略幾年前在實驗室飼養的昆蟲中得到證明。因為它能在整個物種中迅速傳播一種基因,從而激發了人們利用致命基因消滅瘧蚊等害蟲的夢想。現在,被消滅的對象或許還有具有破壞作物或能致病的哺乳動物
近日,研究人員首次使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基因組技術CRISPR加快哺乳動物特定基因的遺傳。這種極具爭議的基因驅動策略幾年前在實驗室飼養的昆蟲中得到證明。因為它能在整個物種中迅速傳播一種基因,從而激發了人們利用致命基因消滅瘧蚊等害蟲的夢想。現在,被消滅的對象或許還有具有破壞作物或能致病的哺乳動物
《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哈佛和斯坦福大學科學家有關未經治療轉移腫瘤中驅動基因變異情況的分析(DOI: 10.1126/science. aat7171)。作者從20位實體瘤患者(包括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提取了115個樣品、包括76個未經治療的轉移腫瘤樣品。結果發現腫瘤患者的轉移腫瘤
近年來,CRISPR/Cas9系統的發現和開發帶來了許多新希望。最新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公布了兩項重要成果,分別報道了首次哺乳動物CRISPR-Cas9基因驅動,以及第三種CRISPR-Cas系統。 作為生命的基本遺傳物質,DNA的精準編輯和快速檢測一直
科學家們現在可以進行基因驅動研究,而不用擔心自然群體意外傳播問題。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兩種分子策略對保護實驗室CRISPR基因驅動實驗的效果 他們的發現首次報道在bioRxiv,今天被eLife刊登,表明科學家可以有效地利用合成靶點和分裂驅動來進行基因驅動研究,而不用擔心在整個自然種群中造成意外
近年來,科學創新日漸進入"大數據"時代,各種高通量的分析手段以及各類"組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疾病發生機制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針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利用"大數據"的手段產生的科學進展,我們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24日在線發表的一項遺傳學最新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于實驗室小鼠中成功開發出基因驅動系統。這一研究結果不但將改良小鼠模型,還有助于科學家研究復雜的遺傳疾病。 基因驅動,即讓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遺傳給下一代,使它們的遺傳率高于隨機幾率,即所謂的“超孟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等處完成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推動癌癥生長的突變在個體患者的轉移灶具有一致性,這是關于癌癥患者的癌細胞如何傳播或轉移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這一研究發現公布在9月6日的Science雜志上。 大多數與癌癥相關的死亡是由遠離原發性腫瘤的癌細胞轉移或稱為繼發性腫瘤引起的。原發性腫瘤通常可
本周,多項基因編輯重磅研究成果井噴式發布。從“新款”基因剪刀到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的誕生以及治愈先天性失明等,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正在“兌現”造福人類健康的承諾。本周這些最新研究都有哪些亮點?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 張鋒團隊開發出第三種人類基因組編輯系統 CRISPR-Cas9是一個
生物通報道: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等處完成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推動癌癥生長的突變在個體患者的轉移灶具有一致性,這是關于癌癥患者的癌細胞如何傳播或轉移的一個關鍵性問題。這一研究發現公布在9月6日的Science雜志上。大多數與癌癥相關的死亡是由遠離原發性腫瘤的癌細胞轉移或稱為繼發性腫瘤引起的。原發性腫瘤通常可
基因驅動(gene drive)是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它促進后代要比正常情形時更頻繁地遺傳來自一個親本的特定等位基因。它已在昆蟲中發揮作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它也能夠成功地在脊椎動物中發揮作用。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描述了一種方法,它利用CRISPR-C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鑒別出了與一種最致命形式的子宮癌――漿液性子宮內膜癌(serous endometrial cancer.)相關的數個基因。研究人員描述了在研究中發現的三種基因在疾病中常常發生改變的機制,表明這些
CRISPR可增加雌性實驗鼠將特定基因傳給后代的幾率。圖片來源:ISTOCK近日,研究人員首次使用被稱為基因“剪刀”的基因組技術CRISPR加快哺乳動物特定基因的遺傳。這種極具爭議的基因驅動策略幾年前在實驗室飼養的昆蟲中得到證明。因為它能在整個物種中迅速傳播一種基因,從而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