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美國人》雜志日前刊登了華盛頓州立大學生殖生物學中心主任邁克爾·斯金納的研究文章《一種新的遺傳》。這項研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特定污染物會引發可導致疾病或生殖問題的表觀遺傳修飾,而這是在不改變動物DNA序列的情況下發生的。 邁克爾·斯金納的實驗室以及其他一些實驗室,主要針對大鼠和小鼠的一些研究發現,特定污染物——包括農藥、飛機燃料甚至一些普通塑料等都會引發可導致疾病或生殖問題的表觀遺傳修飾,而這都是在不改變動物DNA序列的情況下發生的。更令人吃驚的是,當這種表突變在生成卵子和精子的細胞中發生時,它們就會明顯地固定下來,并與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一起傳遞給下一代。 文章指出,對人類的長期研究也表明,表突變可能也會在人類中一代代地遺傳下去。鑒于人們與其他哺乳動物有著許多共同的生物特性,認為人類也會發生表觀遺傳修飾跨代遺傳似乎是合理的。假如真的如此,那對公共健康領域產生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年輕一輩人的肥胖、糖尿病和其他發展......閱讀全文
肥胖有可能不僅寫在基因之中,也寫在基因之上。迄今為止最大型的一項探討人類表觀基因組(epigenome)的研究發現,某些表觀遺傳標記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相關。 在上個月的《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上,科學家們報告稱在2500多人的血液
自1月22日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已先后公布了16個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共7個。具體如下: 備注: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擬資助總直接費用并未在指南中直接標出,是根據信息計算所得 何為“重大研究計劃”? 據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
根據由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MUL)領導的一項研究,在懷孕期間母親飲食可以永久地影響后代的特征,如體重的這一過程,可以受到基因組一個意想 不到的部分中遺傳變異的強烈影響。這一研究發現可以闡明以往許多的人類遺傳研究無法完全解釋某些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肥胖遺傳機制的原因。 這項發表在《科學》(S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第六屆遺傳咨詢師培訓班第三天邀請到了山東大學醫學院醫學遺傳學系主任龔瑤琴教授,四川省人民醫院的楊正林副院長,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醫學遺傳中心袁慧軍教授和復旦大學出生缺陷研究中心馬端教授繼續為學員進行遺傳咨詢專項講座。 龔瑤琴:單基因突變的類型與遺傳模式 龔瑤琴教授主要從事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作為揭示復雜遺傳性疾病易感基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備受關注,中國科學工作者利用GWAS已經成功獲得了海量的遺傳學數據,為揭開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在中國人群中開展的GWAS迅速增長,中國儼然已經成為醫學遺傳學研究領域中的“中央王國”。首
目前,關于人類疾病的遺傳研究,特別是大規模研究,主要基于歐洲血統人群。而種族多樣性不足阻礙了人們充分理解人類疾病遺傳結構的能力,并加劇了衛生不平等,甚至意味著人們將基因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或公共衛生政策的能力可能嚴重受損。或者更糟的是,這一切都是錯誤的。 近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人類遺傳學特刊
幾十年來,DNA一直被認為是決定生命遺傳信息的核心物質,但是近些年不斷的研究表明,生命遺傳信息從來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決定的,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在不影響DNA序列的情況下改變基因組的修飾,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個體的發育,而且還可遺傳給后代。如腫瘤等多種疾病并非僅由基因突變而引起,且與DNA和組蛋白修飾
表觀遺傳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學科,目前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表觀遺傳在人體生長、發育、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研究也表明表觀遺傳的改變是癌癥發生發展必不可少的。小編在此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表觀遺傳學與癌癥的研究,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 Genet:表觀遺傳變化讓
動物模型的意義和優越性 生物醫學研究的進展常常依賴于使用動物模型作為實驗假說和臨床假說二者的試驗基礎。人類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是十分復雜的,要深入探討其疾病的發病機理及療效機理不能也不應該在病人身上進行。可以通過對動物各種疾病和生命現象的研究,進而推用到人類,探索人類生命的奧秘,以控制人類的疾病的衰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異。 MAL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像爭奪國土一樣爭奪基因資源 我國科學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繪制完成。承擔該項目的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稱,這是我國在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國際人類單體基因10%任務后,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的100%黃種人基因組圖譜。 從
2012和2013年,由北京大學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世界首個高精度人類男性和女性個人遺傳圖譜相關論文相繼發表于《科學》和《細胞》雜志。這一工作采用的單細胞DNA擴增技術MALBAC,與以前的技術相比,該技術將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精確度大幅度提高,以至于能夠發現個別細胞之間的遺傳差
一直以來,產前咨詢幾乎都集中在女性身上。在孕前和妊娠期間,準媽媽被反復告知要補充葉酸,不要飲酒和吸煙,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魚蝦,還要注意保持體重!孕前和妊娠期間準媽媽的飲食行為和環境接觸,都會對發育中的胎兒產生重要影響。為了胎兒的正常發育和長期健康,所有的辛苦付出也都被認為是值得的。 但是現在
遺傳咨詢是一個新興的職業,對于那些希望利用遺傳知識幫助病人同時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們而言,遺傳咨詢師的工作可以為他們提供獨特的價值。目前,國內的遺傳咨詢師職業還處于相對空白的階段,測序君希望通過本文對國外遺傳師的職業現狀分析,為國內的遺傳咨詢師職業發展提供值得借鑒的諸多方面。 遺傳咨詢師數量少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免疫系統是人體對疾病的主要防御機制。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一項雙胞胎研究顯示,人類免疫狀態主要取決于環境而不是遺傳,上了年紀的人尤其如此。這項研究發表在一月十五日的Cell雜志上。 基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無庸贅述。隨著測序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測序成本直線下降,許多科學家嘗試通過基因組的微小變化對人體健康
關于對微生物組成的相對影響以及微生物對疾病的影響,到底是宿主遺傳學,還是環境作用更大,一直都是腸道微生物研究的爭論熱點。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環境在確定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方面起著比宿主遺傳學更大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在預測人類特征(如膽固醇水平或肥胖)時,將微生物組學特征納入評估標準,能使得
澳大利亞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亞總理科學獎近日揭曉。在堪培拉國會大廈舉行的頒獎典禮上,首次同時有兩位華人科學家領獎。其中之一是現就職于昆士蘭大學的楊劍,他獲得今年的弗蘭克·芬納年度生命科學家獎。 作為統計遺傳學家,楊劍創建了先進的統計學方法,可以用來破解復雜的人類基因組,分析基因
1. Retrovirology: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古老逆轉錄病毒有助抵抗HIV-1感染 doi:10.1186/s12977-017-0351-8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病毒持續地感染人體。一些早期的病毒已整合到我們的基因組中,如今它們被稱作為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uman endogeno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Human Molecular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141個基因,其或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解釋哮喘、花粉熱和濕疹發生的遺傳風險,其中有41個基因此前研究者并未發現其與上述疾病風險升高有關。 個體患哮喘、花粉熱和濕疹的風險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中醫藥蘊含著
近日,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人類疾病測序研究,揭示了 6 種自身免疫疾病的遺傳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這 6 種疾病分別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乳糜瀉、克羅恩病、銀屑病、多發性硬化癥和1型糖尿病,目前對
不久前,衛生部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我國腦卒中發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心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心腦血管疾病已引起各國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而早在10 年前,我國少數民族聚居人群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發病問題就引起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視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最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的自閉癥遺傳風險來自于常見基因變異,而不是罕見基因變異或自發故障。在這項迄今最大的研究中,遺傳可能性比其他風險因素更加重要。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SMMS)的Joseph Buxbaum博士解釋說:“基因變異可能引起了大約60%的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