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啟動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開始啟動,誠請兩院的院士、科技人員、新聞工作者積極推薦候選新聞。推薦范圍限于2014年在國內外媒體公開報道的中國、世界科學技術重大進展的新聞。 推薦候選新聞請注明公開報道的媒體和時間,并附300字簡要介紹,以電子郵件或傳真的方式發至本報。 推薦截止時間:2014年12月5日 地 址:北京中關村南一條乙三號 中國科學報社 郵 編:100190 聯系人:李舒曼 電 話:(010)62580726 傳 真:(010)62580742 電子郵箱:smli@stimes.cn......閱讀全文

    艾伯茨:小實驗室哺育青年科學家創新

      2010年10月8~14日,在《科學新聞》邀請下,美國Science雜志總編輯、美國科學院前院長布魯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先后訪問了北京、武漢和上海,進行了多場報告并參加了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轉基因傳播與對話研討會。   盡管已經72歲高齡,但是艾伯茨

    李政道:祖國現在缺少一個成功的榜樣

      6月11日下午,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四樓會客室,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就中國的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等話題,接受了《科學新聞》雜志專訪。   多年來,李政道一直關注中國的科技事業發展。他積極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以及基礎科學研究,如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科學之夜”聚焦2014的“科學”與“新聞”

       1月31日晚6點半,原本靜謐的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園區開始熙熙攘攘。不少理工科模樣的學生簇擁著走向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一樓講堂,興奮地討論著即將舉行的“科學之夜”中國科學報社年度盛典。  今夜,這里匯聚了來自各學科領域、各行各業的科技大牛。  陳佳洱、郭雷、沈保根、魏江春、韓布興、匡廷

    《科學》總編布魯斯·艾伯茨教授專訪:善待最優秀的人

    政府應克服投入就一定要出結果的想法,鼓勵有風險的科學研究。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有投入就一定有結果 布魯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這位美國科學院前院長、現任《科學》雜志總編,是廣受尊敬的生物化學家,以其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成就為世人認可,尤其以對活細胞分裂時允許染色體復制的蛋白

    科研器材造假,有多少試驗可以重來

    科學網聯合《科學新聞》就此話題進行在線訪談  近日,科學網接到了一位科學家的舉報,稱自己的細胞培養實驗一次又一次的宣告失敗,罪魁禍首竟是假試劑。科學網遂聯合《科學新聞》雙周刊對此事展開調查,并于4月17日下午,邀請到了這位“受害”的科學家——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

    《科學新聞》:40億砸向流感重大專項

      2009年5月20日,媒體報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世界確診的感染者突破1萬人。   與此同時,一場事關40億元資金的防治流感重大國家專項的論證會也在北京某賓館緊急進行中,專項何時發布,不得而知。   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將投入50億元防控甲型H1

    芒草:突圍中國生物質能源困局?

      理論上,中國需要生態恢復的土地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如用來種芒草,按10噸/公頃的保守產量計算,一年干芒草產量能達10億噸,如用于燃燒發電,即能達到2007年全國總發電量的45%;而如果拿出5億噸轉化成乙醇,則能取代中國2010年全年的汽油用量。  在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提法正變

    國家將啟動40億元重大專項砸向流感

      不論防控甲型H1N1流感偏重公共衛生還是基礎科研,也不論流感防治重大專項如何立項,各受訪人士均表示,國家防控資金的透明使用、公平競爭和合理分配都是重中之重。   2009年5月20日,媒體報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世界確診的感染者突破1萬人。   與此同時,一場事關40億元資金的防治流感重

    《科技日報》總編輯:科技媒體應具備靈魂與擔當

       1986年1月1日創刊的《科技日報》,不僅是一份富有鮮明科技特色的綜合性日報,同時也極有可能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份真正以科技為主題的日報。  2016年1月1日,《科技日報》將迎來30歲生日。中國古語有云:“三十而立”。 近日,我們有幸與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聽他談談已到“而

    訪英國大學與科學國務大臣:中國是機會而非威脅

      David Willetts是個厲害的角色。   他憑借在牛津大學培養的睿智和學者的眼光解決問題,從首相府政策司、英國財政部,一直走到今天。Willetts不僅在政治上左右逢源,還出版了好幾本關于保守主義的書籍。于是他多了個外號——“two brains(兩個大腦)”。   10月中旬,

    中科大校長侯建國:堅持培養尖端科技人才

      見到侯建國的時候,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土著”校長像極了大多數科研工作者:身著樸素的綠外套,帶著金絲邊兒的眼鏡,說話慢聲細語,頗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味道。   作為中國科大的掌門人,他的夢想是有一天,這所大學能夠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或加州理工學院那樣的世界級頂尖理工科大學。   在獲得中國科大

    如何報道疾病暴發或者大流行

      方玄昌、賈鶴鵬和Katherine Nightingale說,在報道疾病暴發的時候,轟動效應不應取代扎實的科學。   疾病大流行或者大規模的疾病暴發總是熱門新聞,這是由于研究疾病的競賽、不確定的結果、關于治療的生動細節、阻止它傳播的努力,當然,還包括恐懼的因素。   一場疾病暴發的最

    俄駐華科技參贊:走出簡單的Give&Buy

      “This is magnificant!”無論是歐式典雅的噴泉、穹窿圓頂還是城堡般的辦公大樓,每個走進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的人都會感嘆于這座奢華而低調的園林使館。   在東直門內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段,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擁有占地16公頃的面積。64年前,前蘇聯是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

    《自然》執行主編:質量是數字開放獲取成敗關鍵

             1869年,《自然》雜志在英國創刊,現已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頂級學術刊物之一。自創刊近150年以來,《自然》始終如一地報道全球自然科學領域中最重大、最前沿的發現。時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影響因子最高的科學期刊。2

    《科學新聞》:留學中國計劃大提速

      接收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在2020年將擴大到50萬,中國的相關教育機構還需要做哪些準備?這些留學生來華學什么呢?  美國人蓋文18歲時只身一人來到中國,當時他一句中文也不懂,還遭遇了黑心中介,情況一團糟。后來在一個好心人的幫助下,他找到了讀書的學校,并和兩個法國人同住解決了生活問題。  “

    百余院士呼吁全社會回歸科學精神

      日前,由中國科學報社發起,騰訊網協辦的“回歸科學精神,拒絕低俗迷信”系列活動向全國知識界發起倡議,呼吁全國知識界人士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抵制低俗迷信,為倡導全民科學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盡到相應職責。截至9月23日,已有101名院士力挺簽名活動,同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科學新聞》:“中國哈勃”遲發內幕

      中國需要有一個如同NASA或歐洲空間局那樣的獨立機構,直接負責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   “作為科學家,我感覺到一種恥辱,新華社早已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2010年的發射計劃,如今各國學者都在關注,我們卻發射不了!”說話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他

    撬動中國科技潛規則

      最近,一篇文章讓中國科技界很“蒙羞”。  9月3日,兩位來自中國最高學府的杰出“海歸”院長在世界著名雜志《科學》發表了題為“中國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論指出,中國現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地是靠關系而非學術水平高低。這是兩“海歸”第一次通過外媒

    揪出"地溝油":每年約150萬噸地溝油流向餐桌

      格外寒冷的冬天,給從事一項工作的人們帶來了便利。在城市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打撈下水道中廢棄食用油脂——“地溝油"獲取暴利。由于低溫使下水道中的油脂冷凝為白色、灰色或是褐色的固體,“乖乖地”呆在下水道里,這給他們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被撈出的“地溝油”中很大一部分經過再次提煉、銷

    科學新聞:科學家如何幫忙

      特別是科學記者常常理解他們撰寫的話題并且知道該聯系誰   《自然》雜志的一篇社論說,科學新聞可能面臨威脅,但是科學家仍然可以幫助確保報道知情且準確。   一些科學家把媒體視為一種公共關系服務,用于解釋新的科學、影響公眾的理解,并向政界人士強調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這篇社論說,但

    2007十大最瘋狂科學新聞:蜘蛛毒液成偉哥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美國生活科學網最近評出的2007年度十大最瘋狂科學新聞,體驗靈魂出竅、蜘蛛毒液有望成為天然“偉哥”等均入選其中。對于這些科學新聞你可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很多科學發明和發現就是從這些大膽的試驗起步的。 以下就是《生活科學》雜志評出的2007年度十大最瘋狂的科學新聞: 1

    鄒承魯: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材需待七年期

    就“人體器官克隆”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     8月16日,徐榮祥向媒體公開宣布他將用5年的時間完成復制人體的206個組織器官,這一“驚人之舉”隨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質疑。我國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為此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透明熱療片:不被灼傷的“透明”之選

      為了緩解周身疼痛,或是驅除寒氣,不少老年人、女性或是運動員都會選擇使用加熱片、加熱墊或加熱膏。然而,稍加不注意,這種熱療法往往會引起加熱部位的身體灼傷。  如今,一支來自蘭州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種超柔性快速響應透明熱療片,讓使用者可以“一眼看穿”熱療片,隨時監測自己的皮膚顏色,避免灼傷。這讓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

      編者按  一張報紙,展卷,傳遞自然真理,釋放創新智慧,弘揚科學精神,記錄中國科技蓬勃發展的堅實足跡。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

    《細胞》主編:開放獲取下科技期刊機遇挑戰并存

             美國細胞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推動前沿科技發展和科學信息的傳播交流。1974年創刊的第一份刊物《細胞》,短時間便成為全球生命科學界最有影響力之一的期刊,刊載過許多重大的生命科學研究進展。2014年,該雜志公布的影響因子

    2016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在京舉辦

      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2016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年會于11月5日在京召開,論壇主題為“科技傳播的引領與創新”。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在本次學術年會上致辭。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

    《科學新聞》:朝鮮科學蹣跚而行

      在培育出阿拉伯膠樹芽莖一個月后,Un Song Gun的科研小組將這種最堅硬的樣本轉植到野外,這些樹木每年長高2米   近年來朝鮮終于認識到,堅持其“主體性”的原則并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科研,排斥或拒絕他國先進的經驗與技術   在北京的一個重點實驗室,一位女學生指著匆忙走過的一個花格

    中國確認無脊髓灰質炎十年之后:脊灰滅活疫苗上路

      2010年7月3日,在中國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為無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的國家10年之后,一場有關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的內部研討會在位于昆明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生物所)召開。  研討會的內容,是探討剛剛完成的昆明生物所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二期臨床實驗

    《科學新聞》:三聚氰胺檢測研究各出奇招

    在三聚氰胺事件愈演愈烈最終波及整條食物鏈的時候,當前的檢測手段顯然已經難以滿足檢測需求。另外,政府對于國家食品安全質量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催化了更加快捷、準確、成本低廉的檢測手段的開發過程。 檢測手段大PK 目前國家標準規定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液相色譜—質譜/質譜聯用法等檢

    《科學》刊登報道分析中國假試劑問題

      圖片說明:真(左)假(右)DMEM包裝。   (圖片來源:COURTESY OF XI JIANZHONG)   科學網曾就“假試劑危害”舉行過問卷調查(“假試劑危害”調查問卷),并曾于4月17日聯合《科學新聞》邀請有關專家就相關話題舉行了在線訪談(科研器材造假,有多少試驗可以重來),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