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糧食科技豐產科技工程”安徽省項目區高產攻關田水稻長勢良好,單產創歷史新高。安徽省舒城縣千人橋鎮水稻百畝連片攻關田采用旱育稀植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水稻植株健壯、稈青籽黃、畝有效穗數適宜、穗型超大、結實正常、無病蟲害危害。經專家實測,百畝連片攻關田平均畝產為932.4公斤,其中最高產田畝產產量高達962.6公斤,這一產量不僅刷新了安徽省百畝連片水稻單產紀錄,而且創造了超級雜交稻在低海拔地區高產新紀錄。專家指出,今年的水稻高產記錄是在水稻生產生長期間遭遇低溫日照少等不利因素情況下實現的,表明安徽省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高產技術日臻完善,在助推水稻持續增產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作為國家商品糧食基地縣的安徽巢湖市,今年水稻產量也創造了該地區超歷史高產紀錄。位于巢湖市中垾鎮的260畝超高產攻關田采用旱育(濕潤)壯秧、補償高產栽培等方法,在水稻黃熟期收獲期田間植株生長均衡、有效穗足、穗粒結構適宜、稈青籽黃、無病......閱讀全文
許振超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男,漢族,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山東榮成人,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高級經理,中華全國總工會原副主席(兼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他立足本職,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凈”“無聲響
我國現有13億多人口,很快就會達到14億,同時,我國的耕地在逐年減少,面對這種人增地減的嚴峻形勢,惟有通過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才能解決全國人民吃飽飯的難題。為此,我們正在實施三項糧食增產工程。 第一,選育每公頃產16噸稻谷的超高產雜交稻品種。追求作物高產、更高產是永恒的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
糧食安全問題永遠是中國政府需全力關注的最大民生問題。由于嚴格的計生政策,中國的年人口增長率控制在1%左 右,1990~2008年的19年中,中國的人口增長也應在19%左右,而同期中國糧食增產了18.5%,糧食與人口的增長基本平衡。但是,支撐中國糧食
“十二五”安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緊緊圍繞提升安徽糧食豐產科技水平和提高糧食總產這一總體目標,以淮北、沿淮、江淮三大糧食主產區和水稻、小麥兩大糧食作物為重點,加強項目區“三區”( 核心試驗區、示范區、輻射區)建設,顯著提升項目區糧食生產的整體科技水平和糧食生產能力,推動區域糧食生產持續發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白皮書約1.2萬字,分為前言、中國糧食安全成就、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未來展望與政策主張、結束語等6部分。白皮書全面總結反映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重點闡述了1996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實施的一系
三、重點任務 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全局、影響長遠的八個方面建設。 (一)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穩定發展糧食和棉油糖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加強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在英文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往往是科研人員做的事,不過偶爾我們也能看到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以作者身份出現在學術期刊中。江主席曾于2000年在《Science》發表過文章題為《Science in China》的社論,美國總統奧巴馬2016年7月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發表關于醫療改革的論文,而習主
5月下旬至6月初,正值小麥進入灌漿期,連續的陰雨天,使很多地方的小麥出現了麥穗發黑、籽粒發芽灌漿充實不良、粒重下降等現象。然而,在江蘇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示范區和推廣區內,農場主、種糧大戶種植的小麥,卻依然麥穗顆粒飽滿。 揚州大學農學院博士生導師朱新開告訴記者,同樣在自然災害面前,講不講科學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在8月29日在京召開的無黨派人士向袁隆平同志學習座談會上,我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應把‘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作為重點項目納入‘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大力度實施,以期5年內實現在全國種植6000萬畝第二期超級雜交稻,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多養活3000萬人的奮斗目標”
○神九飛天,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圓滿成功,展示“中國精度” ○蛟龍入海,載人下潛成功突破7000米,刷新“中國深度” ○大橋飛架,穿山越海,不斷書寫世界紀錄,彰顯“中國跨度” 一系列令國人自豪、讓世界矚目的自主創新成就,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的標志性成果。 2006年1月9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這個振聾發聵的論斷,是中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基本經驗。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全民族奮進的行動
對當年未當選中科院院士等問題作出回應 本報訊 昨天上午,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廣州,在廣東科學館作了一場題為“超級雜交水稻與糧食安全”的專題演講,并就國內科研環境、提交糧庫空置提案、超泰稻滋味如何等問題作出回應。在談到當年未能當選中科院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時,他雖然強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
1月8日,一個和“吃”有關的科學研究登上了我國科技的最高領獎臺,項目全稱聽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以下簡稱分子設計育種),但研究的問題卻很接地氣,即破解糧食生產“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矛盾難題,說白了不僅讓老百姓吃飽,而且要吃好。2017年10月31日,江
4.農業。 發展思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針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艱巨任務,農業環境惡化的趨勢,食物安全、生態安全正面臨的日益嚴峻挑戰,迫切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作
從吉林省農業委員會水稻品種高產競賽領導小組和專家組評審會議獲悉,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培育的水稻新品種“東稻4號”(吉審稻2010005)在2010年度吉林省水稻新品種高產競賽中喜獲一等獎。 9月28日,吉林省農委組織專家在白城市吉林油田洮河農場“東稻4號”17畝連片示范區,
超級稻風暴眼中的袁隆平:埋頭攻關水稻“核武器”半年走遍大遍大半個中國 從今年4月9日,“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一事被披露開始,關于“超級稻”的各種討論至今未絕。10月9日,袁隆平在《環球時報》上發表的署名文章《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無疑為超級稻討論又添了一把火。在不同地方,袁隆平表
2月1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介紹了科技部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進的五項重點工作及農業科技創新的情況,提出要把加強現代農業與村鎮建設科技擺在整個科技工作的優先地位,研究農業農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等。
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糧食連續11年增長,是令人欣慰的,但今后的糧食生產如何保持增長勢頭?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改造中低產田?在確保“第一糧倉”三大平原區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如何全面規劃,保障
安徽中醫學院中藥標本中心收藏有藥用植物蠟葉標本7萬多份,數量居全國醫藥院校之首。除一般的標本外,還有許多地道藥材和特色藥材的專題標本和珍稀瀕危的模式標本,為研究安徽和全國中藥材資源,以及普及中藥知識提供了豐富的實物
7月17日,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這是習近平在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利用同步輻射裝置開展科研的情況。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布廣東、河北、湖北、遼寧、湖南等9省(市),考察中多次論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將“課堂”搬到紅墻外,在中關村“頂層設計”推動創新驅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表達了自己的一個新愿望:那就是通過大力推廣超級稻種植,幫助湖南省早日實現增產6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任務。 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要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其中湖南省承擔的任務是增產6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袁隆平說,湖南省推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1月10日,201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去年1月9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召開的2014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十大重點任務。一年過去了,這十大重點任務完成得怎樣?科技日報記者帶您一一盤點。 任務一: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 在完成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和重大專項中期評估、深入
成立一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生醫部)“交作業”了。 1月初,生醫部兩項成果接連入選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和“國內十大醫學新聞”。 成立之時就激起不小的水花,不乏效仿者,如今這份“成績單”是否證明“科大新醫學”辦學理念試水成功?一年來有哪些實質性進
世界首例轉基因“低乳糖奶牛”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誕生 聽到“開個微博或微信公號來講講轉基因”這樣的提議,一些科學家臉色一黯。 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對于普通的科學問題或許有效,但要是談轉基因,恐怕處境難堪。 這種疑慮也許會在2016年有所改變。1月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對農業轉基因技術“在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