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操作手術機器人,是在香港。” 作為兩項醫療器械專利的擁有者,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血管外科專家張強是圈內公認的“技術控”。而這位腔鏡的資深“玩”家,直言他第一次見到手術機器人時“很興奮”。 “那是一個為期兩天的培訓班。本來前一天我因為手術忘記起飛時間了,錯過了航班,后來臨時又趕了凌晨的航班連夜飛過去。培訓的時候,我試著縫合了一個2mm的小血管,感覺非常、非常舒服!” 對比張強醫生的激動,中山醫院的韋燁醫生對手術機器人的第一印象就沒那么美妙了:“感覺有點笨重,手術室突然就來了個大家伙。” 那時候的韋燁,沒想過有一天,這個“笨重的大家伙”會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從2009年7月份中山醫院引進手術機器人到現在,時間已過了5個年頭,現在的韋燁,則會說:“用機器人做手術,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 手術室里的機甲 手術機器人,更正式的名稱為“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它主要由控制臺、3-4只操作臂和顯像系......閱讀全文
在兩三厘米見方的人體空間內,機械臂可以如繡花般精細操作。如今,手術機器人正在讓很多原本無法想象的手術場景變為現實。其中,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以下簡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更是代表了該領域的尖端水平。 自2006年國內引進首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來,國內已累計開展了4萬多例機器人手術,涵蓋了
2016年全球共有4000余臺醫療機器人,然而,幾乎所有的手術機器人都來源于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市的Intuitive Surgical。這家公司最為矚目的產品即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亦稱之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3D顯示效果卓越,能夠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空間距離;儀器擋板可以為醫
裝有手術鉗的機械臂伸縮,其中的芯片自動傳輸數據,記錄完成的手術量。根據設在上海的長海醫院手術機器人國際培訓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06年引進首臺手術機器人至今年2月,我國已累計開展4萬余例機器人手術,機器人走上手術臺已成為現實。然而,當你真正躺在病床上,是否會有這樣的擔心,電壓不穩它會亂揮刀嗎?萬
“相信隨著手術量的增長、費用效益比的下降,在不久的將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勢必成為眾多手術的發展趨勢。”12月28日,在北京和睦家醫院舉辦的2017世界機器人胰腺手術直播大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肝膽外二科主任,北京和睦家醫院肝膽胰腺外科首席專家劉榮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
需要復雜的多學科尖端技術,能夠給民生、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革……醫療機器人這一高門檻、高價值領域被業內稱為“醫療器械領域的航天工程”。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醫療機器人前景廣闊,已覆蓋手術、康復、護理、教學等各個領域,其中手術機器人占比最高。目前,國外醫療機器人企業正在搶灘中國市場,部分國
機器人正穿上“白大褂”,走上手術臺。相關數據顯示,從2006年引進首臺手術機器人至今年2月,我國已累計開展4萬余例機器人手術。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機器人應用市場。作為智能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高端應用,手術機器人會不會有朝一日取代醫生呢?現實中,醫生已經感受到來自手術機器人的壓力,
劈開胸骨,打開胸腔,手術結束后再用鋼絲固定,一道20厘米長的“蜈蚣”形傷疤永遠“趴”在胸前,傳統開胸手術的危險性讓人不寒而栗。心臟外科手術能否不開胸?對外科醫生來說,以前如同科幻小說般遙不可及,如今卻在手術機器人的幫助下成真。 “只需要在病人胸前打3個小孔,再分別將代表機器人的‘左手’‘眼睛
達芬奇手術系統是一個以微創的方式輔助復雜外科手術的機器人手術系統,目前,達芬奇手術系統被世界各國醫院爭相采用。以達芬奇為代表的手術機器人技術的普及,將手術的精準度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將外科手術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日前,邁阿密大學醫院宣布成為首家使用新一代(第四代)達芬奇Xi手術系統的教學醫院。
俄羅斯國立葉夫多基莫夫口腔醫科大學與莫斯科國立“斯坦金”技術大學聯合,研制出一款新型外科手術機器人平臺,從牙科到神經外科等各種醫療臨床手術都可以使用。 莫斯科口腔醫科大學發展項目管理部門負責人伊格爾·羅曼年科稱,該外科手術機器人平臺包含導航、手術規劃和兩個機器人三部分,其中兩個機器人一個是全
機器人手術,機器人診斷疾病、機器人分發藥物......近年來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真是如火如荼。近日,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德國漢堡飛利浦研究院的科學家已經設計了一組磁控機器人,可以幫助人類擊退癌癥,這組機器人也被稱為“抗癌機器人”。未來的醫學領域或可通過控制微型機器人進入體內精準投放藥物、消滅腫
俄羅斯科學院和奔薩農業大學發布消息,俄科院信息技術和設計研究所研發的俄羅斯首臺外科手術機器人在俄國立奔薩農業大學成功完成了首例動物試驗手術。 俄科學院信息技術和設計研究所于2017年研發出俄羅斯首臺外科手術機器人。醫生可通過計算機操控臺監控機器人手術的全過程,操控臺可位于本院,也可通過網絡
本周回顧,GSP和GMP認證費自4月1日起全部取消,藥明康德已正式啟動A股IPO流程,默克/輝瑞PD-L1抗體獲FDA批準,FDA批準十年來首個帕金森病新藥,GEN網站公布2017年最具吸引力的生物制藥公司收購標的TOP10,Nature驚人發現肺的新功能——造血,利用智能手機就能檢測精子質量…
我國著名疼痛醫學專家、全國三叉神經痛研究中心主任彭勝3月22日宣布,其領銜開展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技術”已通過國家醫療器械監管部門批準,正式應用于臨床。這是全球首個將智能機器人應用于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創新醫療技術。這也是醫療機器人技術取得的又一突破。 最近醫療機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研制的機器人“神經臂”在醫生遙控指揮下,成功地為一名女子切除其腦部腫瘤。這是世界上首例使用機器人完成的腦瘤切除手術。 世上首例 接受手術的是現年21的女子佩奇·尼卡森。尼卡森患有神經纖維瘤病,這種疾病使她的腦神經上不斷長出良性腫瘤,各種感官能力因受腫瘤影響不斷退化。 今年3月
人工智能還無法取代醫生對患者進行診斷,但它的出現更大意義在于提高了醫療行業的效率。人工智能并不是為了和醫生“唱反調”,更不是醫生的“敵人”,相反它扮演的是一個輔助的角色,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發揮更大價值,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便率先成為了解讀見證醫療人工智能的第一角色。 這是前不久在世界達芬奇機
近日,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團隊完成了數例為業內所稱道的高精尖手術術式。在由于生育率下降導致的以婦兒為方向全面開花的非公醫療領域進入瓶頸時,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團隊為非公醫療機構的發展路徑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對此,《健康界》記者對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團隊進行了采訪,如下為內容詳情: 在由于生育率下降導
無論是獨立工作還是與人類一起合作,機器人正在變得無處不在。它們在遙遠的太空里遨游,在神秘的海洋里探索,它們既是我們的醫生、也是我們的司機,它們正在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急需一個平臺,在上面我們能夠傳遞機器人領域最新的科技進展,討論機器人倫理問題以及政策問題,進行深入的社會批判。為此,我們創
2019年9月4日-6日,由BioBAY聯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共同舉辦的DeviceChina2019于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召開。本屆高峰論壇以“匠心智造,創新突圍”為主題,共設1個主會場、2個分會場及1個專場路演,持續關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生態發展、行業政策的最新變化;同時就醫療器械政策趨勢、企業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外科手術領域正迎來智能化大潮,通過人工智能(AI)和機器配合,提高醫生診斷水平和手術安全性。美國企業的機器人“達芬奇”一直占據著手術輔助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在其專利即將到期的背景下,競爭開始白熱化。日本企業奧林巴斯和川崎重工業正在加快研發,索尼也緊盯這一商機。圖片來源于
美國科學家5月4日說,他們第一次證明機器人能獨立實施軟組織手術。這項進展意味著機器人手術醫生正走向現實。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報告說,這種名為“智能組織自動化機器人”的設備配備了機器臂和手術工具,它在豬體內進行腸吻合手術的效果超過外科專家及目前市場上最知名的“達·芬奇”機
據英國《衛報》介紹稱,英國科學家近日研發出世界最小的外科手術機器人Versius,該機器人采用手機和太空產業技術,它可以模擬人類手臂做出多類型腹腔鏡手術,如疝修補、結腸直腸手術、耳朵鼻子喉嚨等小切口手術,而該機器人使用則由外科醫生將通過手術室3D屏幕來操縱機器人。。。 外科手術機器人
新一代(第四代)達芬奇Xi手術系統已于2014年4月1日被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批準投入使用,而首個獲批入市的意識控制助殘機械臂——DEKA 手臂系統(DEKA Arm System)也已于2014年5月9
7月2日上午,第二屆北京國際機器人心臟手術演示及專題研討會暨國際機器人心臟外科合作與研究中心掛牌儀式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行。衛生部及總后勤部有關領導出席,來自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機器人微創心臟外科領域知名專家應邀參加會議,并作專題演講及手術演示,讓
周巖冰(中)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胃腸外科臨床機器人手術團隊 8月19日,經過10多個小時的緊張工作,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胃腸外科臨床機器人手術團隊使用Da Vinci(“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完成了4例高難度胃癌、直腸癌手術,為第三屆中國醫師節獻上了一份厚重而特殊的禮物。 達芬奇機
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網站15日消息,智能軟組織自主機器人(STAR)的研究團隊日前公布了最新成果:在一系列實驗中,STAR機器人的切割比專業外科醫生更精確,且對周圍肌肉的傷害更少。業內專家認為,這預示著外科手術的未來。 當患者躺在手術臺上等待外科醫生從體內切掉腫瘤,無疑都希望
醫療與健康行業已經迎來了巨大的科技創新與變革,這種發展趨勢也讓多方從中受益,包括患者、醫生、研究人員、醫療行業的學生和其他相關的消費者等。此類創新與變革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能夠時而不時地影響著我們所有人。 匈牙利醫藥未來學家、《未來醫學指南:科技與人性呵護(Guide to the Future
從借助手術機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術“禁區”,到3D打印人工髖關節現“量產”,再到“觸覺”智能機械手亮相,2015年醫療行業創新技術不斷“刷屏”,其中不少為我國自主研發。新華健康盤點那些今年被“刷屏”的醫療創新成果。 NO.1:我國自主研制機器人突破世界外科手術“禁區” 脊柱外科手術是醫學界公
慢病高發,健康管理漸成趨勢 建國以來,中國主要疾病譜變化顯著,死亡率高發的疾病由以傳染病為主過渡到慢性病為主。而中國傳統的以治療為主的診療模式也將會隨著國家疾病譜變化而改變,未來以預防為主的診療模式可能更加貼合國情民情。死亡率(1/10萬)來源:2013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從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
什么是骨科手術最大的難題?在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看來,“如何看到深層結構,實現三維空間定位,對患者進行精準操作,并且不傷害神經組織”是骨科醫生面臨的最大“難點”。 僅靠人眼,這一難點無法克服,田偉找來了“機器人大夫”幫忙。田偉于1997年在積水潭醫院創建脊柱外科,三十余年一直致力于骨科診療精
日前,在法國波爾多舉行的第十四屆歐洲腹腔鏡與機器人大會上,中國微創腹腔鏡手術專家、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演示使用機器人的后腹腔入路腎部分切除術。憑借一整套與歐美國家完全不同的、以“后腹腔入路”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鏡技術體系,張旭連續8次受邀在歐洲腹腔鏡與機器人大會上演示手術,他也是唯一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