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于巴黎的歐洲航天局12月15日宣布,該機構已與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簽署協議,準備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一個高精度原子鐘。 據歐航局介紹,這個原子鐘名為“空間冷卻原子鐘”,其精度非常之高,在3億年的時間里才會出現1秒的誤差,而普通的原子鐘5000萬年就會出現1秒的誤差。“空間冷卻原子鐘”將和另一個名為“空間氫微波激射器”的原子鐘組成空間原子鐘組,被安裝在國際空間站“哥倫布”實驗艙的表面。 歐航局表示,“空間冷卻原子鐘”主要有三個作用,其一是檢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其二,它的投入使用可以確保時標的準確性和長期穩定;其三,它還能為測地學研究和遙感技術提供支持。 空間原子鐘組預計將于2013年下半年發射升空。......閱讀全文
歐洲航天局1月14日公布了2011年航天任務計劃,其中包括發射歐洲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和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衛星等。 歐洲航天局局長讓-雅克·多爾丹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洲第二艘自動貨運飛船(ATV)“約翰內斯·開普勒”定于2月15日發射,它將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物
歐洲航天局8月17日發表公告稱,該局成功收到了首批國際空間站三維影像,并于當天在位于荷蘭的歐航局空間研究與技術中心向公眾播放了這些影像。 歐航局說,美國航天局宇航員羅恩·加蘭6日使用一臺高清的ERB-2型攝像機在國際空間站錄制了這批三維影像,并直接將其傳回了歐航局空間研究與技術
作者:邸鳳萍 張偉(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全國兩會上,委員為我們帶來了不少關于載人航天空間應用的新消息: 中國將于2020年前后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之后發射實驗艙,中國空間站將正式組建并運行。中國的空間站既是為中國科學家、也是為全球科學家提供的優秀科學探索平臺,空間站里將涌現出更
關鍵部件“永磁體”由中國科學家研制 記者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獲悉,“阿爾法磁譜儀2”計劃于明年2月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10余年的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之旅。 據介紹,“阿爾法磁譜儀2”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組裝完成后,已于8月底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
歐洲航天局3月29日發表公報說,歐洲第三艘自動貨運飛船“愛德華多·阿馬爾迪”號已成功與國際空間站自動對接,為空間站送去超過6噸的物資。 據歐航局介紹,格林尼治時間28日22時31分(北京時間29日6時31分),飛船與空間站的“星辰”號服務艙實現了自動對接,整個過程十分順利。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包括中國研究人員參與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阿爾法磁譜儀2”,4月29日(當地時間)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十余年的尋找反物質、暗物質、多重宇宙以及探測宇宙射線之旅。 這一項目投入達20億美元,領導者為我們熟知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對于搜尋在地球上還沒有任何現身苗頭的反
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歐航局希望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一些歐洲宇航員正在學習中文,為以后可能更多的合作做準備。 一年一度的世界航天界最大盛會國際宇航大會正在德國城市不來梅舉行。韋爾納在會議期間告訴新華社記者,歐航局非常希望促進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
歐洲航天局10月19日說,國際空間站各成員和合作伙伴日前達成一致,將就飛船對接體系出臺新的標準。 飛船對接標準全稱國際對接系統準則。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新準則將包括對飛船外觀以及設計荷載的要求。此外,國際空間站的5個參與方: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和加拿大還將派遣技術團隊對新規定進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西澳大利亞大學副教授約翰-邁克菲倫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研制精確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子鐘。他們的原子鐘將用于一項實驗,測量宇宙的一個基本常數。邁克菲倫等人研制的原子鐘采用稀土元素鐿的原子制造。他說:“與其將它們看成鐘表,我更喜歡將它們視為人類的終極精度機器。”
夜晚的臨潼驪山腳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東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園區內,我國唯一、專門、全面從事時間頻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一支科研隊伍,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 張首剛,是這支科研隊伍的主心骨、領頭雁。只要沒出差,他辦公室的燈總是凌晨時分才悄悄熄滅。 他,率真、不做作,執著鉆研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誰都無法獨善其身。世界各國的科研項目都受到了影響,在美國和歐洲,多項即使被列為“優先級”的關鍵性航天計劃,也不得不暫且擱置;但也有一些項目仍處于運轉中,即使是“應急最高級別,仍會確保發射”。 韋伯望遠鏡:早有預判,別賴疫情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哈勃望遠鏡之后最受全世界矚目的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年剛過,油價又漲了。不斷攀升的油價、電價讓人們覺得能源危機似乎越來越近了。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等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被開發利用的能源。但這些新能源在巨大的社會需求面前,如同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需要。 現在有一種技術可能將徹底地解決能源危機,一種無限量、安全、清潔的能源正在被研制,這就是人造太陽
給“整個大腦”畫圖譜 繼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BRAIN計劃”(又稱“腦計劃”)一年后,美國科學家成功給“整個大腦”做了圖譜。兩項新研究分別介紹了哺乳動物大腦中完整的基因表達圖譜和神經元聯系圖譜。 此次提供的人類胎兒妊娠中期的詳細大腦基因表達圖譜,填補了我們知識中的這一空白;
英媒稱,一個準備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的小盒子不久將再現宇宙最冷點。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道,這個盒子配有激光、真空室和電磁刀,能去除氣體粒子的能量,使原子的溫度降至極低。 報道稱,當這些原子在這個名為冷原子實驗室(CAL)的盒子中冷凍后,它們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超流體”物質狀態,被稱作玻
▲猴面包樹是非洲大陸識別度最高的樹種。圖片來源:Hougaard Malan ▲歐盟研究和創新專員Carlos Moedas展示針對歐盟下一個旗艦科學資助項目提出的實施方案。圖片來源:John Thys/AFP/Getty 事件 非洲標志性猴面包樹正在死去 非洲最古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許多科學問題的范圍、規模、復雜性不斷擴大,已遠遠超出單一國家的承受能力,使國際大科學合作成為一種必然。 我國近年在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身影頻現,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包括“世界巨眼”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歷史新機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9月4日,《知識分子》刊發了楊振寧先生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作為正在高能物理一線從事實驗工作的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 (一)楊先生反對的第一點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無底洞。這里涉及三個問題,一個是SSC為什么失敗?第二是中國的大型加速器需要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僅在海
10月28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的斯科特·帕拉金斯基和丹尼爾·塔尼兩名宇航員進行了第二次太空行走,發現用來驅動國際空間站太陽能電池板旋轉的大型傳動裝置中有金屬碎屑。這引起了研究人員對空間站能量供應和使用壽命的關注。 10月28日,宇航員帕拉金斯基在“和諧”號節點艙進行作業。 10月2
北京時間12月26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談到太空飛行,我們就會聯想到太空服、固體火箭助推器和機械臂,其實,其他一些東西也達到了逃逸速度,而且它們更有感情,更獨出心裁。以下就是《新科學家》雜志盤點的十件被送入太空的不尋常物品。 1.“9·11”金屬殘骸上火星 “9·11”金屬殘骸
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9月25日22點04分22秒,宇航員在神舟七號飛船上用筆記本演示失重狀態。當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新華社記者查春明攝于北京航天飛行
歐洲航天局3月22日宣布,該機構理事會日前召開會議,批準了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載人航天等幾個新部門。 歐航局表示,這次機構調整旨在增強歐航局的效率和競爭力,從而為其成員國提供更多便利,新部門及其團隊將于4月1日正式投入運轉。新設的載人航天部將負責管理歐洲與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事
9月26日,在第58屆國際宇航聯大會開幕前夕,在國際宇航科學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IAA)舉行的年度獎勵晚會上,我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與歐洲空間局星簇計劃聯合團隊獲得了2010年度的杰出團隊成就獎(The Laurels
據《科學》雜志網站8月13日(北京時間)報道,伴隨著粒子物理學與宇宙學的日益趨同,歐洲空間局(ESA)發布了有關宇宙空間任務與技術開發的路線圖,這將指引2015年至2025年歐洲物理實驗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物理學發展的一種趨勢是,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傾向于利用空間任務來回答物理學基本問題,但
伽利略GPS 衛星 被意外發射到錯誤軌道上的兩顆人造衛星將改變用途,以便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項預言進行迄今為止最為嚴格的測試。該預言認為距離大質量物體越近,鐘表的轉速就越慢。 由歐洲空間局(ESA)操控的這兩顆衛星于去年被一枚俄羅斯聯盟號火箭錯誤地發射到一條橢圓形軌道上,而非之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谷神星軌
《中國科學報》4月4日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中國巨型望遠鏡路在何方》一文,文中對部分學者主張以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方式來發展中國天文大設備的觀點給予了詳細報道。對這個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天文大設備的發展正處在一個轉折點 2010年11月,交通部原總工程師鳳懋潤、鐵道部總工程
《中國科學報》4月4日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中國巨型望遠鏡路在何方》一文,文中對部分學者主張以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方式來發展中國天文大設備的觀點給予了詳細報道。對這個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天文大設備的發展正處在一個轉折點 2010年11月,交通部原總工程師鳳懋潤、鐵道部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