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發現海洋環流可解釋為何北極變暖快于南極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觀察地球兩極的氣候難題:北極變暖并逐漸喪失海冰,而南極許多地方卻有所降溫,甚至在增加海冰。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更好地了解南北極響應因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對稱現象的基本過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綠色海洋學教授約翰·馬歇爾及其團隊通過研究海洋動力學這一現象發現,由于海洋具有吸收和運輸巨大熱量的能力,其在氣候變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由此,海洋環流可以解釋為什么北極變暖比南極更快。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研究人員對海洋和氣候的計算機模擬顯示,溫室氣體排放的多余熱量被南極周圍的南大洋和北大西洋吸收,但是它并不徘徊。取而代之的是,移動的海洋重新分配這些熱量。在南大洋,實力雄厚、向北流動的支流將熱量向赤道分流,遠離南極洲。在北大西洋,單獨向北流動的支流將熱量分流進北極。因此,當南極變暖只是輕度時,北冰洋的溫度升高很快,加速著北極大氣變暖和海冰的......閱讀全文
全球變暖致北極海冰融化-數千海象棄冰登陸
據美聯社報道,數千頭海象近日出現在美國阿拉斯加的西北部海岸。環保人士稱,這是全球變暖導致北極海冰融化后出現的戲劇性結果。?在夏秋兩季,阿拉斯加海象、特別是處于繁殖期的雌海象經常出沒于北極的浮冰群上。但今年夏天,北極冰帽消融至歷史最低水平,致使海冰后退至物種繁多的白令海和楚克奇海海底大陸架以北很遠的地
第三極至北極,變暖已超過高山灌木更新最優閾值
氣候變暖正在影響陸地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會否導致其達到最優閾值,發生顯著變化?青藏高原和南北極是全球氣候變暖最為敏感的地區,是解析這一問題的典型實驗區。灌木是已知分布范圍最高、界限最北的木本植物,灌木種群的更新可為了解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性提供關鍵指標。鑒于此,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對
全球變暖催生新航線-地球“變小”南北極兩重天
北極和南極是地球的極巔,它們遙相呼應,各據一方。北極是陸地包圍著海洋——北冰洋,南極是海洋包圍著陸地——南極洲。寒冷干燥是極地的特色,冰天雪地是那里的常態。夏季極晝,全天陽光普照沒有夜晚,冬季極夜,長夜難明見不到太陽;絢麗多彩的極光猶如天宮燃放的焰火,能在瞬間把寧靜的夜空映得通明;北極的夏天是南
“全球變暖研究之父”離開NASA
James Hansen 圖片來源:MARY ALTAFFER/AP 卓越的氣候學家James Hansen于上周辭去其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工作,以便騰出精力專注于溫室氣體減排運動。 迄今為止,Hansen供職于紐約市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已經46年了,并自1981年開始擔任
全球海洋變暖研究獲進展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第五期評估
科學家稱全球變暖正在毀滅北極苔原生態系統
科學家表示,由苔蘚、地衣和漿果植物構成的北極苔原生態系統正在逐步讓位于灌木從和北方森林。最近的研究發現,與全球變暖有關的主要事件,包括永久凍土帶不斷消融引發的火災以及塌坡,正是北極苔原消失的“幕后推手”。 2007年夏季,雷電天氣在阿拉斯加北坡引發了5場苔原火災,
極地變暖速度遠高于全球平均-成因復雜
近年來,不同科研團隊對于北極放大效應提出諸多不同觀點。例如北極云量和水汽增加導致更多長波輻射反射回海面或冰面;中緯度通過波動和大氣環流向北極輸送更多熱量和水汽;海洋變暖向極地輸送更多熱量,導致海冰融化;極地臭氧的損耗可能推動了北極氣溫的極端升高等。? ?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屢屢引起人們的討論。由
極寒北極地位“升溫”-礦產資源開發號角已吹響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這塊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極寒之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日益“升溫”。 近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礦床環境評價研究室主任趙元藝研究員表示,氣候變暖以后,北極冰蓋融化會使我國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災害增加。但是,氣候變暖是把雙刃劍,北極冰雪融化可能逐步改變北極開發利用的條
美用螞蟻化石研究全球變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四名古生物學家根據曾遍布全球的巨型螞蟻的化石,發現了全球變暖如何影響5000萬年前生命的分布。該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布魯斯和羅爾夫、加拿大布賴頓大學的大衛·格林伍德以及美國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柯克·約翰遜描述了一種新的巨型螞
美研究顯示全球大湖在變暖
美國航天局的最新研究顯示,過去25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主要大湖的水溫在逐漸升高。 美國航天局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月刊上介紹說,他們利用衛星數據分析了全球167個大湖的夏
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威脅蜥蜴生存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對墨西哥的蜥蜴種群進行了數十年的調查后發現,溫度上升已造成該國12%的蜥蜴種群滅絕。研究人員還預測,如果全球持續變暖,到2080年時,全球20%的蜥蜴種群將滅絕。 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生物學教授巴里·西內爾沃與同事將他們關于墨西哥蜥蜴的野外研究與來自全球各
研究揭示海洋變暖對魚類影響
到2100年,在溫和(左)和更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每個專屬經濟區的物種數量將發生變化。 圖片來源:GRAPHIC COURTESY OF KIMBERLY OREMUS 隨著海洋變暖,魚類開始向原先較冷的水域遷移,以追逐它們偏愛的棲息環境。這樣一來,許多依賴商業魚類作為其經濟組成部分的國家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加劇全球干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092.shtm
北極年度報告敲響警鐘
2014年,高溫覆蓋北極主要水域。圖片來源:MOLECHASER ??? 根據美國地理學會會議上公開的一則報告,不斷變暖的北極正在對地球高緯度和其他地區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包括隨著溫度升高帶來的天氣干擾、降雪減少以及土地綠化。但其中一些最大的變化正發生在逐漸變暖的北極海域,未來北極漁場前途未
全球變暖讓加拿大高北緯景觀變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55.shtm加拿大科學家通過分析該國高緯度北極地區野外調查數據發現,全球變暖加速或推動了該地區的永久凍土融化和巨大的環境變化。研究根據對加拿大北極群島一個地區過去60年的景觀演化進行重建,得到了以
北極航運增加將加速氣候變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一個美國和加拿大聯合研究小組報告稱,如果全球氣候繼續變暖,北冰洋海冰進一步減少,連接國際貿易伙伴的北極航運可能會移向最北端,形成新航線,并且航運交通將會增加。這種不斷增加的最北極航運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會對氣候產生明顯影響,研究人員指出,發動機排出的溫室氣體和煙塵顆粒將
天氣太熱北極熊挨餓
天氣變暖讓北極熊難以捕獲食物。圖片來源:inquisitr.com 北極熊要在海冰的幫助下獲得自己主要的食物:海豹。但隨著氣候變暖,海冰數量不斷減少,以至于它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尋找獵物,這對北極熊的健康產生了巨大影響。 科學家近日在《科學》雜志報告稱,北極熊一直難以找到足夠的食物,而隨著全
歐洲暴雪:更強的氣候變化信號
如今,人們已經對冬季出現特大暴雪習以為常,就好像新年前夜喝香檳酒那樣不足為奇了。與此同時,氣候變化懷疑論者也因為今冬的大雪而越發活躍起來。然而雖然人們很難將大雪與全球變暖聯系起來,但這并不能抹殺氣候變化的事實。世界氣象組織(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近日
氣候變暖致災難后果:中國沿海成“澤國”
都是氣候變暖惹的禍!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最新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晚到2050年,北極圈一直到北極地區,樹木覆蓋率將增長52%。不僅如此,北極冰蓋融化還帶來歐洲、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以及北極熊的“自相殘殺”。 遠在北極5000公里開外的中國未能“逃脫干系”,除冰川融化產生新航道帶
氣候變暖致災難后果:中國沿海成“澤國”
都是氣候變暖惹的禍!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最新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最晚到2050年,北極圈一直到北極地區,樹木覆蓋率將增長52%。不僅如此,北極冰蓋融化還帶來歐洲、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以及北極熊的“自相殘殺”。 遠在北極5000公里開外的中國未能“逃脫干系”,除冰川融化產生新航道帶來機
全球變暖讓加拿大高北緯景觀變化
加拿大科學家通過分析該國高緯度北極地區野外調查數據發現,全球變暖加速或推動了該地區的永久凍土融化和巨大的環境變化。研究根據對加拿大北極群島一個地區過去60年的景觀演化進行重建,得到了以上結果。相關研究9月12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北極的氣候變暖一直在擴大,永久凍土加速融
北極海冰減少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海軍課題組在北極海冰減少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海冰減少的具體物理過程。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對北極氣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向極能量和水汽傳輸的變化將通過多種機制對北極海冰的年際變化和長期趨勢產生顯著影響。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
中國北極海冰預測研究獲新突破
在北極科考時的張瑜 今天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近日在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舉辦的2017屆國際北極模型與觀測綜合大會(FAMOS)宣布,該校教師張瑜在2015屆大會上提交的2017年海冰融化情況預測,非常接近實際海冰覆蓋面積值的結果。表明中國對北極海冰預測研究有了新突破,張瑜本人也因此獲得2017年
研究指出冰川消融使北極汞污染加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82.shtm 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月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由氣溫上升引起的冰川消融正導致海洋向北極大氣層排放更多的汞,從而給北極生態系統帶來風險。 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
DA大氣環流模式可影響海冰平流和融化過程
近日,中科院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黃海軍研究員同中山大學、自然資源部環境預報中心合作,在北極海冰覆蓋范圍縮小及影響機制方面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海冰平流與融化過程對北冰洋-太平洋扇區海冰減少的貢獻》5月8日在國際冷凍圈雜志The Cryosphere在線發表。 近年來北極地區海冰覆蓋的驚
南京土壤所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其變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區平均變暖速度的2倍。隨著氣候變暖加速,北極林線(森林和苔原交界線)不斷向北推移,導致了苔原生態系統植被類型發生顯著改變,可能會影響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功能。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加拿大的北極苔原試驗站為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研究
南京土壤所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其變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區平均變暖速度的2倍。隨著氣候變暖加速,北極林線(森林和苔原交界線)不斷向北推移,導致了苔原生態系統植被類型發生顯著改變,可能會影響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功能。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加拿大的北極苔原試驗站為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研究
海冰崩裂凍土融化-地球“最后的冰區”告急
當“冰箱”不再制冷,該怎么辦?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北極圈格陵蘭以北最厚的“千年海冰”正因高溫大片碎裂;北極“刀砸不穿、斧鑿不透”的凍土近年也加速融化——地球的“天然冰箱”失效了。 嚴寒的格陵蘭以北地區本該長年冰封,但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千年寒冰”也沒能堅持住,地球“最后的冰區”告急。 【“
科學家稱21世紀末北極氣候和植被類型將改變
據環境新聞網報道,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和韓國的氣候學家們組成的課題組最近發表研究成果稱,到21世紀末期,北極地區的氣候將由極地、副極地氣候變為更溫暖的氣候類型。隨之而來的變化包括這一地區的冰原逐漸消退,讓步給更多具有南部形態的植被,格陵蘭地區冰層進一步融化等。而變化
大氣所揭示北極地區云類型和云相態時空分布特征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海冰面積正在減少。剖析北極天氣和氣候特征對氣候預測和潛在航道開發頗為重要。而云變化對區域氣候的影響,被認為是北極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因素。 目前,基于CloudSat-CALIPSO云產品的全球云特征研究集中在云量較高和天氣過程較活躍的地區,如熱帶和中緯度西風帶附近;基于C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