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卻未被科學家充分了解。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游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游植物中首屈一指。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碳和其他有機物質,從而起到固碳的作用。藍綠藻屬于原核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故有別于真核細胞。而真核浮游植物群落對科學家來說,則是一個尚未解開的“黑匣子”,對其群落的組成以及固碳能力等問題科學家都未有充分的了解。而要全面理解全球碳循環,就必須弄清楚不同生物群落的固碳情況。 在發表于4月15日的《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協會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英國華威大學和國家海洋中心的科學家解釋了他們是如何利用采自東北大西洋熱帶、亞熱帶海域的海水樣本,來測量浮游植物的碳固定能力的。他們發現,海洋中的真核浮......閱讀全文
“科學研究應與國情緊密結合。”這是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堅持海洋藍碳研究的動力之一。 大氣二氧化碳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成為當今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國,但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才是硬道理”,焦念志認為,中國不能以影響國民經濟命脈為代價來進行硬性減排。 “我們國家之所以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的日益突出,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應對當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而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就目前來說,主要有通過節能降耗等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通過工業手段或者生物固碳來固定并儲存大氣中的溫室
日前,一場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山東威海舉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什么是“藍碳”?近年來為什么有這么多科學家研究藍碳?它和低碳經濟有何聯系?我國的藍碳研發現狀又如何?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海水中的“空氣凈化器”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氣體成分發
很多人都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這也被稱為“綠碳”。 可你知道“藍碳”是什么嗎?圖片來自互聯網 地球被稱為藍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蓋。國家海洋局大洋辦黨委書記胡學東說,藍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藍
“給我半罐鐵,我將給地球帶來下一個冰河期。”美國化學家約翰·馬丁20年前的這一大膽預言,引發了廣泛的科學爭論。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員首次在南大洋系統開展鐵的空間分布及輸入通量調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環,探討“鐵假說”的科學基礎。 據這一國際合作
“給我半罐鐵,我將給地球帶來下一個冰河期。”美國化學家約翰·馬丁20年前的這一大膽預言,引發了廣泛的科學爭論。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員首次在南大洋系統開展鐵的空間分布及輸入通量調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環,探討“鐵假說”的科學基礎。 據這一國際合作項目的負責人、
“速生草本植物碳轉化刈割封存技術,可促進生物質飛躍大增產,獲得足量的生物質,將其制備成固體、氣體、液體形態的能源產品,替代化石能源,實現大氣溫室氣體負增長,可降碳除霾,解決相關環境問題。”中國的一位化學家雷學軍自信地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 雷學軍研究員,湖南省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全國勞
陸地上極端干旱缺水的地區會形成沙漠(比如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是沙的世界,放眼望去,不見綠色,不見生命,但見黃沙;沙丘起伏綿延,似乎延展到世界的盡頭。然而,誰又能想得到,這浩瀚的沙海下,居然隱藏一個咸水的“海洋”(地下咸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這個咸水“海洋”,和
海洋中遍布著極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將海洋表面“染”成了綠色,它們既能夠吸收也可以釋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對地球的碳預算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在,科學家們在關于全球變暖將給海洋微生物帶來何種影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 據趣味科學網報道,科學家試圖回答的一個大問題是:微生物吸收到海洋中的碳量會因海洋升溫
由林光輝擔任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碳循環關鍵過程及其與氣候系統耦合的研究”即將驗收。談起項目特色,這位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一個耦合,一個連接。“耦合就是把碳循環和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聯系在一起;連接就是建立陸—海之間動態的、多維的、時空上的碳交換。”他特別強調“
德國瓦登海岸的鹽沼地上空架起一道彩虹。美國普吉特海灣的海面浮游生物群。中國廣東省陽江市沿海的紅樹林。特內里費島的拉克魯斯港掀起大浪,該島位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中。 為了提高全球海洋及沿海地區的管理,聯合國五大機構近日發布了“全球藍色碳市場”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特征是為
劉再華及其團隊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擬試驗場 近年來,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不斷加劇全球變暖,隨著氣溫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減排和低碳環保生活已成為了當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為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之一,全球大氣CO2匯的位置、大小、變化和機制至今仍不確定,各國科學家對此觀點迥異,爭議很大。 目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其大小取決于植物碳輸入和微生物碳輸出之間的動態平衡。作為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關鍵環節,土壤碳激發效應是指植物碳輸入導致土壤有機碳分解加速或減慢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碳庫的周轉速率。因此,闡明土壤碳激發效應的大尺度格局及其調控因素,有助于認識土壤碳庫對氣候變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其大小取決于植物碳輸入和微生物碳輸出之間的動態平衡。作為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關鍵環節,土壤碳激發效應是指植物碳輸入導致土壤有機碳分解加速或減慢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碳庫的周轉速率。因此,闡明土壤碳激發效應的大尺度格局及其調控因素,有助于認識土壤碳庫對氣候變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趙南京課題組在海洋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測量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光學學報》以優秀論文發表(光學學報,2018,38(11): 1126001)。 初級生產力(GPP)是指浮游植物在單位時間、單位體積內通過光合作用產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未來較暖的海水可以顯著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種群的分布,微小生物體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快訊》雜志在線版上。 研究人員稱,到21世紀末,較暖的海洋會導致這些微小海洋生物種群在兩極附近蓬勃發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縮。該報告的合著者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未來較暖的海水可以顯著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種群的分布,微小生物體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快訊》雜志在線版上。 研究人員稱,到21世紀末,較暖的海洋會導致這些微小海洋生物種群在兩極附近蓬勃發展,而在赤
據路透社報道,近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科學家表示,鯨類對減緩氣候變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做的貢獻是―――拉“便便”! 專門研究南極和地球南部海洋生物的斯蒂夫?尼科爾(Steve Nicol)表示,須鯨類的糞便是一種自然的海洋肥料,可以給洋面上的植物施肥,讓
科學家們在進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發現,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這被稱為“碳失匯”問題或“碳黑洞”問題,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一個由中外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對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并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堿土能夠吸收CO2。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 國家973計劃項目——“干
浮游植物是水中懸浮生活的若干種藻類的總稱。浮游植物作為水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是魚類天然餌料的重要組成。因浮游植物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在環境監測中也很重要。不同類型的水體或同一水體的不同季節,藻類組成是不相同的,各種藻類的相對量在不斷地變化,此變化有一定的趨勢。水中浮游植物組成和存量是養殖魚類合理投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國科技界把攢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評委會只得忍痛割愛。 由科技工作者、資深科技記者和廣大讀者評選出來的2013年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堅持以往的全面視
3月6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勇研究組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 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Pathway-specific enzymes from bamboo and crop leaves biosynthesize anti-nociceptive C-gl
春季來臨,氣溫回暖冰雪消融,而對北極地區來說,這可能意味著繁茂季節越來越提前。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一個由美國、葡萄牙和墨西哥等國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根據衛星數據繪制了北極繁茂發生的時間圖表,發現一些地區的春季繁茂已經提前了50天,這可能會對整個食物鏈產生影響。研究發
更準確的碳測年技術為研究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帶來了希望。圖片來源:J. READER/SPL 碳鐘正在獲得校正。來自日本湖泊中的氣候記錄已經被用于改進測年技術的精度,從而為解開一些考古學之謎——例如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帶來了希望。 碳測年被用來分析有機物,實際上,是任何
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稱,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儲更多的碳,這意味著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據路透社報道,一個全球聯合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報告說,盡管海草占據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卻可容納多達83000噸碳。一個典型的陸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近日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勇研究組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 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Pathway-specific enzymes from bamboo and crop leaves biosynthesize anti-nociceptive C-gly
自然界可有辦法確保“凜冬不至”?英國《自然·地球科學》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過去80萬年來,一種未知的調控機制防止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降至可能引起極端降溫的水平。研究表明,該機制可能與生物圈有關,因為植物和浮游生物在低二氧化碳水平下難以生長和吸收碳。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冰期和間冰期之間的
記者28日從中科院獲悉,該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在地球上浩瀚的沙漠下,隱藏著大量的地下咸水,這個咸水“海洋”和真正的海洋一樣,是一個“碳匯”,正是全球相關科學家苦苦尋求的“迷失碳匯”的一部分。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彥介紹說,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部
Walker Smith教授作報告 應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ED)研究員唐丹玲博士的邀請,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Walker Smith教授于10月上、中旬訪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訪問期間,Walker Smith教授與南海所進行廣泛
封面故事: 木星大氣層的最新觀測結果 從2007年2月開始,在以冥王星為目的地的“新地平線”探測器掠過木星的時候,木星也成為了一組地基望遠鏡及哈勃太空望遠鏡密切觀測的目標。該項目進行了幾星期之后的2007年3月25日,位于北緯23度的木星最強噴射流中出現了一個強烈擾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