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宣布了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并將它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合成體)。”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里“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 一直被稱為科學狂人的美國人約翰?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和他的實驗室如今在科學界名聲大噪。自從上周五《科學》雜志宣布其“人造生命”的科學成果以來,整個世界就像濃硫酸澆上水一樣瞬間炸沸起來。生物科學界開始描繪未來人造生命的美妙藍圖,生命倫理學家為這一舉動爭論不休,梵蒂岡教廷跳出來指責文特爾想做“上帝”的愚妄,奧巴馬亦立即出動白宮勢力評估科學風險…… 早在1828年德國化學家維勒已人工合成了生物體有機物——尿素,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的序幕。自從1953年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里克發現了 DNA雙螺旋結構開始,合成生物學飛速前進。后來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完成,又為人類認識基......閱讀全文
那個叫文特爾的人 他曾是一名成績單上寫滿C和D的學生、一名厭倦越戰的特種兵,也曾嘗試自殺,最后他只想生活得與眾不同,于是他成為了生命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 在創造出人造生命辛西婭(Synthia)之前,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最受人關注的時間是在1998年。 這一年,文特
5 月底,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文特爾和其團隊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文特爾為這個“人造生命”起名為“辛西婭”,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以計算機為“父母”,并可自我復制的生物。 “陰森古堡、雷電交加、駝背助手”這些傳說中的場景都沒有出現。不過,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
科學怪獸克萊格?文特爾 美國科學家克萊格?文特爾20日宣布成功制造出人造細胞“辛西婭”之后,引起全世界的震動。文特爾這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也再次來到媒體的聚光燈前。有評論說,如果能夠引
193年前,一個面目猙獰的怪物誕生在英國的一座古堡中,它是弗蘭肯斯坦博士用尸塊組裝、并用閃電激活而成——這是雪萊夫人所著的、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的場景,那個怪物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制造的生命”。 193年后,2010年5月20日,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科學》雜志上報告說,
科學界的“壞小子”克雷格·文特爾又有驚人之舉。他創立的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近日中心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 這么說,人類已經具備造物能力了?這個念頭讓不少人心慌慌。英國小說家阿道司·赫胥黎曾在1932年的長篇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描
摘要:人造生命已經邁出了顫顫巍巍的第一步,下面它將帶人類去往未知的遠方。 “它會產生新的病毒!”“你不能這么做,這是上帝才能做的工作,你難道要讓他老人家失業嗎?”“如果這種技術落在恐怖分子手中,會造成比‘9·11’還要大的傷害。”“如果制造出新的人,現在的人類將怎樣與他相處?我們的倫理體系會
文特爾創造了一個由DNA驅動的世界 —— 英國廣播公司 克萊格?文特爾,1946年出生于美國鹽湖城。 少年時的文特爾學習成績很差,甚至幾度面臨退學。 帶著這樣的理想,越戰爆發后,文特爾加入美國海軍。但分配給他的崗位是醫護兵。每天,目睹著自己的同齡人受傷,死去,文特爾開始重新評價生命存
今年63歲的美國遺傳學家克雷格·文特爾被稱為基因研究急先鋒、“人造生命狂人”。 科學家在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本是件尋常事。 但極少有人像克雷格·文特爾這樣在發表研究后需要參加國會聽證會,回答議員對有關研究成果所抱有的疑問。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于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
摘要:一個名叫“辛西婭”(synthia)的人造生命體在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誕生――上周末傳出的這一消息立刻引起全球各方高度關注,并再次引發倫理爭議。 有人認為文特爾夸大了人造生命的重要性,但更多科學家傾向于相信合成微生物的應用潛力。中科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研究員郭禮和在接受本報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如今,這個星球上信仰上帝的人們,或是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可能遭遇一個突然“闖入”的強敵。 2010年5月21日,《科學》雜志報告了世界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摘要:文特爾團隊合成第一個“人造細胞”,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了關鍵一步,但也有反對者認為,這或引發生物倫理和可能生物危害。 在讓自己的擁躉多等待了2年之后,64歲的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終于在上周對外界公布了讓世界震驚的消息——他和他的團隊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
第三部曲的演奏 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丹尼爾·吉布森小組選取了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供體細菌),其基因組只有108萬個堿基對。研究人員把它的染色體(DNA)解碼,然后利用化學方法一點一點地重新排列這種支原體的DNA序列,即對四個堿基對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早在1932年的《美麗新世界》里,赫胥黎就描述了有一天人類將在實驗室內以人工方式制造嬰兒,他在一張圖紙上標明了如何“造人”的步驟。從宇宙大爆炸以來,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自發演變的,以至于1996年克隆羊“多利”因為基因復制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在今年3月24日出版的美國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美國科
美國基因組先驅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上月宣稱,已制造出第一個有自我復制能力的人造細胞。公眾對此反應不一,有的瘋狂喝彩,有的深表不安,很多人則不太確定應該抱什么想法。當今之世,從“哇”到“喔”,只是短短的一步。 文特爾把他這項成就形容為創造生命,“完全得自于一個合成
Synthia,若干年后,人類科技的里程碑上將銘刻這個名字,盡管它只是一個細胞。與千千萬萬細胞的區別不只是它上面留下了46名科學家的名字,以及 “生存”、“犯錯”、“戰勝”、“用生命創造生命”等評價——這是個人造的細胞。克雷格·文特爾,制造這個人造細胞的美國科學怪人,從此被稱為“挑戰上
隨著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辛西婭的誕生,合成生物技術引發的倫理和道德之爭不斷升溫。近日,美國聯邦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緊急就此舉行聽證會,與會的 “人造生命”締造者克雷格·文特爾及其他人造生命科學家、生物倫理學家和眾議員們經過激烈探討達成一個基本共識:合成生物技術現階段還不會立竿見影地引起環境、安
"人造生命"原理 1、科學家選取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將它的染色體解碼。然后利用化學方法一點一點地重新排列DNA。 2、將重組的DNA 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 3、將人造DNA 放入另外一個受體細菌中。通過生長和分離,受體細菌產生兩個細胞,一個帶有人造DNA,另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 “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里“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
價值可能超萬億美元 文特爾表示:“‘辛西婭’其實是一個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細胞。”項目組其他成員表示,這僅僅是一個更宏大工程的一小步,未來他們甚至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制”的有機物。此外,未來科學家還可以制造出能夠產出石油或專以二氧化碳為食的環境友好型“人造生命”。文
人造生命誕生?復旦生命科學學院首席教授:距離應用還早 上周,64歲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向外界公布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消息——他和他的團隊成功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全球第一個 “人造細胞”在他們的實驗室中誕生了。 消息引發輿論大嘩,有人稱其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操控生命的方式,等于創造了“
尚未打開的“黑匣子” 這項研究證明了文特爾的重要的觀點,即人工合成的基因組被植入活體細胞后可以重新啟動生命的復制程序。從根本上說,這也是合成生物學“重塑生命”的核心:生命的所有“零件”都能由化學方法合成,進而通過工程化的方式“組裝”成實用的生物組織。對此,文特爾在聽證會上表示,“將生命密碼轉換
康輝:人類制造的生命反過來成為人類最可怕的敵人。這樣的題材在各種科幻電影和電子游戲中已經并不新鮮。但在現實世界,這似乎還只是一個遙遠的假想。然而,本月20號,美國科學家們宣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細胞,這讓人們對于人造物種有了更清晰的想象,主導這一研究的生物學家克萊格?文特爾則再度成為爭議的焦
生物學家們一直期待這樣的場景:在電腦上先“編程”設計某種生物,摁下“打印”鍵,接著按圖紙生產出需要的DNA,最后植入某個細胞―――一個全新的生命便制造出來了。這個大膽的想法也許很快能成為現實。美國媒體報道說,備受關注的人造生命研究日前取得重大進展,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制造出了
研究過程 人造DNA注入山羊支原體細胞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用“借雞生蛋”來形容這種創造新生命的方式。 在一個星期五,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離開實驗室之前,將一百多萬對人造DNA堿基對注入到山羊支原體細胞中。當星期一回到實驗室時,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正生長成
科學家在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本是件尋常事。 但極少有人像克雷格·文特爾這樣在發表研究后需要參加國會聽證會,回答議員對有關研究成果所抱有的疑問。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于5月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作證。擔憂 文特爾率領的研究小組20日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
“我們將其稱之為第一個人造細胞,這是真正的細胞。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父母是電腦、卻可以進行自我復制的物種。” ——美國基因組學先鋒 克雷格·文特爾電子顯微鏡下顯示的人造蕈狀支原體 把無生命的化學物質變成有生命的有機體,美國一個私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成功地做到了。
世界首個“人造生命”日前在美國誕生,現在人類的能力已經拓展到可以“操縱”自然界。不過這一科技突破也引來不少詬病,批評人士說人類怎能堪當“造物主”之職,而美國總統奧巴馬也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綜合新華社、《中國日報》報道 總統奧巴馬也下令在下周舉行聽證會,討論這一問題。綜合新華社、
克雷格·文特爾團隊培育出首個人造基因組后引起強烈反響,不少人通過網站、E-mail等途徑提出了大量問題。《科學》雜志特邀請科學記者伊麗莎白·彭尼西和俄勒岡里德大學科學哲學家兼《人造生命》雜志主編馬克·貝多給予解答。本刊摘譯其中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問:這項成就是否真的代表著新生命的創造?
人獸胚胎、人造生命、基因測序、設計嬰兒、換臉術、克隆人…… 人獸胚胎、基因測序、克隆人、換臉術、設計嬰兒……當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新名詞所代表的現代生物、醫學技術革命一路高歌猛進時,它也越來越多地與生命倫理這一被賦予全新內涵的古老課題狹路相逢。以下備受爭議的七大前沿科研,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倫理“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