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學術創新是學術的生命》(參見《光明日報》,2005年11月1日第5版)一文中坦言:“且不說在學術界近年剽竊抄襲者如過江之鯽,更為觸目驚心、貽害無窮的是泡沫學術漫天飛,垃圾學術遍地堆。學術研究不再是為追求真知和創新思想,而變成評職稱、撈外快、加官晉爵的敲門磚——這是學術的異化!據說,在學術領域有所謂的質量反平方定律,即每發表1篇一流論文,就伴隨有4篇二流論文和9篇三流論文問世。泡沫學術和垃圾學術是根本排不上號的等外‘論文’,這些濫竽充數的東西汗牛充棟,不計其數。它們的泛濫不僅敗壞學術空氣,而且也把真正有價值的創新之作淹沒在平庸和劣質文字的汪洋大海之中,嚴重地擾亂了正常的學術研究。” 泡沫學術和垃圾學術大肆泛濫,與學術研究人員人為的非正常膨脹大有干系。據學者沈陽及其研究團隊的調研統計稱,中國現有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權威期刊9000余種,國內2008年發表于期刊和學術會議的論文約248萬篇。中國每年有將近12......閱讀全文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伴隨著我國大學飛速發展而夾雜著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滾滾洪流,承載著追求真理使命的教授,在堅守知識化身、正義力量、人類進步張力、人類精神家園守護神的道路上,時常遭遇學術功利的陷阱,學術生命之燈在學術功利的疾風暴雨中掙扎著。近年來,因學術功利恣意蔓延而引發的“學術墮落”丑聞越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學術環境不斷改善,為推動產出重大創新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國支持創新的學術氛圍還不夠濃厚,仍然存在科學研究自律規范不足、學術不端行為
●人們對研究型大學的一個普遍擔心是加強科研會影響教學質量。事實上,正是科研為高質量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而且越來越重要的基礎。 ●研究型大學學術使命的觸角將不斷前伸到應用的技術領域,將在更廣泛的基礎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方面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脫離了大學自身教育目標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表示,要優化科研管理環境,落實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改革科研院所組織機構設置和管理運行機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實行有利于開放、協同、高效創新的扁平化管理結構,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勵創新、
當創新匯成巨流,對于利益藩籬與傳統枷鎖的沖決將無可阻擋。在學術領域,以“行政化”為突出特征的諸多深層次矛盾,已讓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不得不改的階段。倒逼是改革的表象,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變革難免斷腕的痛楚,同時需要兼顧猛寬得中的策略。無論如何,創新驅動發展,已讓科技界成為改革的主戰場。 “十二
長光所內年輕人對活動表達出極大興趣 2015年4月3日下午,長春光機所研發大廈320培訓會議室座無虛席,來自長春光機所各部門的年輕科研人員,正全神貫注聆聽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長光星青年學術社社員——梁中翥研究員題為“非制冷紅外探測器研究進展及相關紅外探測”的學術交流報告。報告深入淺出的介紹
近日,列入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高校紛紛公布了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提出了2035、2050年的愿景目標與時間表、路線圖,令人振奮的同時不免想多問一句: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真的可以在20多年的時間里集中產生嗎?本文作者以發達國家的經驗為鑒,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進入“黃金時代”,中國的一流大
不久前,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題為《重塑期刊評價體系,是時候了!》的社論,宣布改造學術論文“影響因子”。這一社論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高度關注。 論文評價因關系切身利益,牽動著每位科技工作者的神經。目前,國內外科技界均以發表了幾篇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為幾分的期刊上來評價個人的學術影響力。而
人們期待通過創新賦予自然、社會更豐富的多樣性,賦予自身更多發展機會;否則,不論創新的成就對于行為者來說如何巨大,對于自然、社會都只能是一種折騰。 激烈的沖突、頻繁的折騰、無盡的改革,不可能發展好教育;騷動的校園、蠢動的學生、不安的教師,只會導致不忠誠于教育的學校。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教育部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科協發學字〔2015〕83號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更好地服務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和學術繁榮,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學
科技部網站公開發布《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準確、目標清晰、布局合理、引領發展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評價激勵制度基本完善,實驗室經優化調整和新建,數量穩中有增,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 記者注意到,這是繼《關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評選出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進行表彰。在本年度獲獎項目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為第一完成人、以嶺藥業子公司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的“中醫脈絡
李政道李佩王志珍黃祖洽葉銘漢秦伯益朱清時張信剛張杰吳德星胡建淼林崇德韓水法章啟群熊丙奇 王長樂 10月31日,以“求答錢學森之問:中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議題的首屆創新中國論壇舉行,來自全國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針對創新與人才培養領域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美
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科發基〔2018〕6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務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直屬機構,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各有關單位: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組織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科發基〔2018〕6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務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直屬機構,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各有關單位: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組織開展基礎研究
“創新高等教育,推進科技創新,科教興國戰略才能落到實處!” 75歲的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一直關注著全國兩會。作為開拓我國沖擊傷學、創傷彈道學和交通醫學研究,引領創傷醫學發展,創造了諸多中國和世界“第一”的老一輩科學家,王正國始終站在科技創新的前沿。
2000年~2010年,10年,不短,也不長。如果以過去10年時間為尺度,對設立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的意義和資助成效進行回顧和總結,是怎樣的一個情形呢?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就此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采訪。 2000年~2009年期間,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以下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在進行以“尖子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嘗試。這些凝聚了高校最優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學生,采取最先進最靈活教學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稱為高校的“學術特區”。 在中國高等教育界,“錢學森之問”激蕩著無數人的心靈。長久以來,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培養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
今天(8月27日)上午,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這份意見從人才培養、內涵建設、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對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提供了指導,對引導高校“雙一流”建設意義重大。 這也是繼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名單后,又一份高校“
北京市科協第八屆委員會主席顧秉林院士在開幕式上作工作報告北京市科協第九屆委員會主席劉德培院士主持大會閉幕式 6月1—3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當選為北京市科協第九屆委員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和規范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高校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參照國家和教育部有關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辦法,特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高校重點實驗室是江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進行高新技術研發,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學術交
2015年11月中國科協聯合工信部、北京市政府舉辦了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圖為一位參觀者在同機器人握手。 “‘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創新發展排在新發展理念之首,并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中國科協最大的
2012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今天在京召開。衛生部部長陳竺等出席會議。 陳竺在致辭中指出,3年醫改重點任務即將完成,“十二五”醫改工作啟動在即,醫改將推向深入。實踐證明,在醫改中發揮中醫藥作用,有利于促進醫改目標的實現,有利于促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構建。中央確定的在醫改中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一起來看看: 1. 制定出臺《指導意見》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
3月25日上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基金委)第七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基金委主任楊衛、基金委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第七屆全委會委員以及來自財政部等單位的相關人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楊衛在回顧科學基金2013年工作時指出,去年基金委共受理來自全國
在我國目前向創新驅動轉型的機遇窗口,大學能否真正成為社會的創新發動機,取決于其學術追求的導向、關注社會需求的自覺、鼓勵創新的機制和持續創新的能力,取決于創新性人才這一創新的根本,尤其是激勵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制度環境。正因為如此,以人為本的制度激勵,成為大學治理的中心環節。 近年來,上
國內目前缺少也最為關鍵的是行之有效的淘汰機制。專家建議,中期考核要加大難度,引入固定比例的淘汰機制。 直博轉碩在制度設計上不能想當然地考慮,必須結合社會文化心理。最重要的是保障學生轉碩之后的權利、前途發展。 圖片來源:www.quanjing.com 在中國躍升為第二博士培養大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關于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部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意見》強調,把品德放在職稱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科研人員的政治立場、學術導向、科學精神、職業道德和從業操守。實行學術不端行為“一票否決制”。堅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