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醫科大學教授張學軍領銜的皮膚病遺傳學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發現了白癜風易感基因,并首次在國際上明確白癜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日前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該成果對于揭示白癜風發病機制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著我國白癜風易感基因研究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色素脫失性皮膚病,好發于顏面等暴露部位,所及之處皮膚色素完全脫失而呈瓷白色,并經常合并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給患者帶來巨大精神痛苦。我國患者人數已超過1000萬人。 張學軍告訴記者,人類要征服這類疾病,必須找到引起疾病的易感基因。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遺傳學研究團隊歷時5年,通過對近2萬例中國漢族和維吾爾族白癜風患者和健康人對照進行基因分型,在人類基因組的3個區域內發現與白癜風發病密切相關的易感基因。 該成果以強有力的證據指出,由遺傳因素導致的自身免疫異常是白癜風發病的主要原因,為全面揭示白癜風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契機......閱讀全文
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提出以前,人們主要利用連鎖研究方法開展復雜疾病/性狀遺傳易感性研究,發現了一些疾病和性狀的易感基因(位點)。但是復雜疾病/表型具有明顯的遺傳異質性、表型復雜性等特點,使得以家系為基礎的“全基因組連鎖
來自安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基于測序的方法鑒別出了3個新的銀屑病易感基因位點。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9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安徽醫科大學的張學軍(Xuejun Zhang)教授、孫良丹(Liangdan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作為揭示復雜遺傳性疾病易感基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備受關注,中國科學工作者利用GWAS已經成功獲得了海量的遺傳學數據,為揭開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在中國人群中開展的GWAS迅速增長,中國儼然已經成為醫學遺傳學研究領域中的“中央王國”。首
來自安徽醫科大學的張學軍教授主要致力于皮膚遺傳病,特別是復雜性皮膚遺傳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他不僅建立了目前世界上較為完整的皮膚病遺傳資源庫,收集和儲存了近15萬份皮膚病樣本和資源,而且接連在Nature Genetics等雜志上發表文章,發現了銀屑病、白癜風、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麻
來自安徽醫科大學和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證實,免疫疾病相關基因的編碼變異對于銀屑病的遺傳風險只起小部分作用。研究人員對21,309名中國個體展開調查研究了功能編碼變異對于銀屑病的貢獻,生成的結果強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結論。在這樣一次大規模調查中,研究人員只發現了兩個獨立的低頻變異對疾
12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志》在線發表了由安徽醫科大學張學軍教授團隊和香港大學劉宇隆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DD全基因組關聯Meta分析搜尋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基因。這是亞洲地區第一項系統性紅斑狼瘡全基因組關聯meta分析的研究成果,為紅斑狼瘡的預警、臨床診斷、發病機制研究
來自安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等20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采用全外顯子組SNP微陣列(SNP array)技術鑒別出了15個新的銀屑病易感位點。相關論文發表在4月9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安徽醫科大學的張學軍(Xuejun Z
來自安徽醫科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對中國人群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區域進行了深度測序,這將推動對復雜疾病的研究。他們的論文發表在5月23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安徽醫科大學的張學軍(Xuejun Zhang)
為進一步擴大2010年我國基礎研究工作的影響,讓全社會了解、支持和參與我國基礎研究工作,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會同《科技導報》雜志社、《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中國科學基金》編輯部和《中國基礎科學》編輯部,共同開展了2010 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評選活動。為了讓公眾更加容易理解此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