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長期以來河北省科技投入不足,研究與發展經費占全省生產總值比例低于全國水平的問題,在《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近日提請審議。《條例》草案擬規定從法律層面提出應對之策。 草案提出,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參與的科技投入體系,提高全社會科學技術經費投入的總體水平。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經費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例,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閱讀全文
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科研,不僅出臺了許多鼓勵科研的利好政策,而且向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投入了巨額科研經費。各高校和科研機構承擔的科研項目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規模上均有大幅度的增加。 但在科研經費的管理和使用方面,隨著學術界被曝存在著一些比較嚴重的違規使用資金現象,繼而激起巨大的爭論。 縱觀這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張碧暉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4起科研經費使用違規違紀典型案件,7名教授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的消息引發熱議,科研經費的使用與管理問題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那么,科研經費的管理存在哪些漏洞?如何從制度上加以監督完善?本文中五位相關專家談了他們的看法。他們分別是中
近日接連爆出兩條關于科研經費貪腐的新聞。 2月9日,媒體報道,原北京郵電大學軟件學院執行院長宋茂強,伙同其妻借用親戚、老鄉身份證以“校外勞務人員”的身份冒領68萬元科研經費,并簽訂虛假勞務合同應對財務審計。 2月14日,廣東省紀委網站發布消息,廣東省科技廳原副廳長王可煒涉嫌嚴重違紀,
近年來因挪用、貪污科研經費而“落馬”的專家學者時有耳聞。科研經費為何被屢屢鉆空子?科研領域的諸多不端、違法行為為何屢禁不止?如何讓科研經費不再成為唐僧肉?我們反對科研人員在經費報銷上造假,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個造假背后的問題所在。 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 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以每年超過2
閱讀提示 近年來因挪用、貪污科研經費而“落馬”的專家學者時有耳聞。科研經費為何被屢屢鉆空子?科研領域的諸多不端、違法行為為何屢禁不止?如何讓科研經費不再成為唐僧肉?我們反對科研人員在經費報銷上造假,但我們也應該
近年來,有關科研經費的審計披露問題和貪腐報道屢屢見諸報端,給公眾造成一種“錯覺”,似乎整個科研系統是“壞的”、所有科研機構是“完全沒有效率的”。筆者以為這種“錯覺”對廣大科研人員極其不公,不利于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自1996年“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以來,歷屆中央政府更加重視科研經費投
目前,學術界廣泛關注科研投入及科研經費使用問題,其中,既有全面清醒客觀的認識,也有片面糊涂主觀的想法。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十大矛盾。本文試圖澄清是非,提出相應的化解對策與思路。 一是科研投入方向上重視科學規劃與輕視自由探索的矛盾。愛因斯坦認為:偉大的科學成就并不是通過組織和計劃取得的。科
近些年,一批諸如廣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統科研單位頻發貪腐,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的廣泛關注。而事實上,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發的,60%都用于開會、出差等。 全國各級政府對科研的財政投入都是不小的。而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為主體的格局尚未形成。至于科研經費如何使用
近些年,一批諸如廣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統科研單位頻發貪腐,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的廣泛關注。而事實上,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發的,60%都用于開會、出差等。 全國各級政府對科研的財政投入都是不小的。而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為主體的格局尚未形成。至于科研經費如何使用
科研經費濫用、腐敗等問題一直備受詬病。日前,科技部在官網通報四起違反科研經費管理規定的典型案例,涉及的單位既包括北京惠眾實科技有限公司、大連三維傳熱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也有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 記者梳理上述案例發現,違規問題涉及使用假發
“松綁”滋生腐敗,“收緊”引發爭議——當前,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科研經費管理緣何陷入收緊還是松綁的“惡性博弈”? 花不動:“彩票”變負擔,預算、報銷繁瑣而勞心 田武(化名)在某985大學擔任副教授,最近在申報一個社科類課題時碰到了麻煩,預算將課題經費列入“設備資料
花不動:“彩票”變負擔,預算、報銷繁瑣而勞心 田武(化名)在某985大學擔任副教授,最近在申報一個社科類課題時碰到了麻煩,預算將課題經費列入“設備資料購置費用”,遭遇到固定資產審批和政府采購的強制性規定而被擱置。 “填不完的表格,寫不完的論證,搞不完的評審。好不容易拿到經費,開支和使用更為繁
每到年末,各高校都會迎來一輪科研經費的報銷高峰。最近有媒體犀利吐槽了高校科研經費體制、揭露了其報銷審批過嚴、項目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在不少網友看來,現在的報銷規定“這么嚴”,可還是有科研蛀蟲,動輒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侵占案近年來時有發生。如果不對科研經費進行嚴格管理,還不知道有多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5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
當前,我國科研機構和高校普遍存在科研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科研經費無法正常使用和正常報銷,尤其是項目主持人和主要承擔人不能從科研經費中支取勞動報酬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科研人員積極性與創新力的提高,也致使國家研究投入并未物盡其用。針對這種情況,中央也在探索辦法,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實行符合智力勞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應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經過幾代人
正在北京召開的“科技三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科研經費管理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中央財政對科技創新扶持的力度不斷加大。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4年,中央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從1009億元增加到2899.2億元,并帶動全社會研發投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湖北、江蘇等地調研時發現,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反映最多的是科研經費獲取不公平,“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科研管理體制尤其是經費資源分配過度行政化飽受詬病,促使官本位意識泛濫,滋長投機意識,造成學術氛圍不良、科研水平低下等負面影響。科研人員呼吁,要痛下
2020年1月3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及同案被告人張磊貪污一案,對被告人李寧以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對被告人張磊以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八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十萬元;對貪污所得財物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經審理查明
不久前,科研經費使用中存在的腐敗問題,再次被媒體曝光。某高校科學家貪污巨額科研經費,被依法懲治。其實,科研經費中的腐敗問題出現多年了,有些早已成為“潛規則”。 據報道,江南某大學教授被指控授意其博士生,陸續以開具虛假發票、編造虛假合同、編制虛假賬目等手段,將1022萬元專項科研經費,套取或
近日發布的《201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有專家指出,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我國科技投入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 在筆者看來,科技經費投入是科技創新的保障,但如果不能同時重視科研體制改革,則科技經費
漫畫:科研經費催生多少富翁? 科研經費的使用和監管,決定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影響一國競爭力的提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沒有系統的預防和懲治措施,任何一個神圣的學術殿堂都可能淪為碩鼠的樂土 美國 監管機制未能完全堵死漏洞 弄虛作假,將面臨巨額罰款 去年1月
中央財政科技投入是我國研發經費的重要來源,是國家基礎前沿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保障。中央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從2006年的774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2460億元,年均增長率約18%。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好中央財政科研經費,對于提高國家創新體系的效率和效益
隨著我國反腐日益常態化,科研領域的腐敗問題受到公眾關注。前不久,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了2014年全國檢察機關1月至9月查辦職務犯罪的有關情況,其中包括兩起教育科研領域的重大腐敗案件:一起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因涉嫌貪污公款2000余萬元被立案偵查并采取強制措施;另一起是浙江大學原黨
王秀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在科研經費上雖然投入很多,但是有關科研經費支出分配比例的一些規定不盡合理。在國外科研經費相當大的比例用于人員費,目前我國科研經費中允許用于人員費用支出的比例很低,絕大部分比例的科研經費用于儀器設備購置和試劑購買等實驗直接費用上。這種情況導致我
——揭秘科研經費流失路線圖 一個科研項目報銷各地到佳木斯的單程火車票1505張;曾被列入院士候選人的科研人員因貪污百余萬元科研經費一審被判刑13年;某中字頭院所下屬單位被審計出以項目名義發放近億元福利…… 科研經費為何被屢屢鉆空子?侵占科研經費有哪些慣用手段?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科研
科研腐敗治理的長期任務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市場化的有效監管機構建設;短期可行治理則是多種措施并舉,尤其是鼓勵舉報,加強督察。 科研腐敗有沒有自身的邏輯?換句話說,科研腐敗有什么內在的因果關系?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退回到二十多年前,在“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社會環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十年經費概況 沒有人頭費,只有設備費;年初申請,年底給錢;要求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在項目開始之初,就像工程預算那樣精確列出科研經費預算……近幾年來,科研經費配置和管理中一些不符合科研規律的規定,備受詬病。2014年,科技體制改革亮點頻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我國基礎
北京市科技創新大會期間,印發了《北京市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科研人員最關注、社會反響最熱烈的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突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形成5個方面28條改革舉措,將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同時提出了若干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 小科為大家系統梳理了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國科研經費制度的弊端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在科研人員眼里,經費制度有哪些弊端?科技界有哪些與之相關的亂象?上海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能否在財政科技經費管理制度上率先改革?一些專家發表了意見和建言。 薪酬體系應更合理,保證體面收入 我國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