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國際氣溶膠大會(International Aerosol Conference)于8月29日至9月3日在芬蘭赫爾辛基市召開,約有1500人參加了此次大會。本次大會共安排5個大會報告、536個口頭報告和734個海報。國際氣溶膠大會自1984年以來每4年舉辦一次。此次大會是歷年參會人數最多的一次,充分展示了近年來國際氣溶膠研究熱點和最新發展趨勢,對促進全世界氣溶膠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曹軍驥研究員在此次氣溶膠大會上當選為新一屆國際氣溶膠學會(IARA)執委,這是國內科學家首次出任該職位。 曹軍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氣溶膠與環境研究室主任。他在國內率先開展大氣碳氣溶膠研究,目前主要從事大氣氣溶膠、大氣化學、大氣環境、顆粒物污染、室內空氣污染、古......閱讀全文
近年來,由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不斷增加,導致環境空氣質量日趨下降,空氣污染越發嚴重,全國多個城市深受“霾伏”影響,這已經成為區域或全國性的環境問題,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 但是,目前對霾污染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人體健康領域的研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比較匱乏。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
11月22日至27日,“第七屆海峽兩岸氣溶膠技術研討會暨第二屆空氣污染技術研討會”在臺北市及高雄市召開。會議是由中國顆粒學會氣溶膠專業委員會、國際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學會(A&WMA)中國分會與臺灣氣溶膠學會共同主辦。參與此次會議的代表涉及海峽兩岸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的高水平
施普林格今年1月攜手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推出新刊《氣溶膠科學與工程》。該刊為季刊,有電子和印刷版,均由施普林格出版。 氣溶膠科學研究空氣中懸浮的各種顆粒,其研究領域包括氣候與大氣模擬、吸入療法的開發以及霧與霾等空氣污染問題。新刊將為全球氣溶膠科學和工程領域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提供一個發表平臺。
劉曉東 據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試行輪值所長制實施方案,劉曉東任地球環境研究所執行所長(任期2年);周衛健、劉禹、曹軍驥任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任期2年)。劉曉東,男,博士,研究員。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理事,《第四紀研究》
8月17日至20日,第七屆亞洲氣溶膠會議(The 7th Asian Aerosol Conference, AAC2011)在西安召開。亞洲氣溶膠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旨在進行氣溶膠科技領域的高端交流,為學術研究、技術研發和產業開發等提供廣泛、專業的綜合平臺。前六屆分別在日本名古屋、韓國釜山、中
10月9日,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PSI)等聯合發表的文章,揭示了二次氣溶膠特別是二次有機氣溶膠(SOA)對嚴重灰霾事件中PM2.5濃度的重要貢獻。SOA主要指大氣中各種化學反應形成的有機物,平均占PM2.5質量濃度的27%。 該研究以2013年1
“不到10小時,PM2.5的實時濃度就從50微克/立方米上升到了七八百微克/立方米,并最終攀升到1500微克/立方米,成霾速度之快,數值之高,我們的空氣污染預報模式真是沒‘見過’啊。”對于北京那場快速成霾的空氣污染,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仍然記憶猶新。 無獨有偶,在短期高濃度霧霾面前
監測標準 PM2.5的標準,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而出現的、在舊標準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PM2.5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指數。 到2010年底為止,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將PM2.5納入國標并進行強制性限制外
本月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排放的氣溶膠的減少(通常由工業活動釋放的微小的空氣污染顆粒)可能導致全球變暖幅度從0.5上升到1攝氏度。 這實際上將導致地球氣候超過巴黎氣候協議中列出的最嚴格的目標。世界各國領導人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
廈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尤其是空氣質量。一位游客曾經說,他來廈門,一個目的就是呼吸滲透著大海氣息的新鮮空氣。 廈門是白鷺聚集的地方,生態環境良好。然而在2003 年,廈門空氣質量拉響警報——讓廈門人深感自豪的空氣質量指標,呈明顯下滑趨勢,特別是2003 年初“優”少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長江學者朱彤教授 1991 年畢業于德國伍珀塔爾大學(University of Wuppertal)并獲得博士學位。作為研究大氣污染問題的專家,他長期為政府提供重大國際活動(包括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中控制空氣污染問題的建議。 朱彤教授曾是國際全球大氣化學
在11月24-27日泰國曼谷市召開的第六屆亞洲氣溶膠年會上,中科院地球環境所曹軍驥研究員榮獲2009年度亞洲氣溶膠研究青年科學家獎(AYASA, Asian Young Aerosol Scientist Award)。在9名候選人中,曹軍驥研究員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該獎項,與日本的Ferry I
12月2日至5日,第八屆亞洲氣溶膠會議(The 8th Asian Aerosol Conference, AAC2013)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召開。亞洲氣溶膠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旨在進行氣溶膠科技領域的高端交流,為學術研究、技術研發和產業開發等提供廣泛、專業的綜合平臺。 本次會議由亞洲氣
“截至3月5日,全國已確診超8萬例,并有多例患者康復出院后復查核酸復陽性,再次住院治療,治療難度和復雜性超過預期;另一方面,境外已有多國和地區疫情暴發,境外輸入風險也在不斷增加。研究表明,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前兩項均以空氣作為傳播介質。”3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1.概述 PM2.5的污染控制是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途徑,而使用科學的源解析方法判斷PM2.5來源是有效控制和治理空氣污染的關鍵。在PM2.5來源解析工作中,既要確保源解析工作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也要特別注重顆粒物污染來源與成因的精細化診斷,增強為污染防治決策服務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滿足城地區
本周,隨著奧運賽事日漸精彩激烈,北京的天氣也一掃上周霧蒙蒙的桑拿天,立秋后的北京晴空萬里。 19日,北京又是個藍天白云的一級好天氣,這令一直承受巨大壓力的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露出了笑容。在當天舉行的北京市大氣監測狀況新聞發布會上,杜少中介紹說,8月1日至18日,北京空氣質量天天達標,其中一級有
近年來頻發、持續的重度霧霾,不斷加重公眾對環保問題的擔憂。針對這一情況,中科院相關機構和相關專家研究指出,現階段,我國霧霾治理亟須進入更為科學的新階段,需要重視并處理好多個方面的關系。 以治理倒逼產業升級科學向公眾進行普及 2011年底以來,PM2.5污染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每次
了解阿拉伯地區大氣的獨特特征,對于全球研究都有益處。污染、天氣、氣候變化、人類健康、農業和漁業都受到大氣中懸浮顆粒(它們統稱為氣溶膠)的影響。這對于中東地區特別重要,因為這里是地球上聲名狼藉的沙塵帶。 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地球科學教授和工程教授Georgiy Stenc
主持人:華 凌(本報記者) 嘉 賓:趙英民(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 郝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馬庫斯·安曼(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項目主任) 艾倫·勞埃德(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主席、原美國加州環保局局長) 王金南(環境保護部
2019年2月,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中心、山西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多位科學家在著名的環境類期刊Chemosphere發表題為“Complex to simple: In vitro exposure of particulate matter simulat
中國顆粒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第一輪通知) 為交流國內外顆粒學研究與技術的最新進展,“中國顆粒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將于2012年9月5-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本屆會議由中國顆粒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浙江大學承辦,中國顆粒
國家防總最近預測表明,今年汛期我國降水總體偏多,同時,華北地區等地同時出現較重旱情,極端天氣現象再次引發公眾關注。 “氣候變化研究里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同時要分析、研究氣溶膠的作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也要研究氣候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前國家氣候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國科學
“目前,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是污染物排放強、大氣擴散條件差和跨區域輸送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充分說明了空氣污染與天氣、氣候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解決相關問題亟須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近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院長符淙斌在上海市院士中心第60期院士沙龍上闡述了上述觀點。 符
符淙斌 “目前,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是污染物排放強、大氣擴散條件差和跨區域輸送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充分說明了空氣污染與天氣、氣候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解決相關問題亟須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近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院長符淙斌在上海市院士中心第60期院士沙龍上闡述了上述觀
北京12月22日電 “這天兒‘泛藍’,不明白為啥又紅色預警了。孩子放了四天假,根本沒人帶。”“天還是挺‘透亮’的,相比前陣子的霧霾天,早上出車能見度還不錯。” 北京第二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以來,不少網友都在吐槽空氣重污染與實際感覺不一樣。 網友的感受與紅色預警有什么關系?空氣
現在我國大氣污染已從煤煙型進入復合型污染時期。大氣復合污染主要表現為大氣氧化性增強、細顆粒物濃度升高、大氣能見度顯著下降、環境惡化趨勢向區域蔓延。自2012年來,我國中東部,尤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爆發的灰霾污染,就是典型的大氣復合污染。大氣復合污染已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
以PM2.5為主要特征污染物的大氣復合污染問題是當前困擾我國的重大環境挑戰。近日,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大氣科學學院符淙斌院士團隊丁愛軍研究組在地球科學著名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大氣中黑碳氣溶膠的
一項由中外科學家共同完成的研究闡明了空氣污染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并指出人類活動排放產生的氣溶膠顆粒污染對地球有降溫作用,可部分抵消溫室氣體引起的全球變暖。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科學》雜志。 云的微物理結構很大程度上由氣溶膠決定。氣溶膠作為云凝結核(CCN),當空氣抬升和冷卻時,水蒸氣凝結在氣溶膠顆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7月30日12時35分許,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1700萬例,累計死亡逾66.7萬例。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是新冠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前兩項傳播方式均以空氣作為介質,寄附在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上進行傳播。病毒的這種傳播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曹軍驥于9月7日在法國Tours舉行的第22屆歐洲氣溶膠會議上,榮獲國際氣溶膠學會Fellow獎(International Aerosol Fellow Award, IAFA)。 IAFA是1990年由國際氣溶膠學會發起,每兩年頒發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獎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