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業大學李建偉等開發強大miRNA疾病關聯預測工具
MicroRNA(miRNA)是22nt左右的RNA,主要通過靶向mRNA的3'UTR區來調節基因表達。這些小的非編碼RNA廣泛參與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例如細胞分裂,分化,凋亡,細胞周期調節,炎癥和應激反應。因此,miRNA的失調,包括表達失調,功能獲得或喪失的突變以及表觀遺傳沉默,通常在許多疾病的發作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疾病。迄今為止,有一些流行的miRNA疾病關聯數據庫,其中HMDD和miR2Disease手動從文獻中挑選出已知的miRNA疾病關聯,而dbDEMC通過在觀察到的疾病(癌癥)中鑒定差異表達的miRNA來推斷miRNA疾病關聯。這些數據庫不僅可以用于生物醫學科學家了解miRNA在疾病中的作用,還可以用于生物信息學開發人員建立新穎的miRNA-疾病關聯預測工具。 確實,鑒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潛在的miRNA-疾病關聯尚待探索,因此計算方法構成了實驗分析的必要補充......閱讀全文
河北工業大學李建偉等開發強大miRNA疾病關聯預測工具
MicroRNA(miRNA)是22nt左右的RNA,主要通過靶向mRNA的3'UTR區來調節基因表達。這些小的非編碼RNA廣泛參與重要的生物學過程,例如細胞分裂,分化,凋亡,細胞周期調節,炎癥和應激反應。因此,miRNA的失調,包括表達失調,功能獲得或喪失的突變以及表觀遺傳沉默,通常在
我國科學家開發新型miRNA疾病關聯預測工具
2019年10月8號,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周源團隊和河北工業大學李建偉團隊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enchmark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predicting microRNA-disease associations的文章。該研究測
李建東《細胞》子刊解析疾病分子機制
來自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Amgen公司,南加州大學,貝勒醫學院,中國復旦大學華山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針對ALI(急性肺損傷)及其早期高死亡率的分子機理這一未解之謎,發現了泛素分解酶(deubiquitinating en
miRNA與癌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聯
在腫瘤發生的經典模型中,癌癥通過慢慢積累突變、放任細胞增長而發生。許多這樣的突變影響關鍵的調控蛋白,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不過,非編碼RNA基因的突變也同樣有害,尤其是microRNA。 microRNA(miRNA)是一類22個核苷酸的調控轉錄本。它們與mRNA靶點相結合,或抑制其翻譯,或誘
小分子藥物與miRNA關聯圖首次構建
哈爾濱醫科大學科研人員基于基因芯片數據、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首次構建了人類癌癥中小分子化合物與miRNA(微小核糖核酸)的關聯圖。近日,相關成果《基于轉錄反應識別人類癌癥中小分子和miRNA關聯》由Nature子刊《科學報道》在線發表。 miRNA是一種單鏈的非編碼RNA,參與多種與人類癌
潘建偉:“量子夢”托起中國夢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之努力,我選擇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偉說。 對這位44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來說,“量子夢”始于二十多年前。1992年,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偉在畢業論文中,不乏莽撞地向量子力學理論提出質疑。 從普通人的眼光來
疾病檢測新指標miRNA(二)
楊醫師等人在另一個研究中,分析小鼠在遭受革蘭氏陽性菌感染后,血液中miRNA表達譜的變化(Hsieh CH et al., 2013)。枯草桿菌(Bacillus_subtilis)、糞鏈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
疾病檢測新指標miRNA(一)
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由 non-coding 區域轉錄的小片段 RNA,長度僅有 19~25 個核苷酸。根據 miRBase 數據庫,在所有物種發現的 miRNAs,至今已超過 2 萬個。miRNA 透過與標的 mRNA 的特異性結合,經由 post-tr
潘建偉院士:“量子京滬干線”今年建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京滬干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將于2016年下半年建成。 “這條量子干線連接北京與上海,貫穿山東濟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級高可信、可擴展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屬世界首例。建成后將用于金融、政務等領域信息的
李祖偉建議落實VOCs排污收費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李祖偉建議,建立VOCs排放監管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帶動排污—治污—監管等各環節的有效運轉,達到企業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平衡。 李祖偉建議,一要強制要求重點企業安裝VOCs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并與環境保護部門聯網,實現企業VOCs排放數據的實時監督。 二要完善V
潘建偉等實現無條件安全比特承諾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同事張強、彭承志等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無條件安全“比特承諾”,在相互不信任的通信終端之間直接建立信任的問題上取得了突破。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被評價為“密碼學界的重要進展”和“該領域的先驅實驗”。 隨著電子商務,特別是網絡金融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世界中執著創新
?????? 科技工作者要努力發揮科學技術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踐行科學發展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剛剛過去的2月,潘建偉、陸朝陽等人共同完成的量子點脈沖共振熒光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的研究工作在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這是我國量子點光學量子調控領域發表在《自然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潘建偉:求解量子奧秘的“中國創新者”
量子論與相對論被稱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27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名普通本科生潘建偉,卻在畢業論文中向量子力學發起挑戰,試圖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 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釋放了無數年輕人“求真”的熱望與勇氣,潘建偉就是其中之一。經過20多年創新求索,他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
潘建偉院士團隊開創量子計算新領域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量子計算機研發團隊,來了個“雙黃蛋”——“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兩項科研成果同時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祖沖之二號”構建了66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實現了對“量子隨機線路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九章二號”則再次刷新了國際上光量子操
潘建偉:在與量子“糾纏”中展示神奇
? 潘建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百人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入選者。2003年被奧地利科學院授予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Erich Schmid獎。 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一起,利用先進的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
Nature子刊發布疾病遺傳關聯
一個國際研究協會首次公布了五種主要的精神疾病之間存在重疊遺傳風險因素的證據,這幾種疾病分別為躁郁癥(Bipolar Disorders),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這三者間存在大量重疊遺傳風險因素;孤獨癥和注意力缺失過動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
潘建偉等實現世界最佳單光子源
2月4日,英國《自然》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以長文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人關于量子點脈沖共振熒光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的研究工作。這是我國量子點光學量子調控領域發表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的第一篇論文。 量子點是一種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備的納米晶體,又被稱為“人造原子
訪潘建偉團隊:量子理論如何為我所用
1月8日,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陳增兵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團隊獲此殊榮。 此前一個月,英國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評選出的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公布,潘建偉和陸朝陽因首次實現同時量子隱形傳輸一個基本粒子(光子
潘建偉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5月16日,英國皇家學會公布了新增選的70位院士和22位外籍院士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當選外籍院士,也是本次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唯一的一位中國科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阿德里安·史密斯爵士評價道:“這批新成員已經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做出了重大貢獻,并繼續推動學術研究和工業的可能性界限。”
潘建偉等大牛助陣!西湖大學再出大動作
? 9月5日,驕陽似火的杭州午后,西湖大學湖心講堂公開課第一講“跨越時空的糾纏”在未來科技城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動。首場湖心講堂的現場,如同一個浩瀚的宇宙——頭頂是燦爛星河,周邊是星光環繞,人群依次按不同“星球”“登陸”入席。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和科學史家吳國盛聯袂上場,為觀眾帶來了一堂長達3個小時的精
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這樣回應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么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么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說“墨子號”:能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
? 近日,光量子計算和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兩項成果雙雙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志性進展。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里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
出生體重與成年疾病有遺傳關聯
英國《自然》雜志29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遺傳學論文提出,在出生體重和成年時疾病易感性(如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中,遺傳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分析了與出生體重相關的60個基因組區域,其中大多數都從未被識別出來。 出生體重是指嬰兒誕下后不久第一次稱重的重量,通常在出生一個小時里進行
出生體重與成年疾病有遺傳關聯
英國《自然》雜志29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遺傳學論文提出,在出生體重和成年時疾病易感性(如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中,遺傳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分析了與出生體重相關的60個基因組區域,其中大多數都從未被識別出來。 出生體重是指嬰兒誕下后不久第一次稱重的重量,通常在出生一個小時里進行
潘建偉小組首次實現了無條件安全“比特承諾”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張強、彭承志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無條件安全“比特承諾”,在解決如何在相互不信任的通信終端之間直接建立信任的問題上實現突破。該實驗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權威物理學雜志《物理評論快報》上,被評價為“密碼學界的重要進展”和“該領域的先驅實驗”。美國
潘建偉院士:量子通信前景無限重在科研轉化應用
“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經過10年的努力和國際合作,我們已經走到了國際前列。”3月7日,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主辦的“創新驅動發展”專題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我們有一個計劃,準備以我國為主導,在2016年前后發
潘建偉教授榮獲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
——中國光芒,閃耀世界 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ZEISS Research Award 2020)獲獎名單近期公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憑借他在光量子信息領域的杰出貢獻獲獎,他也成為首次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久負盛名的蔡司研究獎 蔡司研究獎由蔡司發起并資助,以創始人卡爾?蔡
潘建偉等在《現代物理評論》發表綜述論文
記者7月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題為“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的長篇綜述論文。 論文從量子信息理論的基本概念、早期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相關原理性實驗、面向衛星的地面大空間尺度驗證實驗,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