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是造成中國西南地區明永冰川消融的原因,但當地的藏民卻有不同的看法。郭凈對此從云南發來報道。 在云南省德欽縣的卡瓦格博雪山,有中國冰舌前端海拔最低的明永冰川。最近幾年,明永冰川持續消融和退縮,原因被專家歸結為“全球氣候變暖”。 2007年5月3日,明永冰川附近的雨崩村發生雪瀑,兩位游客遇難,美國女孩簡告訴我,那天下午他們看到懸崖上傾瀉而下的雪瀑,具有專業登山救援經驗的簡意識到有災難發生,從雪堆里刨出幾個游客,其中一個女孩脊椎折斷,大家做了個簡易擔架把她抬到村里,后來她得救了。 這次事件引起報刊和網上熱烈討論,最后不了了之,因為一談到地質規律和全球氣候變暖兩個原因,話好像就說不下去了。然而,氣候變暖不僅同天象和地理有關,更與人的行為有關,用古人的話講,天人之間有種互動的關系;用佛教的話來說,是人的“共業”即共同行為造成了這樣的后果。 所以,當地信仰佛教的藏族村民雖然也知道氣候變暖的說法,但他們并沒有把責任往全......閱讀全文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
冰川“蓋毛毯” 極端方式防其融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隨著全球變暖的影響日益加劇,瑞士科學家正采用極端方式保護阿爾卑斯山脈最古老的隆河冰川(Rhone Glacier),包括為其蓋上毛毯“保溫”。 隆河冰川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脈中部隆河的源頭,在過去150年間急劇減小。為了減緩隆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長時間序列的樣品和資料分析是研究氣候變化的關鍵。建議國家重點支持長期定位試驗,這將對我國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爭取話語權、生物進化、生態環境變化、保障糧食安全研究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缺乏長期定位試驗 難以在許多學科有領先優勢 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變化、生
日前,一套全面介紹氣候變化的叢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知識讀本”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發行。叢書共五冊,叢書主編、第一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孫鴻烈院士表示,叢書的編寫出版,既系統總結了國內外、特別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成果,也能夠為增進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的社會認知發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
近年來氣溫變化迅速,導致全球氣候劇烈變化,給許多國家帶來災難性影響。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氣候變化?未來的氣候變化可以預知嗎?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院的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各種各樣無序因素的影響逐步積累,其結果是很難預測的。這項研究發表在《地球
――關于當前氣候變化若干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 資料圖片:這是位于北極附近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條冰川。自1966年以來,這條冰川已縮減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氣候變暖速度的兩倍,這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歷時八年科學調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日前發布了《第二次冰川編目》,使我國成為世界冰川分布大國中首個實現兩次冰川編目的國家。 此次發布的中國冰川編目是在2006年啟動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成果。在專家組組長秦大河的指導及項目負責人劉時銀研究員的
全球氣溫快速變化將引發劇烈的氣候事件,給多國地區和人民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性影響,全球對此恐慌不已。不過引發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對未來氣候變化進行有效預測呢?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各種不同的因素累計在一起,導致未來氣候變化很難預知。
“IPCC專家答疑,實實在在的硬課(現在講話的是秦大河院士)!!”2017年6月2日,是《氣候變化科學概論》的最后一節課,資源與環境學院2016級研究生鞏晨在朋友圈中發出這樣的感嘆,配上一張圖片——照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崗位教授秦大河正在回答學生的問題,而在講臺
經過4天的緊張工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9月27日在斯德哥爾摩審議并通過了關于氣候變化的自然科學基礎報告。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證據確鑿,北極冰川融化速度已經翻了一倍,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有增無減,地球將面臨不可想象的災難。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的影響程度超過95%
中新網華沙11月18日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18日在華沙表示,氣候傳播效果的影響力主要取決于信息到達率、知識理解率、意見接受率和行動參與率。 鄭保衛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氣候傳播與公眾意識”主題邊會上做出上述表述的。該邊會由中國新聞社和國家發改委氣候司聯合主
氣候會議進入第二階段 各方期待達成實質性共識 經過一天短暫的休會調整之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4號進入新一階段的談判,與會各方將在會談中涉及更多實質內容。會場上,各方代表團再次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和討價還價。而在會場之外,民眾則翹首企盼,希望會議能達成實實在在的結果。 哥本哈根大會14號
何元慶(左一)及其團隊在玉龍雪山。 “一次我踩到了被積雪覆蓋的玉龍雪山冰裂縫上,在即將掉入幾十米深冰縫的一剎那,手里的冰鎬正好搭在了冰縫的裂口上,我雙手死死抓住冰鎬才撿回了命,現在 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中科院寒旱所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玉龍站)站長何元慶博士的一段真實經歷。近日
11月23日,在法國巴黎,一個名為“地球危機”的大圓球懸掛在埃菲爾鐵塔上。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開幕之前,美國藝術家謝潑德·費爾雷創作了一個名為“地球危機”的大圓球作品,經巴黎市政府和埃菲爾鐵塔開發委員會許可將其懸掛在離地面60米高的鐵塔二層之上。該作品旨在喚醒世人關注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壯美的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世界最后一方凈土,蘊藏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密碼和無數有待探尋的奧秘。 時隔四十余年,我國17日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規模綜合性科考。首先拉開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隊員將兵分四路,重點對長江源頭區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錯區域進行觀測研究。 “第一次是‘
本世紀是全球氣候環境巨變的世紀,我們人類對地球氣候環境系統的影響將更大。正是人類對自己將來生存環境的擔憂,全球變化研究已經成了目前國際的研究熱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趙井東博士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特別指出,亟待關注第四紀冰川研究,充分認識地
氣候變化威脅著全世界的糧食作物。如今科學家正在把他們的努力重新集中到作物耐性而不是產量上來。 氣候變化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就是它對全世界糧食供應的影響。最壞的設想情況非常嚴重:非洲荒漠草原地區的谷物產量減少,亞洲的水稻栽培將受到威脅,蔬菜也會減產——土豆和豆類有可能滅絕——而畜牧業和漁業將受到嚴重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冰川物質平衡的變化是冰川對氣候變化的直接響應,而冰川面積的變化與物質平衡研究密切相關:一方面,冰川面積變化是物質平衡變化的直接證據; 另一方面,冰川面積判斷的精度直接關系到使用模型進行物質平衡計算的可靠性。 對于中國西部許多山谷冰川而言,其顯著特征是冰川末端或冰舌部分被表磧覆蓋
“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農業領域一馬當先。”10月16日,在南京舉行的2016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主會場活動上,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馬文森指出,要實現到2030年全球零饑餓的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糧農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增加約60%,才能滿足全球近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計劃”,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通過開展這一國際研究計劃來理解和減輕“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以下是全文譯文。 環境變化與冰川變
中國政府18日在華沙氣候大會上正式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華沙氣候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戰略規劃,對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綜合能力意義重大。 中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氣候變化已對中國的糧食
冰川消融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內陸河流域的主要補給源,開展對冰川物質平衡的研究尤為重要。在溫帶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冰川物質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表面能量平衡過程的影響,其中太陽輻射為冰川消融提供最主要的能量源。由于冰川反照率決定了冰面所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因而它是冰川物質平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23日說,盡管該機構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有關“喜馬拉雅冰川消融”的表述存在錯誤,但他不會因此辭職。 帕喬里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冰川消融數據確實是個錯誤,冰川消融數據在沒有按照規程展開審核后就予以公
兩大環流影響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 7月15日,《自然—氣候變化》雜志刊發的《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及其與大氣環流關系》一文中,揭示了引起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冰川變化系統性地區差異最可能的原因:兩大環流(減弱的印度季風和加強的西風)導致的喜馬拉雅地區降水減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