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簡介
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1969年,Gall和Pardue等首次將同位素探針用于原位雜交實驗,獲得成功。1987年,染色體原位抑制雜交法的創建,使FISH技術得以迅速發展。隨后,Cremer等用生物素和汞或氨基乙酰熒光素等非放射性物質標記探針,創立了雙色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1990年,Nederlof等用3種熒光素成功探測出了3種以上的靶位DNA序列,從而宣告了多色FISH技術的問世。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是一種非放射性分子遺傳學實驗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直接與熒光素結合的寡聚核苷酸探針或采用間接法用生物素、地高辛等標記的寡聚核苷酸探針與變性后的染色體、細胞或組織中的核酸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進行雜交,經變性-退火-復性-洗滌后即可形成靶DNA 與核酸探針的雜交體,直接檢測或通過免疫熒光系統檢測,最后在熒光顯微鏡下顯影,即可對待測DNA進行定性、定量或相對定位分析。【FISH熒光原位雜交基本原理】熒光原位雜交技術......閱讀全文
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簡介
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1969年,Gall和Pardue等首次將同位素探針用于原位雜交實驗,獲得成功。1987年,染色體原位抑制雜交法的創建,使FISH技術得以迅速發展。隨后,Cremer等用生物素和汞或氨基乙酰熒光素等非放射性物質標記探針,創立了雙色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1990年,Ne
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簡介
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1969年,Gall和Pardue等首次將同位素探針用于原位雜交實驗,獲得成功。1987年,染色體原位抑制雜交法的創建,使FISH技術得以迅速發展。隨后,Cremer等用生物素和汞或氨基乙酰熒光素等非放射性物質標記探針,創立了雙色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1990年,
FISH-熒光原位雜交實驗
實驗概要1. 通過實驗了解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技術 2. 掌握原位雜交技術的操作方法及熒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3. 了解其在生物學、醫學領域的應用實驗原理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
FISH熒光原位雜交實驗
實驗概要通過實驗了解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在生物學、醫學領域的應用。掌握原位雜交技術的操作方法,熟練掌握熒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實驗原理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
FISH熒光原位雜交實驗(原位雜交)
1. 實驗目的??????? 通過實驗了解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在生物學、醫學領域的應用。掌握原位雜交技術的操作方法,熟練掌握熒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2. 實驗原理???????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
熒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的應用與實驗流程
分子診斷是診斷市場增長最快的部分。螢光原位雜交和FISH分析包括700萬人口的5億美元的市場。。FISH市場預計為11%,較去年同期成長為下一個五年。400至500萬人口的市場,在美國產生。FISH測試是用來識別生物標記DNA / RNA的形式。它是用于遺傳作圖和基因表達分析公知的方法。這種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
實驗原理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染色體精細結構變異分析、病
熒光原位雜交(FISH)探針的制備
實驗概要本實驗介紹了熒光原位雜交(FISH)探針的制備原理及技術。實驗原理染色體熒光原位雜交始于傳統的細胞遺傳學和DNA技術的結合,這種結合開創了一門新的學科——分子細胞遺傳學。其基礎是Southern ? blot原理,以半抗原如生物素、地高辛間接標記或以熒光素直接標記的已知核酸分子為探針,探針和
DNA纖維熒光原位雜交技術(DNA-fiber-FISH)介紹
FISH的分辨率取決于載體DNA的濃縮程度,如何提高分辨率一直是一個重要課題。Wiegant等和Heng等首先利用化學方法對染色體進行線性化,再以此為載體進行FISH,使其分辨率顯著提高,這就是最初的纖維-FISH。纖維-FISH應用各種不同技術,將待研究細胞的全部遺傳物質即DNA在載玻片上制備出D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簡介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結合的新技術,是以熒光標記取代同位素標記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原位雜交方法。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圖)
實驗原理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染色體精細結構變異分析、病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原理
2)標本變性①將制備好的染色體玻片標本于 50oC培養箱中烤片2~3h。(經Giemsa染色的標本需預先在固定液中退色后再烤片)。②取出玻片標本,將其浸在70~75oC的體積分數70%甲酰胺/2×SSC的變性液中變性2~3min。③立即按順序將標本經體積分數70%、體積分數90%和體積分數100%冰
熒光原位雜交(FISH)之一: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門新興的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染色體精細結構變異
熒光原位雜交FISH和熒光探針有什么區別?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是熒光標記的DNA探針與細胞核內的DNA靶序列雜交后,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組織)細胞核彩色探針信號,獲得特定DNA靶序列結構和數目異常的信息。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在疾病分型診斷中的應用
?生命科學的發展,生物技術的進步使我們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不斷地深入,也使我們擁有更多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應對疾病的威脅。如何準確有效地利用這些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治愈疾病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的內容。如何對疾病進行正確的分型和診斷卻是上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全面地把握病情,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準確的判斷和分析,才能為
原位雜交(含FISH)
??原位雜交組織化學常用試劑及處理 一、雜交前準備 (一)DEPC水是經DEPC處理過的滅菌蒸餾水。 DEPC即二乙基焦碳酸酯(diethylprocarbonate),可滅活各種蛋白質,是RNA酶的強抑制劑。原位雜交在雜交及其以前的各步處理中,所有液體試劑都應經DEPC處理。方法是:取市售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在泌尿系統腫瘤領域的應用
一、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術概述? ? 1969年,Gall和Pardue等首次將同位素探針用于原位雜交實驗,獲得成功。1987年,染色體原位抑制雜交法的創建,使FISH 技術得以迅速發展。隨后,Cremer等用生物素
FISH-is-not-a-fish熒光原位雜交中手動閱片和自動閱片大比拼
FISH是什么 FISH是什么? 是一條條歡快的魚兒嗎? 紅色、綠色、藍色、黃色的亮點 是魚兒身上的五彩斑斕嗎? 我們這期講得FISH可不是彩色的魚兒 Q 那么,FISH到底是什么呢? FISH是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
FISH-is-not-a-fish熒光原位雜交中手動閱片和自動閱片大比拼
FISH是什么? 是一條條歡快的魚兒嗎? 紅色、綠色、藍色、黃色的亮點 是魚兒身上的五彩斑斕嗎? 我們這期講得FISH可不是彩色的魚兒 Q 那么,FISH到底是什么呢? FISH是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
染色體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簡介
一、定義:在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相結合基礎上發展的一種新科學,他利用已知的核酸序列作為探針,以熒光素直接標記或以非放射性物質標記后與靶DNA結合,在通過熒光素標記,最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雜交信號,從而對標本中的待測核苷酸進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二、原理:利用DNA變性后雙鏈解開變成單鏈,
熒光原位雜交實驗——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熒光原位雜交可應用于:(1)動植物基因組結構研究;(2)染色體精細結構變異分析;(3)病毒感染分析;(4)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進化研究。實驗方法原理用已知的標記單鏈核酸為探針,按照堿基互補的原則,與待檢材料中未知的單鏈核酸進行異性結合,形成可被檢測的雜交雙鏈核酸。由于DNA分子在染色體上是沿著染色體縱
熒光原位雜交(FISH)之三:實驗方法及步驟
1)探針變性將探針在75oC恒溫水浴中溫育5min,立即置0oC,5~10min,使雙鏈DNA探針變性。2)標本變性①將制備好的染色體玻片標本于50oC培養箱中烤片2~3h。(經Giemsa染色的標本需預先在固定液中退色后再烤片)。?????? ②取出玻片標本,將其浸在70~75oC的體積分數70%
熒光原位雜交(FISH)之二:實驗用具、材料及相關溶液...
實驗用具及材料相關溶液的配制1)20×SSC:175.3g?NaCl,88.2g檸檬酸鈉,加水至1000mL(用10mol/L?NaOH調pH?至7.0)。2)去離子甲酰胺(DF):將10g混合床離子交換樹脂加入100mL甲酰胺中。電磁攪拌30min,用Whatman?l號濾紙濾。3)體積分數70%
熒光原位雜交的簡介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分子細胞遺傳技術,以熒光標記取代同位素標記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原位雜交方法,探針首先與某種介導分子(reporter molecul
熒光原位雜交(FISH)和用引物介導的原位標記(PRINS)...
熒光原位雜交(FISH)和用引物介導的原位標記(PRINS)操作規程設備??? 1、 醫用微波爐;???? 2、 水浴鍋;???? 3、 OLYMPUS BX51熒光顯微鏡;???? 4、 OLYMPUS DP11數字顯微照相機。FISH試劑??? (1)1×PBS:由10×PBS溶液稀釋而成,儲存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詳解
1974年Evans首次將染色體顯帶技術和染色體原位雜交聯合應用,提高了定位的準確性。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們開始探討熒光標記的原位雜交,即FISH技術。1981年Harper成功地將單拷貝的DNA序列定位到G顯帶標本上,標志著染色體定位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
關于熒光原位雜交的簡介
熒光原位雜交方法是一種物理圖譜繪制方法,使用熒光素標記探針,以檢測探針和分裂中期的染色體或分裂間期的染色質的雜交。 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雜交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放射性分子細胞遺
熒光原位雜交的原理簡介
1974年Evans首次將染色體顯帶技術和染色體原位雜交聯合應用,提高了定位的準確性。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們開始探討熒光標記的原位雜交,即FISH技術。1981年Harper成功地將單拷貝的DNA序列定位到G顯帶標本上,標志著染色體定位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的技術原理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技術原理是將熒光素直接或間接標記的核酸探針[或生物素、地高辛、dinit rophenyl(I)NP)、aminoacetylAAFfluorine(AAF)等標記的核酸探針與待測樣本中的核酸序列按照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進行雜交,經洗滌后直接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是一種
關于檢測染色體和染色體組畸變—熒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的基本介紹
熒光原位雜交最早由Bauman(1980)建立,后由Lucas(1989)首先應用于染色體畸變分析。其原理是按檢測目標準備恰當的DNA序列作為探針,并用生物素標記,對載玻片上待測標本中的DNA雜交,最后通過雜交位點的熒光觀察染色體結構或數目的改變。應用特殊染色體和染色體某區域的熒光探針可在體內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