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細胞色素P450的發展歷史
1958年,這些細胞色素在肝臟細胞微粒體中被發現。這個細胞色素家族的成員在進化路途中(從細菌到人類)的所有生物體中都存在。在原核生物中,CYP的功能具有可塑性,而真核生物中它們的功能是不同的,哺乳動物CYP是膜的組分,參與生物合成和許多生理有效物質的代謝,除了在骨骼肌和成熟紅血球之外所有的器官和組織中都有發現,而且這些細胞色素是參與催化生物轉化,例如外源的代謝物質(藥物,毒素,環境污染等。人類基因組中存在不同的CYP基因,其中約有1/4的代謝功能還不是很清楚。俄羅斯醫學科學院Myasoedova認為,在一定條件下CYP能夠產生活性氧(ROS),最近在線粒體中也發現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的類似物,CYP同樣在其他組織的線粒體中被發現,包括腦。推測它能導致線粒體功能紊亂、細胞凋亡,還可能參與了一些疾病的發生,比如帕金森綜合癥。......閱讀全文
簡述細胞色素P450的發展歷史
1958年,這些細胞色素在肝臟細胞微粒體中被發現。這個細胞色素家族的成員在進化路途中(從細菌到人類)的所有生物體中都存在。在原核生物中,CYP的功能具有可塑性,而真核生物中它們的功能是不同的,哺乳動物CYP是膜的組分,參與生物合成和許多生理有效物質的代謝,除了在骨骼肌和成熟紅血球之外所有的器官和
簡述細胞色素P450的制備原理
CYP參與藥物代謝的總反應式可用式表達: DH+NADPH+[H+]+O2→DOH+H2O+[NADP+] 含鐵離子的P450與藥物分子結合,接受從NADPH—P450還原酶傳遞來的一個電子,使鐵轉變為二價亞鐵離子;隨之與一分子氧、一個質子、第二個電子結合,形成Fe2+OOH●DH復合物,它
簡述細胞色素P450的研究意義
細胞中,細胞色素P450主要分布在內質網和線粒體內膜上,作為一種末端加氧酶,參與了生物體內的甾醇類激素合成等過程。近年來,對細胞色素P450的結構、功能特別是對其在藥物代謝中的作用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研究表明細胞色素P450是藥物代謝過程中的關鍵酶,而且對細胞因子和體溫調節都有重要影響。
簡述細胞色素P450的分布情況
CYP在哺乳動物主要存在于微粒體和線粒體中。已發現幾乎1000種CYP廣泛分布于各種生物機體內,在生理上有功能意義的就有約50種,根據氨基酸序列的統一性分為17個家族和許多亞家族。氨基酸序列有40%以上相同者劃為同一家族,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同一家族內相同達55%以上者為一亞家族,在代表家族的阿拉
簡述藥物代謝酶細胞色素P450的原理
藥物代謝酶細胞色素P450不僅可以代謝藥物,還可以作為各種物質氧化的催化劑。科學家已經知道,P450在體內的表達隨各種疾病的發生而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患者體內相關代謝物的數量和質量。為此,日本研究團隊首次將“P450抑制試驗”用于診斷帕金森病。 在此項試驗中,12種不同的人類P450分別與血清
關于細胞色素P450的簡介
細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或CYP450,簡稱CYP450)代表著一個很大的可自身氧化的亞鐵血紅素蛋白家族,屬于單氧酶的一類,因其在450納米有特異吸收峰而得名。它參與內源性物質和包括藥物、環境化合物在內的外源性物質的代謝。根據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程度,其成員又依次分為家族、亞家
關于細胞色素P450的命名介紹
自1987年推行統一命名方案(nomenclature)以來到1996年,共經過四次修改與增補內容日趨完善。 簡而言之,細胞色素P-450超家族依次可分為家族、亞(或次)家族和酶個體3級。一般命名通則如下:細胞色素P-450縮寫成CYP(小鼠和果蠅用Cyp)CYP(Cyp)正體表示酶,CYP(
小鼠細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ELISA試劑盒
小鼠細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ELISA試劑盒?原理本實驗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用抗小鼠?Cytochrome?P450?單抗包被于酶標板上,標準品和樣品中的?Cytochrome?P450與單抗結合,加入生物素化的抗小鼠Cytochrome?P450,形成免
概述細胞色素P450的藥理作用
肝臟的細胞色素P450系統在藥物的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將藥物由疏水型轉化為更易排泄的親水型。生物轉化反應一般可分為細胞色素P450依賴的I相和II相結合反應。 CYP1,2,3家族約占總肝P450含量的70%,并負責大多數藥物的代謝。根據它們在肝臟的表達,CYP3A約占總肝P450的30%,
利用QTRAP研究分析細胞色素P450(CYP)反應表型
圖1.? 從CYP 2B6(M3)作用得到安非他酮主要代謝產物的結構信息和碎片裂解方式。 本文研究鑒定了各種濃度下的酶代謝的安非他酮的代謝物,實驗結果證明QTRAP質譜十分適合作各類濃度的表型分析。 在評價藥物相互作用和PK值的變化時,確定生物酶對藥物的代謝作用至關重要。理想的條
利用QTRAP研究分析細胞色素P450(CYP)反應表型
圖1.? 從CYP 2B6(M3)作用得到安非他酮主要代謝產物的結構信息和碎片裂解方式。 本文研究鑒定了各種濃度下的酶代謝的安非他酮的代謝物,實驗結果證明QTRAP質譜十分適合作各類濃度的表型分析。 在評價藥物相互作用和PK值的變化時,確定生物酶對藥物的代謝作用至關重要。理想的條
關于藥物代謝酶細胞色素P450的研究背景介紹
藥物代謝酶細胞色素P450由日本神戶大學和廣島大學的科學家開發的一種生物標志物,只需30毫升血清樣本,就有可能快速、廉價地診斷出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病是世界上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有重大影響,60歲以上人口的1%至2%可能會受其影響。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針對該疾病的簡單診斷方法
簡述葡聚糖的歷史發展
葡聚糖以β-葡聚糖最具生理活性。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Pillemer博士首次發現并報道酵母細胞壁有一種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之后,經過圖倫大學Diluzio博士進一步研究發現,酵母細胞壁中提高免疫力物質是一種多糖——β-葡聚糖,并從面包酵母中分離出這種物質。 β-葡聚糖活性結構是由葡萄糖單
簡述杜冷丁發展歷史
杜冷丁(Dolantin),是一種抗痙攣的止痛藥,在1939年時由赫希斯特研發的,專門用于傷口止痛。1940年初,化學家赫希斯特成功地把這種藥的效力提升了20倍。長效的μ阿片受體激動劑為“美沙酮”(Polamidon)。(在1944年,德國大約生產了650噸止痛藥用于戰爭。)
克拉霉素緩釋膠囊與細胞色素P450的相互作用
有數據表明,克拉霉素主要由肝細胞色素P4503A (CYP3A)同功酶代謝,這是決定許多藥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機制。該機制下,與克拉霉素同時使用的其它藥物的代謝受到抑制,從而其血清中的藥物濃度升高。 下列一些或一類藥物已知或懷疑由相同的CYP3A同功酶代謝:阿普唑侖、阿司咪唑、卡馬西平、西洛他唑、
Gut:細胞色素P450酶家族成員有效阻斷人類肝細胞癌
肝細胞癌(HC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在男性中的發病率是女性的2-5倍;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Gut上題為“Blocking hepatocarcinogenesis by a cytochrome P450 family member with female-
簡述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系統的發展歷史
微生物學創始人巴斯德最早采用無細胞體系研究酵母酒精發酵中起作用的酶系問題。20世紀50年代生物學家首次采用兔網織紅細胞裂解物(rabbitreticulocytelysate)制備的無細胞系統實現了蛋白質的體外合成 [1]。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Spirin等人通過在無細胞體系中連
簡述極譜儀的歷史發展
捷克化學家海洛夫斯基領導開發出第一代極譜儀以來已近百年,在我國第一代極譜儀為1883出生于50年代,這種連續快速滴汞的儀器至今仍用于教育與演示極譜分析基本原理。以 單滴汞電極為工作電極,在汞滴產生后期最后2秒完成一次掃描的極譜分析方法(簡稱單掃極譜法) 稱之為近代極譜,在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仿制國
簡述固定化酶的發展歷史
固定化酶的研究始于1910年,正式研究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已在全世界普遍開展。酶的固定化(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是用固體材料將酶束縛或限制于一定區域內,仍能進行其特有的催化反應、并可回收及重復利用的一類技術。與游離酶相比,固定化酶在保持其高效專一及溫和的酶催
簡述氯化聚乙烯的發展歷史
20世紀60年代,德國Hoechst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并實現工業化生產。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制氯化聚乙烯。最早是由安徽省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水相懸浮法合成CPE技術”,并先后在安徽蕪湖、江蘇太倉、山東濰坊建成了500~1000t/a 不同規模的生產裝置。
簡述染色體的發展歷史
染色體(chromosome)來自希臘語χρ?μα(色度,“顏色”)和σ?μα(體細胞,“體”),描述了它們對特定染料的強染色。染色體由德國科學家von Waldeyer-Hartz創造,取代了發現細胞分裂的德國生物學家Walther Flemming提出的染色質(chromatin)。 18
簡述溶膠凝膠法的發展歷史
1846年法國化學家J.J.Ebelmen用SiCl4與乙醇混合后生成四乙氧基硅烷(TEOS),發現在濕空氣中發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膠。 20世紀30年代W.Geffcken證實用金屬醇鹽的水解和凝膠化可以制備氧化物薄膜。 1971年德國H.Dislich報道了通過金屬醇鹽水解制備了SiO2-B
簡述胸苷激酶的發展歷史
1951年發現,胸苷(Thd) 與DNA合成的關聯; 1956年的報告指出,Thd參與DNA合成前,必須磷酸化; 1958-60年,TK1被分離和部分的純化以后,Thd磷酸化由該酶催化的事實也得到證實。; 1960s,研究發現,TK以多種同工酶形式存在于各種不同的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這兩種同
簡述液相色譜發展歷史
液相色譜法開始階段是用大直徑的玻璃管柱在室溫和常壓下用液位差輸送流動相,稱為經典液相色譜法,此方法柱效低、時間長(常有幾個小時)。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經典液相色譜法的基礎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氣相色譜理論而
簡述細胞色素分族
所有需氧生物,不論是細菌或高等動物甚至是人都存在有細胞色素,所有細胞色素在可見光區域都有三個吸收峰,分別稱為α、β、γ峰,見表1。各種還原型細胞色素的β峰及γ峰的波長都比較接近,唯有α峰的波長有較大的差別。根據α峰波長的不同,可將動物體內的細胞色素分成a、b、c三族,a族包括a,a3,b族包括b
血細胞分析的發展歷史
1947年,在美國芝加哥那間小小的地下室里,華萊士庫爾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約瑟夫,正在利用細胞的生物特性和電學原理,為改進實驗室檢驗工作尋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來,庫爾特兄弟發明的這項神奇的技術—庫爾特原理,不僅開創了血細胞分析的自動化時代,也從此讓庫爾特公司的科學家們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自動化血細胞
細胞遺傳的歷史發展介紹
18世紀末,孟德爾定律被重新發現后不久,美國細胞學家薩頓和德國實驗胚胎學家博韋里各自在動植物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現了染色體行為與遺傳因子行為之間的平行關系,認為孟德爾所設想的遺傳因子就在染色體上,這就是所謂的薩頓—博韋里假說或稱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在1901~1911年間美國細胞學家麥克
血細胞分析的發展歷史
1947年,在美國芝加哥那間小小的地下室里,華萊士庫爾特先生和他的弟弟約瑟夫,正在利用細胞的生物特性和電學原理,為改進實驗室檢驗工作尋求新的方法。 五十年來,庫爾特兄弟發明的這項神奇的技術—庫爾特原理,不僅開創了血細胞分析的自動化時代,也從此讓庫爾特公司的科學家們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自動化血細胞
簡述LAK細胞的發現歷史
1982年Grimm等首先報道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中加入IL-2體外培養4-6天,能誘導出一種非特異性的殺傷細胞,這類細胞可以殺傷多種對CTL、NK不敏感的腫瘤細胞。目前尚未發現LAK細胞特有的表面標志,許多實驗表明,LAK細胞的前體細胞是NK細胞和T細胞。
分析喜樹的轉錄組數據發現雙催化功能細胞色素P450酶
喜樹堿(Camptothecin),是從我國特有植物喜樹中分離鑒定的單萜吲哚生物堿,具有獨特的抗腫瘤作用機理,其衍生物拓撲替康、伊立替康等是用于治療小細胞肺癌、卵巢癌等幾十種常見腫瘤的藥物。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產物與臨床轉化重點實驗室羅應剛課題組于近期通過分析、挖掘喜樹的轉錄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