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這件事情非常復雜,復雜性超出我們的預期。”提到自己的研究,顏光美先做了這樣的背景介紹。這位湖南口音的學者具有把一項科學研究講得曲折跌宕又峰回路轉的天分。他的一個學生說,“你真該去聽聽顏老師講課”,有幾個學生都是聽過他的課后,來到了中山大學醫學院那間實驗室。 根據中大官網上的介紹,這間實驗室主要“從事神經科學的研究”,“同時,也從事腦瘤治療新方法的研究。”實驗室里,這位藥理學教授繼續講:癌癥的復雜性在于,“表面上看上去實體瘤就是體內長了個包塊,但實際上,目前發現,組成這個包塊的細胞有很多差異性,針對某一種細胞殺滅時,其他未被殺滅的種類仍會繼續增殖,又變成腫瘤中的主流。”目前的癌癥治療中,最困難的抗藥性和復發問題因此而來。 2014年,這里的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名字拗口的論文,也讓顏光美成了新聞人物。那是關于一種新的抗癌方法—......閱讀全文
癌癥研究的投入與產出一直難成正比,重復性也一直飽受詬病。為了實驗更加簡便安全,人類將癌細胞放在培養皿里進行研究,但超過60年,體外培養癌細胞的培養基一直沒有更換過。許多科學家已經表示這種常規培養基與體液相差甚遠,可能改變了癌細胞的性質,這也是癌癥研究無法重復的原因,因為實驗從一開始就錯了....
如果把研發抗癌新藥的過程比作10公里長跑,中山大學藥理學教授顏光美認為,他帶領的團隊順利跑完了第一公里。顏光美的實驗團隊在全球內首次發現,在自然界存在的病毒M1具有選擇性殺傷多種腫瘤細胞的特性。這是否意味一種新的抗癌療法有望在未來誕生?現在的癌癥患者有無希望受益于此?昨日,顏光美在中山大學北校區
曾毅(1929年— ) 曾毅,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56~1960年,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減毒性疫苗免疫,腸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從事腫瘤病毒研究。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并獲得衛生部的試劑生產證。在
要研制出更強有力的癌癥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資和長期的努力 2011年3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聚焦美國癌癥研究40年。圖為一張前列腺癌細胞的掃描電子顯微圖片,自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癥法》以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沒有明顯改變。(圖片提供:《科學》) 1971年12月,時任美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實驗動物(experimental animals)是指經過人工飼養、繁育,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及寄生蟲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者來源清楚,應用于科研、教學、生產和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這些個體具有較好的遺傳均一性、對外來刺激的敏感性和實驗再現性。 一、常用實驗
溶瘤病毒是一類具有復制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近年來科學家們對溶瘤病毒療法在癌癥治療領域的研究上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然,他們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那么溶瘤病毒療法到底是如何幫助有效抵御腫瘤進展呢?科學家們又是如何利用這種新型療法或者同其它療法聯合來治療癌癥患者呢?如今溶瘤病毒療法的研究現狀又是如何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對國家社稷民生的體貼關懷,心懷蒼生,科研事業高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關注國際科學前沿,及時追蹤領域最新趨向,活到老學到老,眼界開闊,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學家,中科院院士。山東桓臺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
(一)不同種屬動物 1.靈長類動物:從種系發生上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最近,它們也會發生各種形態上和生物學性質上與人的腫瘤相似的病變。已知,它們的腫瘤發病率與動物的種屬、性別、年齡及捕養的時間有關。在實驗室條件下,獼猴的自發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在動物園內,獼猴的腫瘤發生率約為
(一)不同種屬動物1.靈長類動物:從種系發生上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最近,它們也會發生各種形態上和生物學性質上與人的腫瘤相似的病變。已知,它們的腫瘤發病率與動物的種屬、性別、年齡及捕養的時間有關。在實驗室條件下,獼猴的自發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在動物園內,獼猴的腫瘤發生率約為1%。在老年
實驗動物實驗動物(experimental animals)是指經過人工飼養、繁育,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及寄生蟲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者來源清楚,應用于科研、教學、生產和檢定以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這些個體具有較好的遺傳均一性、對外來刺激的敏感性和實驗再現性。一、常用實驗動物的種類和特點(一)狗(do
環狀RNA作為研究持續火熱的明星分子,不同于對其豐富的表達譜研究,環狀RNA功能機制研究還僅僅處在起步階段。環狀RNA研究多為miRNA海綿機制,部分circRNA可競爭性結合miRNA,解除miRNA對靶基因的抑制作用,上調靶基因的表達。其實,環狀RNA可以通過結合不同種類的功能蛋白,分別在轉
在近期瑞典舉行的ESMO Lugano峰會(ESMO Conference Lugano, ECLU)上,研究人員報道說,一種專門設計來對付癌癥而不傷害正常組織的病毒在初步研究中展現出了應用潛力。 用病毒來控制腫瘤的擴散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許多此類生物治療藥劑也在動物實驗中得到成功。但病毒畢竟是
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導致的,其中以HBV和HCV感染最為嚴重,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HBV和HCV感染導致的肝炎造成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近2.4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
最近,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可引起兒童咳嗽和感冒的病毒,可能有助于對抗原發性肝癌。這項研究表明,該病毒——呼腸孤病毒(Reovirus),可刺激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殺死癌細胞。此外,該研究小組發現,呼腸孤病毒也能夠殺死丙型肝炎病毒——原發性肝癌的常見原因。 這些早期發現是很重要的,因為在
RNA甲基化領域是當前最耀眼的國際科研明星,也是國自然申請的大熱點;究其原因,是因為最近一兩年,RNA甲基化的功能與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RNA甲基化已被證實在癌癥發生發展,病毒感染,神經發育,干細胞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我們承接上一期的癌癥篇,為您帶來病毒領域的RNA甲基化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IV通
(六)消化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1.毛江森等:甲型肝類模型(獼猴),中國科學,(6):765,1981。 2.余昌安等:甲型肝炎模型(樹鼩)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3):148,1981。 3.嚴瑞琪等:乙型肝炎模型(樹鼩)廣西醫學院學報,(1):10,1984。 4.李高鈺等:病毒性肝炎模型(大
人類與病毒抗爭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古希臘的記載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疫情席卷一個又一個城市,然而當時的醫生卻束手無策。 疫苗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從預防的角度戰勝了病毒。WHO宣布天花被消滅的那天,全人類都為這個消息感到興奮。隨著不斷推出的疫苗產品,那些曾讓人們聞風喪膽的傳染病,最終停留在了歷史書
RNA甲基化領域是當前最耀眼的國際科研明星,也是國自然申請的大熱點;究其原因,是因為最近一兩年,RNA甲基化的功能與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RNA甲基化已被證實在癌癥發生發展,病毒感染,神經發育,干細胞分化等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我們承接上一期的癌癥篇,為您帶來病毒領域的RNA甲基化研究
基因治療(genetherapy):指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導入人體的細胞,使其發揮生物學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技術方法。 基因治療是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DNA重組技術、基因克隆技術等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最具革命性的醫療技術之一,它是以改變人的遺傳物質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治療手段,在重大
基因治療(genetherapy):指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導入人體的細胞,使其發揮生物學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技術方法。 基因治療是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DNA重組技術、基因克隆技術等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最具革命性的醫療技術之一,它是以改變人的遺傳物質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治療手段,在重大
上周,一篇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的研究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來自杜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的研究發現,一款突破性的病毒療法顯著延長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命。 研究人員們使用的是一種經過改造的脊髓灰質炎病毒。它能針對表達CD155的腫瘤細胞,選擇性地入侵并進行復制,最終導致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JCI:為何癌癥靶向免疫藥物有時會失效? DOI: 10.1172/JCI128644 近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做出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發現有助于科學家理解為什么某些腫瘤微環境中缺乏
癌癥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近日,Nature Genetics 和 Nature Medicine 聯合發表了題為:Nature Milestones in Cancer 的文章,總結了21世紀以來癌癥研究旅程中的14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展示在理解癌癥和開發新療法方面取得的重大進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編者按:癌癥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疾病之一。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二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會在一生中會遇到癌癥。我們該怎么打敗它? 作為一個成功的科技企業家,肖恩·派克(Sean Parker)曾與扎克伯格一起創立在線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并擔任創始總裁。由于自身過敏和免疫疾病,派克很早就對免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在過去的250年間,在攻克癌癥的斗爭中,我們見證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回顧了一下抗癌歷史中那些里程碑式的突破與進展。 1775:煙囪灰和鱗狀細胞癌 Percivall Pott 鑒定出了掃煙囪灰的人所患的陰囊鱗狀細胞癌和他們與煙囪灰長時間接觸的關系。他的報告第一次把癌癥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發起抗癌“登月計劃”,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兩年內再為抗癌研究注入1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是讓癌癥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10年才能取得的成果。 本月早些時候,由癌癥專家組成的美國“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建議,抗癌“登月計劃”應在免疫療法、數據共享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