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9日揭曉。51名科學家從314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新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總數達到727名。 在9日舉行的中科院2011年當選院士證書頒發儀式上,新當選院士們現場簽署了承諾書,對履行院士職責、嚴格自律做出公開鄭重承諾。這在中科院學部歷史上是第一次,是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加強院士隊伍建設新的重要舉措。 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規定,中科院增選院士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經過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和院士推薦,并經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1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14名。經過材料公示、通信評審、會議評審暨選舉和后續的審查確認、審議批準等環節,最終產生51名新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9名,化學部7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7名,技術科學部9名。 據介紹,這次新當選的51名院士平均年齡52.6歲,其中60歲以下43名,占84.3%......閱讀全文
12月8日,中國工程院公布54名新當選的院士名單,政府高官或曾經任職的高官全部落選。此外,企業高管僅存3人當選,為中石油原副總裁胡文瑞、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總經理丁榮軍。 在職和卸任的政府高官全部落選,企業高管也僅存3人。這一評選結果,體現了此次院士評選的公平公正,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等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院士代表這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因此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但近些年來,在院士頻頻成為新聞人物或輿論焦點的同時,院士制度也遭到了非議。有人甚至認為院士制度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障礙,應該予以取消。 今年又逢兩年一
一般來說,只有院士才能推薦院士,評院士的評 委都是科研圈最頂級的人,水平、資源、眼界和心氣都是最高的,甚至有的人只為了青史留名。 院士評選不是評博士國獎或者青千杰青之類的,候選人的導師在業界有名不意味著評委就要給足面子睜只眼閉只眼,“你要評院士就是到跟我同樣的最高層次了,我當然要仔細考察了”。
9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報道,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進行了專訪。以下為專訪主要內容:《科學》:您怎么看待您落選今年的院士評選? 饒毅:雖然我不再是院士候選人了,但我并不主張廢除該(院士評選)制度。院士制度和中國的行政權力形成一種平衡;至少院士說的話,管理層會聽。院士評選在很
科研不端行為,集中發生在項目申請階段,發生比例約為80%。科研不端行為包括信息弄虛作假、重復發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違反評審規定等幾種情況。 “人品太差,做出這樣的事情很惡心。”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庭審時這樣評價自己的索賄行為。幾天來,這句話被媒體廣為傳播,同時,張曙
12月3日,北京石景山,退休院士秦伯益在家中接受采訪。 秦伯益 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院長。 “院士退休”聽起來不是個陌生的詞匯。但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獲準退休的,僅秦伯益一人。9年前,70多歲的他卸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職務,保留了院士頭銜。隨后一人獨游
聲明中說,中科院未曾收到與張“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如查實哪位院士有受賄等違法行為,中科院絕不姑息,歡迎社會監督。 聲明中說,我們從媒體報道中注意到,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法庭上供稱,其受賄的部分錢財用于參評院士。張曙光曾于2007年和2009年被鐵道部推薦為我
“名單中僅一官員”的意義,在于其向院士評選制度的主旨靠近了。其實,最大的進步還不在于減少了多少官員候選人,而是每一位院士候選人都能夠真正經受得住學術的評議。 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正在被關注。據新京報報道,此前當選美國“兩院”外籍院士的施一公,再次出現在有效候選人名單中。與此同
今年新當選的兩院院士年齡普遍低于60歲,70歲以上的只有4人。工程院新增選院士中,“高官”和“高管”的身影減少,只有三人入圍。而此前引發媒體關注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而南京大學的掐架教授雙雙落選。 年齡 新當選最年長者77歲 新當選的53名中科院院士中,年齡最小的是中國科技
1、是院士評選機制的恥辱 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的袁隆平。 說他是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甚至是世界頂尖科學家,恐怕沒有人會有異議吧。但就是這樣一位給中國帶來世界聲譽的科學家,卻沒資格當選為
很多人知道袁隆平,卻不一定知道謝華安。這回,謝華安出了大名。因為涉嫌論文抄襲,他最近被推進了輿論漩渦。 就在他剛被評為中科院院士之后,有人舉報,他的論文是別人做的。 有人對他的學術水平提出質疑:認為他不會做學術,不配當院士。 謝華安到底有沒有抄襲?他能不能當院士?對于像
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瀚霖杯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9日在京揭曉。 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
1月31日晚6點半,原本靜謐的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園區開始熙熙攘攘。不少理工科模樣的學生簇擁著走向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一樓講堂,興奮地討論著即將舉行的“科學之夜”中國科學報社年度盛典。 今夜,這里匯聚了來自各學科領域、各行各業的科技大牛。 陳佳洱、郭雷、沈保根、魏江春、韓布興、匡廷
近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19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我國自主研發臨床全數字PET/CT裝備獲準進入市場”入選,該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慶國帶領團隊完成。此前,該團隊先后因“PET數字化領域取得技術突破”“臨床全數字PET在武漢研制成功”相關工作,獲得2012年、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繼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后,5月22日,中國工程院也對外公布了這項名單,并向社會公示一個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選人中,多位企業高管榜上有名。 據統計,560名有效候選人當中,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員占據多數,企業的工程科學技術帶頭人也占了相當比例。為何偏偏是作為“少數派”
近日,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北京大學一名院長落選。該院長稱,早已預計到結果并表示不再參選院士。據悉,該院長曾撰文質疑過一些科技規劃,也曾批評科學界浮躁、教授搞關系奔經費不搞學術等問題。 客觀來說,參評院士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不像考試那樣簡單,誰應該當選自有專業人士來
“學生們稱呼我‘中國最美老頭兒’就挺好,比‘泰斗’‘大師’‘資深教授’這些頭銜更令我感到幸福。學術可以天天做,稱呼就不需要了。”2014年,著名歷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原校長章開沅三度請辭資深教授,仿佛就在昨天。 轉眼4年過去,資深教授制度也一度淡出了人們視野,甚至被人們質疑為“空談”。而就在近
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國的科學技術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基本上走的是跟蹤模仿的道路。在近代科技發展史上,由中國人原創并產生世界性深遠影響的科技成果寥寥無幾。但對于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而言,這種狀態如果長期持續下去,終究難逃落后挨打的結局。科技創新不僅關系到現實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也關乎
據《法人》報道,盡管在發布時間和平臺的選擇上刻意保持低調,但中國工程院7月1日公布的 201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還是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質疑:173位候選人中,竟有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易小剛、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顧大釗等數十位企業高管赫然在列。 來自公眾的這些質疑并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CAS)公布了兩年一屆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名單。在這些參與候選的頗有聲望的科學家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Shi Yigoing)成為了最受關注的焦點,2年前他第一次參與中科院院士評選最終卻沒有獲得成功。 施一公的專長是蛋白質晶體學,其研究組主要致力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說,一些學術大牛是院士或是長江學者等,也有資質較好的同學幸運地申請到了這些大牛的門下,如此以來,對于擁有眾多學術頭銜的他們來說,無時無刻散發著權威感。 這種權威感來自于他們出眾的科研成果,而各種學術稱號的評取也正是基于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來,這也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說,一些學術大牛是院士或是長江學者等,也有資質較好的同學幸運地申請到了這些大牛的門下,如此以來,對于擁有眾多學術頭銜的他們來說,無時無刻散發著權威感。 這種權威感來自于他們出眾的科研成果,而各種學術稱號的評取也正是基于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來,這也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
1月19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瀚霖杯”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完成的“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入
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每兩年增選一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8月17日一經公布,314位候選人銳減為145位,淘汰過半,但還是因為一個人的出局引起了輿論的一片嘩然。他就是49歲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享譽海內外的神經科學家,回國前已經是美國著名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 回國就出任北京大學生命
《科學時報》:這次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涉及中國科學院的有6項。作為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正在實施“創新2020”計劃,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白春禮:2010年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計劃。國務院要求中科院要將解決關系國家全局的基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協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20日在京揭曉。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中國工程院秘書長陳建峰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分別宣讀2020年中國、
記者發現,今年血液病、腫瘤學領域入選的候選人較多,業內人士分析,這可能與學科發展有關。 近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經院主席團審定的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共有521名候選人進入該名單,其中,醫藥衛生學部共有67人入選。往屆的醫藥衛生領域院士增選名單如何確定?最終當選的醫藥衛生學部院士能占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說,一些學術大牛是院士或是長江學者等,也有資質較好的同學幸運地申請到了這些大牛的門下,如此以來,對于擁有眾多學術頭銜的他們來說,無時無刻散發著權威感。 這種權威感來自于他們出眾的科研成果,而各種學術稱號的評取也正是基于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來,這也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
我國的院士評選是從1955年開始的,在正常情況下每兩年評選一次。分別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評選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稱兩院院士。2009年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分別為296人和449人,其中與生物相關的包括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農業學部等,候選人當中也不乏大家熟悉的一些科學家,為了進一步了
日前,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其中院士候選人由院士提名和學術團體(中國科協所屬各大學會和各省科協)推薦。 從2月15日開始,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各大學會和各省地方科協陸續開始公示擬推薦院士候選人名單。截至到2月24日,擬推薦的兩院院士候選人已超過200人。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