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但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期刊多而不強,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也與科研發展的整體水平不相匹配。如何建設一流科技期刊?近日,中國科協邀請了國內部分科技期刊主編、學會負責人,就該話題展開了研討。 與會專家認為,科技期刊不僅是國家重要的戰略信息資源,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建設世界一流期刊關系到我國在世界科技界的話語權。我國科技期刊多而不強的現狀如何改觀?《細胞研究》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認為,要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一定要對標世界一流科學研究,多發表原創性成果,特別是在國內首創的原始性、突破性成果。“這些成果將引領世界科技發展,也將成為提升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打造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關鍵。” 缺乏優質稿件一直以來是我國科技期刊面對的重要挑戰,與會專家普遍表示,不合理的評價導向是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之一。專家認為,當前科研評價中過分看重SCI(科學引文索引)等國外數據庫......閱讀全文
專家指出,不應把SCI、SSCI作為判斷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 中國科技網北京12月26日電 今天,《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簡稱《CAJ-IJCR》)對外公布,同時2012年度“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名單也新鮮出爐。報告顯示,我
吸引科學家將優秀成果發表在國內高質量科技期刊上 如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受訪專家普遍認為,我國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就必須擁有一批一流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科技期刊涉及出版機制、學術評價體系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等多個方面,既需要頂層設
6月5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召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第六次會議,部署處理論文造假工作。會上,科技部通報“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調查結果:集中大規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負責任,不能因個別人否定整個科技人員隊伍,將嚴打論文造假的灰色產業鏈。 □盡管我國科技期刊和國際論文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質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遠
如果僅以數量為標尺,中國足以擔得起“科技期刊大國”之名。近5000種的科技期刊數量,僅次于科技霸主美國。不過若以質量評判,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不僅難及歐美等國,也與自身的科技發展水平與國際地位不相適應。 當我們以“神九”、“蛟龍號”、“神威藍光”等成果在
6月20日,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公布《期刊引用報告》,在我國約5000種科技期刊中,有75種期刊入選SCI。《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2006年度影響因子(IF)達到3.426,綜合評估位居SCI收錄的細胞生物學領域156種期刊的第62名,比上一年88/154 上升26位,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28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國際影響力,
11月29日,《中國物理B》(英文版)主編歐陽鐘燦院士、《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主編照日格圖、《地震學報》(英文版)主編陳運泰院士等35家英文科技期刊的負責人,在京分別與中國科協就一項期刊支持計劃簽約。 這35家期刊是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首批支持的期刊。該計劃是中
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活動中心,研發投入增長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學術期刊是我國當前科技界的一塊短板,我們國家對科技投入了大量資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礎和應用研究活動外,還要向國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費。如何做大做強中國科技期刊,關乎創新型國家建設,本刊
以獎促建:引領科技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系列報道之三 “此次‘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資助力度這么大,讓我們對期刊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希望”。《中國物理B》(英文版)編輯部主任王久麗坦陳,自己的責任很大,要讓這項計劃的實施真正得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后。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以下為楊衛發言
我國獲得自然科學獎的課題,平均出成果的時間為14年,這樣的特點讓基礎研究要出成果就必須有“鐵杵磨成針”的恒心和毅力,因而也讓基礎研究出成果的機率降低 大獎難得!這是今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頒布之后,很多人的感嘆。 今年國家科技獎頒布,國家自然科技獎一等獎又一次空缺,距離2009年《中國植物
今年適逢學術期刊誕生350周年,從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秘書亨利·奧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創辦世界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幾萬
科技期刊“瞄準”國際舞臺 ——“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水平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總體情況并不相稱。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間。為此,中國科協啟動“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
美國探索頻道最新打造的一檔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近來風靡全球。它以每周一小時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式,向觀眾講述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巨變。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紀錄片給出了這樣的描述: 以前的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制造業的首都,但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從學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基礎創新發展方向,能夠發表學科奠基性、基礎性原始創新成果;從技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技術創新發展方向,能夠引領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方向;同時,都能夠迅速傳播創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廣泛認同,具有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實際表現講
科技期刊是我國新聞出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9800多種期刊中,自然科學、技術類期刊比重最高,超過期刊總數的50%。如此數量龐大的期刊類型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在10月16日至17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SCI影響因子最高只有
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晶體管,為我國未來實現超高速晶體管奠定了基礎;“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成功著陸;5G商用將世界帶入高速互聯時代;“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出大規模光量子計算芯片,使量子計算機獲得超凡計算能力成為可能……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這些不斷刷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之最”,彰顯著中國科研從昔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016年10月12日發布 自1987年以來,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一直承擔著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數量和影響的統計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發表狀況和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對中國在專利產出、科技期刊、學術圖書出版等領域情況的統計分析。 一、我國的高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主持第十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大會主報告 11月13日上午,由中國科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主辦的第十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廣州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沈愛民,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
我國科技期刊的進步與科研進展相比,是不相稱的;我國出版4672種中文科技期刊的進步與302種英文期刊相比,也是不相稱的。”9月11日,在北京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33次學術討論會上,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提出用兩個“不相稱”來描述中文科技期刊的窘境,引發與會專家深思。 此次會議以“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0月12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 一、我國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國際熱點論文數量雙雙進入世界排名第3位,排在美國、英國之后。 2006~2016年十年間中國處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為1.69萬篇,占世界份額為12.8%,世界排名超過德國,由去年統計時的
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學中心,這一規律在過去幾次科學中心的轉移中都被驗證。 現在這個規律卻出現了偏差。 據Scopus數據庫統計,亞洲地區已經超過歐洲地區和北美地區,成為世界上學術貢獻最多的區域。然而,這些貢獻卻大多發表在西方主辦的期刊出版平臺上。 尤其是對于提供了亞洲最多
補齊國內科技期刊“多而不強”這塊短板,既要做管理的“加法”,優化科技期刊運營機制;也要做考核的“減法”,扭轉不合理的論文評估、獎勵辦法 不久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科學出版物總量最多的國家。總量攀升固然可喜,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雖然已經基本
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論文成為唯一的科研評價指揮棒。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經費投入穩步增加、儀器設備更新換代,我國科技“硬件”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軟件”環境改善則相
成功=不可動搖的戰略定位+靈活的戰術抉擇+優秀的執行人才 &
免疫印跡法、ELISAs和免疫組化,往往需要幾個小時或幾天的孵育(incubation)。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項新的技術,大大縮短了這一過程。 在室溫下,與第一抗體孵育1小時,沖洗兩次,然后與第二抗體孵育30到 45分鐘。科學家們進行著這些重復的程序,漫長的等待時間令人厭煩。長
今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那么,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如何?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2019中國
■SCI收錄論文71000篇,比2005年增長4.3%,連續3年位列世界第五位 ■EI收錄論文65000篇,比2005年增長19.6%,排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截至2006年在美日歐申請注冊專利共4418件,排世界第十三位 本報北京11月15日訊(記者潘鋒)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今天在京公布
從不被知曉到位列全球排名第12位,影響因子從0.432上升至3.75,短短數年間,一本有著61年歷史的期刊實現了“華麗轉身”,蛻變為重量級刊物。它的秘訣是什么? 近日,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共同主辦的植物學英文國際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
近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王俊峰研究員課題組與Texas A&M University的黃韻教授、周育斌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發了一種能夠利用可見光在納米尺度上精確調控細胞器之間連接的新型光遺傳學工具。該工作以Optical Control of Membrane Tether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