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英國皇家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雜志出版了以Assembly chapero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為題的專刊,重點報道了在熱休克蛋白、二硫鍵異構酶等分子伴侶結構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孫飛課題組與柯莎課題組分別在該專刊上發表了關于熱休克蛋白sHsp16.5和Hsp70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小熱休克蛋白(sHSP)是分子量介于15-30kD的普遍存在的一類蛋白。當一些錯誤折疊的蛋白或受損蛋白可能發生聚集時,小熱休克蛋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它還可以組裝成分子伴侶,調節肌動蛋白,微管等高聚物在細胞中的裝配。其關鍵殘基位點的突變,會導致人體白內障,心肌病等疾病的發生。當外界溫度發生變化時,小熱休克蛋白會對溫度變化產生熱應激性,從而導致其結構......閱讀全文
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自DNA重組技術和蛋白親和純化方法問世以來,研究人員利用蛋白異源表達純化技術與X射線晶體衍射學方法解析了大量蛋白的高分辨結構,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細胞中各種重要生命過程分子機制的認知【1】。然而這種方法需要大量高純度蛋白樣品,無法應用于異源系統表達量較低或或不易結晶的蛋白樣品,比如大的蛋白復合物。
2009年10月29日上午,著名生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貝時璋先生,在安睡中辭世,享年107歲。 貝時璋仙去,留給中國生命科學的是閃閃發光、永不熄滅的思想光芒。因為他,中國生命科學從上世紀初就開始部署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現象研究,不僅邁出了
細胞里面的生命活動井然有序,每一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結構,承擔不同的功能。生物大分子則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最終執行者,它們主要是核酸和蛋白。核酸攜帶了生命體的遺傳信息,而蛋白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自現代分子生物學誕生以來的半個世紀里,解析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一直都是現代生命科學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中心生物國家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National Laboratory of Biomacromolecules)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NIBS)的研究人員通過揭示存在于線粒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經過我們公眾號iPlants的查閱,發現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常文瑞院士為學術帶頭人,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的團隊已經在光合作用的捕光復合物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的進展,實屬了不起!其中包括以下成果: 1.2004年3月18日,Nature以封面彩圖的形式發表來自中國
6月18日,Nature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黃億華研究員研究組對細菌脂多糖轉運組裝膜蛋白復合體結構解析重要成果。 脂多糖又稱內毒素,最早由德裔著名微生物學家Richard F. J. Pfeiffer于十九世紀末發現。一百多年后,美國科學家Bruce Beutler 因發現
3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組和高光俠研究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區域的晶體結構與功能研究(Structure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研究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系,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了第一個細菌效應蛋白和植物中對應的抗性蛋白的復合物AvrPto-Pto的晶體結構,基于該結構和相關實驗結果,提出了AvrPto通過解除Pto對防御響應的抑制引發疾病抗性的機制。
近日,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主任徐洪杰和何建華、北京同步輻射裝置代表董宇輝等同步輻射專家,以及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張榮光、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志杰、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佳偉和中國科大周叢照等結構生物學專家,共計40多位嘉賓會聚在以“利用上海來源促進結構生物學研究”為主題第160屆上海東方科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研究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系,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了第一個細菌效應蛋白和植物中對應的抗性蛋白的復合物AvrPto-Pto的晶體結構,基于該結構和相關實驗結果,提出了AvrPto通過解除Pto對防御響應的抑制引發疾病抗性的機制。這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組蛋白翻譯后修飾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楊福全研究員在研討會上做了題為《組蛋白翻譯后修飾研究進展》的精彩報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楊福全 研究員 楊研究員從以下幾個方面,就近年來組蛋白翻譯后修飾的研究進展做了綜述。染色體和染色質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該研究工作解析了鋅指抗病毒
常規核小體的結構包括一個由四種組蛋白H2A、H2B、H3、H4組裝而成的蛋白核心,一條在組蛋白核心上纏繞1.6圈、長度為147 bp的雙鏈DNA。核小體具有穩定的結構,對DNA組成和組蛋白修飾的改變均不敏感。組蛋白變體可改變核小體和染色質結構調控基因轉錄,在迄今測定的所有單核小體結構中,組蛋白H
光合作用作為地球上生物利用太陽能的重要反應,一直是科學研究關注的重點,是植物抗逆性研究、作物高產研究的熱點。光合作用根據其反應階段可以分為基于光能吸收傳遞轉化的光反應和基于CO2同化等酶促過程的暗反應。光反應作為植物利用太陽能的原初反應,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化主要發生在植物葉片或者藻類的類囊體膜上,由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12月8日,2010年第九屆全球蛋白結構預測比賽結果揭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蔣太交研究組發展的Jiang_Assembly蛋白質結構預測服務器進入了前二十名。這標志著我國在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領域中進入了世界上游水平。 眾所周知,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是計算生物學領域中最
6月8日,《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題為Structure of the maize photosystem I supercomplex with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1月3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及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米華玲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
單分子技術是研究生物分子機器動態結構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從2002年開始逐步建立起以磁鑷和熒光光譜為主的單分子研究體系,在DNA凝聚(JACS 2006,PRL 2012)、DNA與抗癌藥物作用(NAR 2009, PRE 2015)、端粒四聯體DNA折疊(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匡廷云、研究員沈建仁帶領的團隊同濟南大學、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假根羽藻一個重要的光合膜蛋白超級復合物——光系統I捕光復合物I(PSI-LHCI)的3.49?分辨率結構。該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對光合生物進化過程中光系統結構變化趨勢的理解,為人工模
8月8日至12日,第三屆郭可信電子顯微學與晶體學暑期學校暨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開。 郭可信先生培養的81級碩士生、現紐約大學教授王大能是這項活動的倡導者和發起者之一。他回憶說:“郭先生雖然是著名的材料物理學家,但對電子顯微鏡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也有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