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也能來自父親
在人類每個細胞中都能發現的能量產生結構通常只繼承自母親。但如今,美國的醫生在3個不同家庭中辨別出十幾個從父母雙方那里繼承線粒體的人。 這些人似乎是常規之外的極罕見個例,可能的原因是其所在家庭含有一種突變,而該突變會擾亂通常阻止父親線粒體遺傳給后代的機制。 線粒體產生細胞運行所需的能量,而包括精子和卵子在內的每個人類細胞都含有很多線粒體。然而,盡管父親的線粒體確實能進入卵子,但在人類體內,它們攜帶一種標記其被摧毀的化學標簽。因此,通常所有的線粒體均來自母親。 不過,一項2002年的研究發現,一名男性的細胞含有來自父親和母親的線粒體混合物。但自此以后再無相關案例報道,因此有人質疑上述發現是否準確。 現在,一個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的團隊表示,他們掌握的明確證據顯示17人擁有父性遺傳的線粒體。 第一個人之所以被辨別出來,是因為他正在遭受疲勞和肌肉疼痛的折磨。這被懷疑由線粒體突變引起。事實證明,他繼承了來自父母雙方的線粒......閱讀全文
線粒體疾病遺傳的特點
線粒體疾病遺傳的特點有母系遺傳、存在異質性和閾值以及遺傳性等特點,具體如下。一、母系遺傳卵子與精子細胞核的結合是對等的,但細胞質的結合是遠遠不對等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突變的線粒體DNA通過母親卵子細胞質的線粒體傳給子代,通過父親傳遞的極為罕見。二、有數量概念一個細胞的細胞質中可有幾千個線粒體DNA
真菌類的線粒體遺傳
1、酵母菌小菌落的遺傳:啤酒酵母屬于子囊菌,它在有性生殖時,不同交配型相結合形成的二倍體合子。酵母有一種“小菌落”個體。這種類型經培養后只能產生小菌落。如果把小菌落酵母同正常個體交配,則產生正常的二倍體合子。經減數分裂產生單倍體后代也表現正常,不再分離小菌落。這表明小菌落性狀的遺傳與細胞質有關,而且
為何我們只遺傳母親的線粒體?
最近,清華大學薛定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姜秉昊教授的聯合課題組在線粒體遺傳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他們以線蟲為模式生物發現了調節父系線粒體選擇性清除的一個關鍵機制,即線粒體分裂和融合之間的平衡。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眾所周知,線粒體在哺乳
線粒體腦肌病的基因遺傳
遺傳型中包括核DNA(nDNA)缺陷和線粒體DNA(mt DNA)缺陷: (1) nDNA缺陷:底物傳遞障礙,即肉毒堿原發或繼發缺失,脂質沉積病;底物利用障礙,如脂肪酸和丙酮酸代謝異常;三羧酸循環障礙,如延胡索酸酶缺乏、二氫脂脫氫酶缺乏、琥珀酸脫氫酶缺乏以及烏頭酸酶聯合缺陷等;氧化磷酸化偶聯障礙
線粒體疾病是什么它的遺傳方式
人體的遺傳物質DNA分布在細胞核內和線粒體(一種與呼吸作用相關的細胞器)內。大多數都在細胞核內,父親、母親各提供一半。而小部分控制與呼吸相關酶的產生的遺傳物質DNA存在于線粒體中,這部分DNA全部繼承于母親。線粒體疾病就是線粒體中的部分遺傳物質發生改變進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都與呼吸作用相關。
最新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
近日發表在PNAS 《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黃濤生博士和梅奧診所的Paldeep Atwal博士稱他們在三個家庭中發現了mtDNA雙親遺傳。 傳統觀念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線粒體和線粒體DNA都是只通過母系遺傳。盡管有其他物種已被發現線粒
推翻教科書!線粒體DNA可通過父系遺傳
對于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線粒體和線粒體DNA都是只通過母系遺傳。盡管其他生物偶爾會經歷父系遺傳,但之前關于人類父系遺傳線粒體的報道大多是因為污染或樣本混淆。 然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黃濤生博士和梅奧診所的Paldeep Atwal博士本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在
最新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
近日發表在PNAS 《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黃濤生博士和梅奧診所的Paldeep Atwal博士稱他們在三個家庭中發現了mtDNA雙親遺傳。 傳統觀念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線粒體和線粒體DNA都是只通過母系遺傳。盡管有其他物種已被發現線粒
關于線粒體肌病的遺傳治療方法介紹
核轉移是將攜有突變mtDNA的卵母細胞的核DNA轉移到含正常mtDNA的去核卵母細胞中,體外受精后植入子宮內。由于存在倫理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這種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新技術有望阻斷線粒體遺傳病
復旦大學今天宣布,該校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沙紅英、朱劍虹課題組,聯合安徽醫科大學曹云霞教授團隊等,在探索遺傳性線粒體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于《細胞》。 據專家介紹,線粒體是為細胞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它具有自身的一套DNA(mtDNA),通過母親的卵子傳遞給下
《自然》:利用DNA交換避免線粒體遺傳疾病
(圖片來源:Oregon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據《自然》網站報道,線粒體DNA只會由母親傳給后代,因為精子中的線粒體并不向胚胎貢獻DNA。線粒體DNA突變與許多疾病存在關聯,比如Ⅱ型糖尿病、線粒體肌病以及Leigh綜合癥(常見于嬰兒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線粒體基因組遺傳表現出典型的母系遺傳特點
只有女性患者可將致病基因傳遞給后代,而后代無論男女均可發病。而患病男性不能向下傳遞致病突變。線粒體病具有量效現象,即小量的線粒體DNA突變可能不出現臨床癥狀,隨著突變線粒體比例增高,出現臨床表現,且臨床嚴重程度可能和突變比例成正相關。精子的線粒體外膜上存在有泛素,當精子進入卵子后,受精卵以一種主
線粒體腦肌病的遺傳治療法介紹
核轉移是將攜有突變mtDNA的卵母細胞的核DNA轉移到含正常mtDNA的去核卵母細胞中,體外受精后植入子宮內。由于存在倫理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這種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線粒體移植治療罕見遺傳病安全有效
以色列研究團隊近日在《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測試了一種利用線粒體在細胞生命形式之間的持久能力的潛在治療方法。它涉及用患者母親捐贈的健康線粒體來增強患者的造血干細胞。這種方法首次在6名患病兒童身上進行了試驗,已證明其安全性并展示出顯著的癥狀改善跡象。 領導這項研究的特拉維夫希巴醫療
線粒體脅迫適應性跨代遺傳研究獲突破
北京大學劉穎課題組在線粒體脅迫適應性的跨代遺傳及其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于12月4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細胞生物學》。 劉穎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是國際上第一項證明動物存在線粒體脅迫適應性跨代遺傳現象的研究,也加深了對跨代遺傳調控機制的理解。該研究為人類線粒體疾病的
首次報道線粒體一重要遺傳變異
來自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科學院生理學院,日本札晃醫科大學(Sapporo Medical University),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密歇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報道了線粒體中的一個與II型糖尿病代謝標記物直接相關的遺傳變異,這一研究強調了常見疾病發病機理中線粒體基因組變異
壽命受母系遺傳影響更大-線粒體基因影響后代壽命
英國新一期《自然》雜志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稱,壽命受母系遺傳影響更大,因為線粒體中的一些基因變異會影響后代壽命,而線粒體基因組只屬于母系遺傳。 這項研究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他們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如果在雌性實驗鼠的線粒體DNA中誘發一些特定的基
國際團隊揭示為什么線粒體不能通過父系遺傳
眾所周知,人類的遺傳物質除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外,還有線粒體DNA。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么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后代。 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研究報告說,
遺傳自母體的線粒體DNA或使人類老化速度加快
據媒體報道,之前,科學家將老化歸咎于生命中累積的細胞損耗,但是并未考慮可能遺傳的老化速度。現在,一個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已經發現,線粒體中的受損DNA在一定程度上會控制實驗鼠的老化速度。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Nils-G ran Larsso
線粒體與核內基因交流-借助表觀遺傳途徑促進腫瘤進展
線粒體作為細胞的能量工廠經常在癌癥,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心臟疾病中發生異常。線粒體發生的變化是否與癌癥擴散存在真正聯系一直存在爭議。 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借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
線粒體基質的線粒體結構
線粒體基質 線粒體基質是線粒體中由線粒體內膜包裹的內部空間,其中含有參與三羧酸循環、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生化反應的酶等眾多蛋白質,所以較細胞質基質黏稠。蘋果酸脫氫酶是線粒體基質的標志酶。線粒體基質中一般還含有線粒體自身的DNA(即線粒體DNA)、RNA和核糖體(即線粒體核糖體)。 線粒體
神經元線粒體應激的記憶可跨代遺傳的現象與機制
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決定個體的發育、生殖、衰老和行為等。在受到環境壓力脅迫時,生物體會產生適應性的應激反應。生物學家關注的科學問題是生物體產生的這些應激反應是否可以直接傳遞給后代,在后代尚未直接經歷上一輩的環境脅迫時,便獲得某些性狀,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預期的環境變化和壓力脅迫。 8月2日,中
神經元線粒體應激的記憶可以跨代遺傳的現象和機制
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決定個體的發育、生殖、衰老和行為等,在受到環境壓力脅迫時,生物體會產生適應性的應激反應。長久以來,生物學家一直非常關注的科學問題是,生物體所產生的這些應激反應是否可以直接傳遞給后代,在后代還未直接經歷上一輩的環境脅迫時,就獲得某些性狀,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應對預期的環境變化和壓力
線粒體作用
⑴若將純化的正常的線粒體與純化的細胞核在一起保溫,并不導致細胞核的變化。但若將誘導生成PT孔道的線粒體與純化的細胞核一同保溫,細胞核即開始凋亡變化。⑵細胞死亡調節蛋白不論是抑制死亡的bcl-2家族還是促進細胞死亡的Bax家族均以線粒體作為靶細胞器。bcl-2蛋白的C端的疏水肽段能插入線粒體外膜。事實
線粒體基因
線粒體基因:mtDNA,線狀、環狀,能單獨復制,同時受核基因控制。哺乳動物:無內含子,有重疊基因突變率高。
Nature子刊:DNA-6mA調控線粒體脅迫適應性的跨代遺傳
線粒體是細胞內最重要的細胞器之一。細胞日常所需能量的90%以上都是由線粒體提供的。線粒體功能失常與人類很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環境中有多種因素可能導致線粒體功能損傷,如微生物毒素、部分農藥或抗生素。與此同時,細胞內產生的活性氧等也會對線粒體造成傷害。這些能夠對線粒體造成損傷的因素統稱為
Nature子刊:DNA-6mA調控線粒體脅迫適應性的跨代遺傳
線粒體是細胞內最重要的細胞器之一。細胞日常所需能量的90%以上都是由線粒體提供的。線粒體功能失常與人類很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環境中有多種因素可能導致線粒體功能損傷,如微生物毒素、部分農藥或抗生素。與此同時,細胞內產生的活性氧等也會對線粒體造成傷害。這些能夠對線粒體造成損傷的因素統稱為線
陳子江課題組在阻斷線粒體遺傳病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5月1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Cell Research》雜志(IF=14.812)在線發表了山東大學生殖醫學研究中心陳子江教授課題組線粒體移植技術研究的新成果。線粒體移植技術,即俗稱的“三親試管嬰兒”所應用的關鍵核心技術。陳子江教授課題組率先在人類受精卵中實施第二極體移植,
遺傳性高血壓如何發生有新解-線粒體位點突變造成血壓升高
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超過1.6億。解放軍總醫院王士雯院士與浙江大學管敏鑫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遺傳性高血壓發生機制研究上取得新進展,在對山西省洪洞縣遺傳性高血壓家系進行追蹤研究發現,線粒體4263位點突變造成了血壓升高。 高血壓受多種復雜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共同影響,其
線粒體分離實驗—從組織中分離線粒體
實驗材料肝臟試劑、試劑盒MS儀器、耗材勻漿器實驗步驟1. 取出肝臟,注意不要弄破膽囊。放進一置于冰上的燒杯中,剪去任何結締組織。稱其質量后放回燒杯中。用鋒利的剪刀、手術刀或剃須刀片將之切成 1~2 mmol/L 的薄片,用勻漿緩沖液(1x MS) 沖洗兩次以去除大部分的血。轉移至勻漿器中。加入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