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三代測序公司Pacific Biosciences近日宣布推出一個獨特的解決方案,可利用PacBio? RS測序儀檢測與表觀遺傳學調控和DNA損傷相關的DNA堿基修飾。 DNA堿基修飾(如甲基化)在多個生物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生長和衰老、免疫、細菌致病性以及疾病發展。PacBio此次推出的新軟件能夠讓研究人員輕松檢測并查看這些DNA修飾。軟件通過測定測序過程中DNA堿基摻入的速率而發揮作用。此信息在測序過程中自動收集,是該公司單分子實時(SMRT)測序技術的一個獨特之處。 大家可以在PacBio的DevNet網站免費下載SMRT分析軟件升級。此分析工具可處理用PacBio RS及最新的C2試劑所產生的數據,讓研究人員可重新分析現有數據,以檢測甲基化及其他堿基修飾。 目前已知有20多種生物學上重要的DNA堿基修飾,而新型修飾也不斷被發現。此軟件具有一個用戶友好的分析和查看界面,從而簡化了在......閱讀全文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甲基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DNA甲基化增強基因轉錄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r7854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為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能夠在不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甲基化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Vossman/ Wikipedia 【1】Nature:母體維生素C調節DNA甲基化重編程和生殖細胞產生 doi:10.1038/s41586-019-1536-1 發育通常被認為是在
中美聯合發布首個螞蟻基因組揭秘社會型昆蟲壽命及行為差異遺傳機制 8月27日,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的螞蟻基因組項目在《Science》(《科學》)雜志上發表。 螞蟻是常見的社會型昆蟲之一,同一蟻群內部的螞蟻都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組成,但是它們之間在壽命和行為上卻具有極大差異。蟻后壽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
自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完成以后,生命科學進入“后基因組時代”,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等嶄新學科不斷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前不久,首個“具有人造DNA的活細胞”在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的研究所橫空
基因修飾動物是研究在發育和疾病中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CRISPR/Cas9系統有效的應用于構建基因敲除和敲入小鼠。而楊輝團隊正好專注于該領域。 楊輝,30歲時,就成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研究員;2015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019年,楊輝博士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 由楊輝創辦
四月二十一日,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癌癥研究中心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題為“Non-germline Restoration of Genomic Imprinting for a Small Subs
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達爾文理論也顯示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代生物學的許多主流研究方向都以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自然選擇”的進化論為基礎:只有最能適應環境的生命體才能在物種演化的洪流中獲得生存和繁衍的權利。這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也被稱為適應,而最容
12月9日,《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題為A pair of transposon-derived proteins function in 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c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實H3K9甲基化促進了哺乳動物中的DNA維持性甲基化,但并非是其必要條件。研究結果發布在8月2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華東師范大學的翁杰敏(Jiemin Wong)教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生命與健康大數據中心(BIG Data Center,BIGD)有七篇數據庫文章在國際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并將于該刊2019年1月出版的數據庫專刊中集中刊發。包括表觀組關聯分析知識庫EWAS Atlas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生命與健康大數據中心(BIG Data Center,BIGD)有七篇數據庫文章在國際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并將于該刊2019年1月出版的數據庫專刊中集中刊發。包括表觀組關聯分析知識庫EWAS Atlas
6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朱健康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Regul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in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測序技術在闡明癌癥發生機制、癌癥診斷及療法開發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各位一起學習! 【1】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癥治療藥物 doi:10.1093/jamia/ocw022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
RNAi技術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是近年來發現的研究生物體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的一項嶄新技術,它利用了由小干擾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引起的生物細胞內同源基因的特異性沉默(silencing)現象,其本質是siRNA與對應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與健康院)中國科學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楊力研究組與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陳佳研究組和黃行許研究組合作,成功開發出一系列基于人胞嘧啶脫氨酶APOBEC的新型普適堿基編輯器,其中基于人APOBEC3A(hA3A)的堿基編輯器可高效介導甲基化胞嘧啶mC到胸腺嘧啶T的
癌癥是世界性的威脅人類健康和安全的頭號殺手,2018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達1810萬人,死亡病例達960萬人。惡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侵襲性惡性腫瘤,在全球各地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是最為致命的一種皮膚腫瘤。黑色素瘤通常預后效果很差,晚期患者致死率僅次于各大癌癥中的白血病。而
徐國良院士(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10月19日,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TET-mediated DNA demethylation controls gastrulation by regulating Lefty–Nodal signalling”的論文,第一次在體內證明了D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寫在前面: 1993年,迪恩?哈默研究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證實同性戀遺傳傾向的第一個證據。雖然該研究從遺傳學角度首次揭示性取向問題,但是卻一直備受學術和社會爭議。隨后多年,很多科學家,包括哈默自己,都發現簡單認為基因決定性取向的觀點并不能站穩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研究學者開始轉向表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2月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磅!揭示細菌存留細胞在抗生素治療期間破壞宿主免疫防御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714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
The scientist雜志盤點了近期各大雜志上最熱門的基因組測序成果,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又從測序中獲得了什么新知識吧。 種屬:家貓(Felis catus) 基因組:3.1 billion bp 家貓會患上白血病也會受到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為了更好的理解相關疾病,一個跨國科研團隊測序了
生物通報道:在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產生了近乎完整的人類DNA。但是研究人員還希望了解這些GS,CS,和TS是如何利用,控制或組織,比它們少得多的編碼區域,造就活生生的人。9月,一個聚集了422位科學家的國際團隊,在經過十年的努力后,完成了解析基因組剩余部分(非編碼區域)的工作,宣布了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7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題為Histone Acetylation Recruits the SWR1 Complex to Regulate Active DNA Demethylati
近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題為Histone Acetylation Recruits the SWR1 Complex to Regulate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