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 (2013)》指出,中國能源活動CO2排放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峰值,但前提是要求發達國家到2020年時相比1990年減排30%~35%,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進行強有力的減排行動。 近幾年來,全球到2100年將自工業化以來溫度上升控制在2℃的目標已經形成共識。但是未來如何實現全球2℃升溫目標是目前各國研究機構需要答復的問題,也是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重點。綠皮書作者研究發現,如果全球要實現2℃升溫目標,中國需要使CO2排放在2025年之前達到峰值,而且中國實現這樣的排放也是可能的。近期經濟結構調整、可再生能源以及節能技術進步、對低碳發展的投資潛力、中國走向低碳發展的政策環境,為中國在2025年實現排放峰值提供了基礎。 綠皮書指出,如果要實現全球2℃升溫的控制目標,中國有可能要在......閱讀全文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歐盟 減排目標: 至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0%,如果其他發達國家有類似減排承諾,可以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30%。 談判立場: 完全支持發達國家在減排問題上承擔主要責任,支持巴厘協議中提到的工業國到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較1990年低25%至40%
金沙江上游雪山群雪線上升,冰蓋萎縮和消融明顯。 夏季高溫熱浪剛過,東北、西北及四川盆地等地又出現嚴重暴雨洪澇災害,隨后臺風頻繁生成和登陸,而各地霧霾天氣更是不時發出高級別預警。越來越多的城市、城鎮正在遭到來自氣候變化的威脅,而不斷推進的城鎮化也在加劇氣候變化,因為城市已成為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主
就氣候變化問題而言,當前爭議的焦點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分擔改善氣候變化的重任。菲利普?史蒂芬相信,只要采取適當策略及先進技術,人類依然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在氣候變化議題上,從“否認現實”到“徹底絕望”,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人們往往如鴕鳥般不愿面對現實,一旦意識到問題,便很快對現實“掩
“如果全球不采取任何行動,任由高碳排放和氣候變化以目前的速度繼續發展,那么2019年出生的孩子在71歲生日時,將面對一個比工業化前平均溫度高4℃的世界,這將威脅他們人生各個階段的生命健康。” 近日,《柳葉刀2030倒計時:2019年度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首發。《報告》
崔偉宏 承繼成 戴麗君:碳稅征收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原則上 按部分發達國家的說法,“碳關稅”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避免“碳泄漏”;二是確保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在環境與資源的雙重壓力下,征收碳稅成為趨勢。去年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從202
我國旱作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 52.5%, 如何抵御干旱是我國旱地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改善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在農業與資源環境領域的科技項目中,以土壤—植被—大氣界面水分傳輸、植物和植被群落 水分的水分生理生態、植被恢復與干旱環境的關系等始終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而自然環境的復雜多變及不可重顯性限制了研
氣候變化問題關系人類生存和各國發展。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是大勢所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去年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坎昆會議最終達成了《坎昆協議》,這對于進一步擴大共識,繼續推動談判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坎昆會議是氣候變化談判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坎昆協議》是關于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
當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農作物又將受到怎樣的影響?事實上,更為精準的評估方法應該被拓展到重要糧食作物預測中。 南京農業大學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教授朱艷領銜的科研團隊,將農業信息學與作物栽培學相結合,發展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和生產力預測預警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及智能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9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考察55周年系列慶典活動之一的高端學術論壇在地理資源所舉辦。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地理資源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孫鴻烈院士和論壇副主席、地理資源所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鄭度院士共同主持了論壇,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院士
今年4月,中國科技出版社計劃將出版新書《自然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中科院院士陳運泰表示,他很贊同作者發出的與眾不同的聲音。“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大學空間科學學院和核工業部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組成的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組,對于自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
位于半濕潤-半干旱過渡帶的華北平原,自1970年代以來,糧食生產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南糧北調”的調入地,變成了“北糧南調”的輸出地。以居于華北平原北部的河北省泊頭市為例,糧食單產從1949年到2005年增產843%,達每公頃4784 公斤; 在位于華北平原南方的懷遠,
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大氣中CO2升高。東北地區是我國氣候變化最顯著的區域,長春市是CO2升高、氣候變化最為劇烈的地區之一。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固定CO2、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程度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城市森林與濕地學科組以長春市為研究區,圍
“從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毫無疑問,應對氣候變化已排在全球事務議程中最靠前的位置,這是大勢所趨。哥本哈根會議沒有帶來飛躍,坎昆會議取得一定成效,在我個人看來,沒有退步就是進步,因為坎昆決議確認了雙軌制的談判進程。”今天,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社科院城市發展與
一份題為《關于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爭論——對IPCC報告的科學性質疑》的研究報告,近日正式完成。且看如下觀點:“近百年來,氣溫的上升和全球氣候的變化屬于正常波動范圍。與其說氣候變暖,不如用‘氣候變化’來得客觀”,“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和氣溫的關系復雜,它們與氣候變化存在多大相關性
研究案例——氣候變化對魚類行為與能量代謝的影響當前氣候變化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海洋是氣候系統儲存能量的主要載體,氣候變化給生活于其中的魚類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氣候的變化影響著各大洋的氣候變化模式以及海洋環境要素(海水升溫,海水酸化、富營養化,海水含氧量變化,
監測標準 PM2.5的標準,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而出現的、在舊標準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PM2.5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指數。 到2010年底為止,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將PM2.5納入國標并進行強制性限制外
根據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海洋環境監測與能力升級改造》項目工作計劃,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8-20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在我國南海南沙新建了一套的南沙海洋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并開展試運行,相關工作得到了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國家海洋局海口海洋
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該雜志2019年的“年度風云人物”,16歲瑞典“環保少女”格雷塔·通貝里被選中,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風云人物。 正如《時代》周刊所說的那樣,雖然格雷塔·通貝里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但她“成功引起了世界對這一問題的態度轉變”。“全
自氣候變化的巖石風化控制學說提出至今,人們普遍認為,是硅酸鹽的風化碳匯作用(CO2+CaSiO3TCaCO3+SiO2)在控制著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而碳酸鹽的風化作用(CaCO3+CO2+H2O?Ca2++2HCO3-)不具有這一功能,因為碳酸鹽溶解過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過海洋中相對快速的
自氣候變化的巖石風化控制學說提出至今,人們普遍認為,是硅酸鹽的風化碳匯作用(CO2+CaSiO3TCaCO3+SiO2)在控制著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而碳酸鹽的風化作用(CaCO3+CO2+H2O?Ca2++2HCO3-)不具有這一功能,因為碳酸鹽溶解過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過海洋中相對快速的
自氣候變化的巖石風化控制學說提出至今,人們普遍認為,是硅酸鹽的風化碳匯作用(CO2+CaSiO3TCaCO3+SiO2)在控制著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而碳酸鹽的風化作用(CaCO3+CO2+H2O?Ca2++2HCO3-)不具有這一功能,因為碳酸鹽溶解過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過海洋中相對快速的
漸新世(33.9–23.03 Ma)是新生代地球演化歷史中非常獨特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地球正經歷從始新世的“溫室”氣候向“冰室”氣候的快速轉變,通過研究這一關鍵時期的氣候變化可為預測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重要參考信息。圖. 歐亞大陸漸新世植物化石和氣候模擬溫度重建對比圖。第一行為早漸新世;第二行
氣候變化不僅對全球氣溫產生很大的影響,也對土壤中的水分有著不可小覷的改變。研究氣候變化對土壤水分的影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好農業灌溉與林業生產用水的指導工作,使用土壤水分測量儀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土壤水分,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土壤水分用土壤水分測量儀進行測量,可以分析出氣候變化對土壤水分的影響。除了實驗
白堊紀是地質歷史的溫室氣候期,當時氣候非常炎熱,CO2濃度大約是現今的4倍。眾多的古氣候記錄顯示這種溫暖的氣候在白堊紀晚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氣候隨之波動性地逐步變冷。然而,這些氣候變化記錄大多數是從海洋沉積物中獲得的,關于白堊紀時期陸地氣候的記錄研究較少。松遼盆地是全球最大的陸相盆地之一,具有連
《自然》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溫幅度將超出預計的“紅線”。專家表示,升溫4攝氏度,是在人類不減排溫室氣體前提下的一種可能性,但我們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國《自然》雜志2013年12月31日在線刊登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最新氣候變化預測模型顯示,如果人類不立即減少溫室
《Nature Plants》2016 年第二卷發表了 Sharon B.Gray 博士及 Andrew D.B.Leakey 教授等 8 年的研究成果,認為氣候變化 CO2 升高對作物的增產效益將被干旱所抵消。CO2 等溫室氣體的不斷升高,將導致溫度升高和干旱等氣候變化。科學界曾普遍預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為此,我國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
近日,國際地學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于兆杰(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研究員萬世明與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法國國家氣候研究中心以及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的海洋有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