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脊髓性肌萎縮的簡介
脊髓性肌萎縮(SMA)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病理改變為脊髓前角細胞變性;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對稱性、肢體近端為主的弛緩性麻痹和肌萎縮;智力發育正常,不伴感覺障礙;人群發病率1/6000~1/10000。本病基因定位:5q11~5q13。1995年Lefebve分離出兩個SMA候選基因,即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MN)和神經元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AIP)。二者均位于5q13。98% SMA患兒存在SMN 端粒側外顯子7的純合性缺失。......閱讀全文
關于脊髓性肌萎縮的簡介
脊髓性肌萎縮(SMA)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病理改變為脊髓前角細胞變性;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對稱性、肢體近端為主的弛緩性麻痹和肌萎縮;智力發育正常,不伴感覺障礙;人群發病率1/6000~1/10000。本病基因定位:5q11~5q13。1995年Lefebve分離出兩個SMA候選基因,即運動神經
關于小兒脊髓性肌萎縮的簡介
脊髓性肌萎縮(SMA)又稱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癥、脊肌萎縮癥,是一類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腦干運動神經核變性導致肌無力、肌萎縮的疾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臨床并不少見。SMA尚無特異的有效治療,主要治療措施為預防或治療各種嚴重肌無力產生的并發癥,如肺炎、營養不良、骨骼畸形、行動障礙和精神社會性問
關于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縮的簡介
又稱SMA-Ⅲ型,也稱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綜合征或輕度SMA。是SMA中表現最輕的一類。本病在兒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現癥狀,開始為步態異常下肢近端肌肉無力。緩慢進展。漸累及下肢遠端和上雙肢。可存活至成人期。表現為神經元性近端肌
脊髓性肌萎縮癥的簡介
脊髓性(進行性)肌萎縮是一種具有進行性、對稱性、以近端為主的弛緩性癱瘓和肌肉萎縮為特征的遺傳性下運動神經元疾病。 變性限于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元。特點是進行肌萎縮和肌軟弱,通常自手的小肌肉開始,蔓延至整個上肢和下肢,反射消失,感覺障礙不出現。 起病隱匿,好發于中年男性。表現為雙手活動軟弱無力,
關于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簡介
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后一名稱英國常用,法國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國也稱盧伽雷(Lou Gehrig)病。我國通常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運動神經元病混用。它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后,導致包括球部(所謂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這部分肌肉)、四肢、
關于小兒脊髓性肌萎縮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未明確。根據家系分析,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小部分為基因突變引起,是否有生化的缺陷尚不清楚。本病3型都是常染色體5q12~14等位置基因異常。男女均可患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患兒的同胞中常見此病。由于存在基因缺陷,胚胎早期脊髓前角細胞正常,凋亡過程病理性延續,使患者生后運動神經
關于小兒脊髓性肌萎縮的檢查介紹
1.基因診斷 自從SMN基因發現以來,SMA的診斷流程發生了改變,可通過血DNA分析檢測SMN基因突變,從而診斷疾病。一旦發現SMN基因突變,則不需要再做其他檢查,即可確診為SMA。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限制性內切酶方法,進行SMN基因外顯子7、8的缺失檢測,可快速診斷兒童型SMA。此外P
關于脊髓性肌萎縮的治療及預后介紹
SMA尚無特效治療措施,進行產前基因診斷可以避免攜帶致病基因的胎兒出生。產前基因診斷的前提是家族中先證者和攜帶者的診斷必須明確。產前基因診斷的取材可以來自孕早期絨毛、妊娠中期羊水細胞或胎兒臍血。將胎兒的DNA提取后做基因連鎖分析(PCR-SSCP 或PCR-RFLP)。根據診斷的時期不同,產前診
脊髓性肌萎縮癥的分類
一、嬰兒脊髓性肌萎縮: 1、對稱性肌無力:自主運動減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手足尚有活動。 2、肌肉松弛:張力極低,當嬰兒仰臥位姿勢時下肢呈蛙腿體位、膝反射減低或消失。 3、肌肉萎縮:主要累及四肢、軀干、其次為頸、胸各部肌肉。 4、肋間肌無力、膈肌多不受累、膈肌運動正常,故呼氣時胸部下陷呈
治療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簡介
目前臨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以對癥治療為主,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和康復治療。 1.藥物治療 使用抗震顫、抗肌肉痙攣的藥物緩解癥狀。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男性乳房發育癥。 3.康復治療 可進行恢復肌力的訓練。 4.其他治療 在疾病晚期,可進行鼻飼以及通氣支持。
簡述脊髓性肌萎縮的診斷標準
(1) 對稱性進行性近端肢體和軀干肌無力、肌萎縮、智力感覺正常; (2) 家族史符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 (3 )血CPK正常; (4) 肌電圖提示神經源性受損; (5) 肌活檢符合前角細胞病變。 具備以上1~4或1,3~5均可診斷本病。 本病需和遺傳性運動感覺周圍神經病(HMSN
脊髓性肌萎縮癥的鑒別診斷
1.胸部出口綜合征偶可發生雙手對稱性肌萎縮,但多有肢體疼痛及感覺障礙,肌萎縮范圍局限,無肌束震顫。 2.頸椎脊髓病的外側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有雙手肌萎縮,手的精細動作障礙,腱反射減弱,但也常有肢體疼痛、麻木,無肌束震顫。 脊髓性肌萎縮癥診斷 根據起病年齡、病情進展速度,肌無力的程度,實驗室檢
脊髓性肌萎縮癥的臨床癥狀
脊髓性(進行性)肌萎縮是一種具有進行性、對稱性、以近端為主的弛緩性癱瘓和肌肉萎縮為特征的遺傳性下運動神經元疾病。 該病起病隱匿,好發于中年男性。表現為雙手活動軟弱無力,手的內在肌萎縮,可有“爪形手”、“猿手”畸形。系衣服扣、揀小物件及寫字困難。以后肌無力波及鄰近肌群,累及臂和肩,再發展到下肢。
治療小兒脊髓性肌萎縮的概述
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為對癥支持療法。服用維生素B族,心理治療尤為重要。適度運動除能保護關節的活動度和防止攣縮以外,還可增加殘存運動單位的功能。理療亦能使部分患兒減輕關節攣縮的痛苦。對于晚期患兒應加強護理。治療措施主要是預防或治療SMA的各種并發癥,預防肺部感染及壓瘡、營養不良、骨骼畸形、行動障礙
簡述脊髓性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本病根據臨床表現及發病時間可分為三型: SMAⅠ型(嚴重嬰兒型):生后6個月內發病;嚴重者出生時已有明顯癥狀, 四肢無力,喂養困難,呼吸困難;始終無獨坐能力,預后差,2歲前死亡 。 SMAⅡ型(遲發嬰兒型):生后6~18個月發病;嬰兒期吸吮、吞咽功能正常,無呼吸困難;可獨坐,始終不能獨立行走
關于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基本介紹
脊髓延髓肌萎縮癥(SBMA),別稱為X-連鎖脊髓延髓肌萎縮癥,又稱Kennedy病(肯尼迪氏癥),是一種遲發的X-連鎖隱性遺傳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累及下運動神經元、感覺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本病主要影響男性,女性突變攜帶者臨床癥狀較輕,多見于30~60歲。本病在中國尚缺乏流行病數據,美國、芬蘭西
關于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病因分析
脊髓延髓肌萎縮癥(SBMA),別稱為X-連鎖脊髓延髓肌萎縮癥,又稱Kennedy病(肯尼迪氏癥),是一種遲發的X-連鎖隱性遺傳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脊髓延髓肌萎縮癥是一種X連鎖隱性遺傳病,是由染色體Xq11-12上的雄激素受體(AR)基因的1號外顯子中的CAG三聯體重復(40~62個)的不穩定擴增
關于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檢查介紹
1.實驗室檢查 約80%的脊髓延髓肌萎縮癥患者出現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且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多見于臨床癥狀出現前數年。患者血清睪酮降低,還可出現血丙氨酸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尿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 2.神經電生理檢查 肌電圖常呈廣泛脊髓前角細胞損害,可出現巨大電位
關于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護理介紹
1.飲食護理 飲食宜多樣化,選擇清淡、易消化、無刺激、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2.堅持康復訓練 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防止廢用綜合征的發生。對肢體進行按摩,加強被動活動及刺激,減少肌肉萎縮。訓練時注意防止跌倒,避免受傷。
嬰兒型脊髓性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也稱為SMA-I型或Werdnig-Hoffmann病。本型為3型中最為嚴重,部分病例在宮內發病,胎動變弱,半數在出生時或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即可發病,且幾乎均在5個月內發病。罕見能存活1年,這些患兒在胎兒期已有癥狀,胎動減少,出生后即有明顯四肢無力,喂養困難及呼吸困難。臨床特征表現: (1)對
簡述小兒脊髓性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根據發病年齡和肌無力嚴重程度臨床分為SMA-Ⅰ型、SMA-Ⅱ型、SMA-Ⅲ型三型,即嬰兒型、少年型及中間型。共同特點是脊髓前角細胞變性,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對稱性,肢體近端為主的廣泛性弛緩性麻痹與肌萎縮。智力發育及感覺均正常。各型區別是根據起病年齡,病情進展速度,肌無力程度及存活時間長短而定。
脊髓性肌萎縮Ⅲ型患者的剖宮產麻醉處理
1.病例報告?1.1背景介紹?脊髓性肌萎縮(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種與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 neuron1,SMNl)突變有關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SMA患者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變性,逐漸出現累及全身的肌無力、肌萎縮。SMA患者可分為4
關于肝性腦脊髓病變的簡介
肝性腦脊髓病變是肝臟疾病達嚴重階段時所引起的腦脊髓損害。通常可分為肝性腦病和肝性脊髓病。肝性腦病又稱肝性昏迷。 肝性腦病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通常肝性腦病半數是由門脈性肝硬變引起,1/3系病毒肝炎所致。一般認為可能與肝解毒功能障礙,血氨增高所造成腦組織代謝障礙等有關。此外,與蛋白代謝過程中形成
關于脊髓延髓肌萎縮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1.與肌萎縮側索硬化(ALS)鑒別 肌萎縮側索硬化多為散發性,約5%-10%為家族性,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極少數為X連鎖遺傳。患者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均有不同程度受累,而脊髓延髓肌萎縮癥只累及下運動神經元,并呈對稱性發展。肌萎縮側索硬化無雄激素不敏感表現,結合基因檢測、電生理、生化等檢查方
簡述中間型脊髓性肌萎縮的臨床表現
也稱為SMA-Ⅱ型、中間型SMA或慢性SMA,發病較Ⅰ型稍遲,多于1歲內起病,進展緩慢。患兒在6-8個月時生長發育正常多數病例表現以近端為主的嚴重肌無力,下肢重于上肢;許多Ⅱ型患兒可獨坐,少數甚至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站立或行走,但不能獨自行走;多發性微小肌陣攣是主要表現;呼吸肌吞咽肌不受累,面肌不
脊髓性肌萎縮癥的鑒別診斷及臨床診斷
鑒別診斷 1.胸部出口綜合征偶可發生雙手對稱性肌萎縮,但多有肢體疼痛及感覺障礙,肌萎縮范圍局限,無肌束震顫。 2.頸椎脊髓病的外側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有雙手肌萎縮,手的精細動作障礙,腱反射減弱,但也常有肢體疼痛、麻木,無肌束震顫。 脊髓性肌萎縮癥診斷 根據起病年齡、病情進展速度,肌無力的程
關于小兒哮喘性肌萎縮綜合征的簡介
哮喘性肌萎縮綜合征即哮喘性肌萎縮(asthmatic amyotrophy)、Hopkins綜合征(Hopkins syndrome),又稱急性哮喘并發脊髓灰質炎樣損害。本病征的主要特點是于小兒哮喘發作后1周左右,出現類似脊髓前角灰質炎樣的單肢弛緩性癱瘓。
關于急性橫貫性脊髓炎的簡介
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是指各種原因所致、以累及數個節段的脊髓橫貫性損害為主的急性脊髓病,又稱急性脊髓炎。臨床特征為脊髓的炎癥、脫髓鞘及壞死、肢體癱瘓,傳導束性感覺喪失和膀胱直腸功能障礙。各年齡均可發病,多見青年人,兒童較少見。
關于急性上升性脊髓炎的簡介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病變,以青壯年多見,可能由于某些病毒感染所致,或感染后的一種機體自身免疫反應,有的發生于疫苗接種之后。起病急驟,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現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呼吸肌癱瘓,甚至導致死亡。治療主要包括減輕脊髓損害、防治并發癥及促進功能恢復。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介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環,形成敗血癥,最后局限于腦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膿性腦脊髓膜病變。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瘀點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