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多日、綿延多地的霧霾天,再次敲響了環境問題的警鐘。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結合江蘇實際,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表示,“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我省發展的最大制約。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很大程度上與體制機制不健全直接相關。從制度體系入手,無疑抓準了問題的關鍵。” 生態環境是“兩個率先”突出短板 生態是生存之基,環境是發展之本。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如果經濟搞上去,但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群眾健康都得不到保障,那么發展的成就就要大打折扣。近年來,大規模、多頻次的霧霾污染,大家都有切身感受。”陳蒙蒙坦言,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但我們面臨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主要表現為國土空間過度開發、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就江蘇而言,生態環境仍是實現‘兩個率先’目標最突出的......閱讀全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3個特點:一是深化了“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相提并論,并把“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6個“緊緊圍繞”之一進行統一部署。二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總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以來,轉移支付范圍不斷擴大,轉移支付資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各個層面都制定了一些涉及生態補償的相關制度和措施,目前已探索建立了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草原生態補償制度、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制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全文如下。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
明確環境權影響幾何? 環境權對于維護公眾的環境利益、建立政府環境責任制和推進環境公益訴訟意義重大 記者:明確環境權,將賦予公眾哪些具體權利? 蔡守秋:環境權是維護公眾環境利益的法律基礎和依據。 在法治社會和權利本位的語境中,環境權入法,特別是規定公民(個人、自然人)環
十八大報告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獨立成篇地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李克強總理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對今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做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 (2012年11月17日)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同事,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之際,第三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即行召開,恰當其時,很有意義。我謹代表環境保護部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借此機會,我主要就立足環境保護推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發展總綱,明確了新常態、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是指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
●《環境保護法》通過稿確立了一個新的基本原則,即損害者擔責原則。以前強調的僅僅是污染者擔責而忽視了生態破壞者的責任,此次修訂則把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的責任加以合并,用損害者擔責原則予以概括,更為準確、到位。 ●在此次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設置了專門條款規范流域水污染和區域大氣污染的防治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態文明體制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進一步發揮福建省生態優勢,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重大意義 (一)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福建省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較好,多年來持之以恒實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作為一個全面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受到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深入學習領會《意見》精神,彰顯《意見》新內容、新亮點,本刊記者對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黎祖交教授進行了專訪。 在黎祖交教授看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最
《決定》明確提出實行生態補償制度,這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央財政2008年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以來,轉移支付范圍不斷擴大,轉移支付資金不斷增加,但實踐中還存在補償不規范、補償形式單一、補償主體對象不明確等問題,需要加以認真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為加快推進
2019年6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25日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作草案說明時介紹,現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是1995年制定的,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2013年、2015年、2016年分別對特定條款進行了修正。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 一、深刻認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面對我國資源約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既代表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又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一個標準。習近平同志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對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和全局的角度,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布局,不僅在實踐中開辟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而且在理論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部署,并指出了推進綠色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舉措。環境問題說到底是發展問題,應當依靠良性發展倒逼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當前,既要看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也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堅強的意志,按照黨中央的安排部署,穩步推進一系列改革措施,實現綠色發展,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這些重要論述,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突出抓好藍天、碧水、青山、綠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努力爭當生態文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度進步是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的一大標志,加強制度建設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同等重要的任務。 制度建設代表生態文明的“軟實力”。生態文明建設不等于生態建設。如果說生態環境質量代表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度進步是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的一大標志,加強制度建設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同等重要的任務。 制度建設代表生態文明的“軟實力”。生態文明建設不等于生態建設。如果說生態環境質量代表了生態文明的“
美國1970年生效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既是美國聯邦首部現代環境法,也是全球第一部,開啟了美國乃至全球現代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的構建。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主要規定了聯邦機構如果要開展可能顯著影響環境質量的活動,需要事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即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
2019年12月16日,不到半月就將進入2020年之際,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委員長會議在北京舉行,并且建議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包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在內的多項草案和議案。 這樣意味著,修訂后的固廢法有望在預期的“2019年”正式出臺。 那么來回顧
近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多位全國政協常委在分組討論時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全國政協常委楊維剛
政府環境績效是政府基于環境保護目標或維護環境公共利益,在特定的資源環境條件下,投入、管理、產出、效果、影響等要素所形成或反映出的最終結果。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速接近10%,經濟總量連上臺階并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
只有減少人類對自然的消費,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人類才能可持續地生存下去。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任務之一,標志著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本文的宗旨是從探討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問題出發,解析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要求以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為目標,著力在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統籌陸海保護發展、提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