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11月8日,在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耳內科分會與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牽頭下,“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CDGP)”全面啟動落地,該項目旨在應用新一代測序技術,針對百種以上耳聾疾病,包括先天性耳聾、遲發性耳聾、聽神經病等進行基因組學研究,深度挖掘聾病患者基因型—表型特征,實現聾病的精準防控。 遺傳咨詢是“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得以實施的基礎,2015年11月16日-18日,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耳內科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舉辦了第一屆遺傳性耳聾臨床咨詢師培訓班,2016年4月16日至22日,第二屆遺傳性耳聾臨床咨詢師培訓班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隆重開班。 本屆學習班內容涵蓋遺傳學的基礎知識、基因測序技術的臨床應用、疾病的遺傳咨詢、耳聾基因尋找及功能分析策略、單基因病產前診斷及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的意義等遺傳性耳聾遺傳咨詢中的熱點前沿問題,吸引來自全國22個省份50......閱讀全文
在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聽力診斷中心測聽室內,一周歲的聰聰對各項聽力測試均反應正常。這也說明,借助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我國首例阻斷重度遺傳性耳聾治療取得成功。 聰聰的父母均為我國遺傳性耳聾的常見致病基因GJB2攜帶者。一年前,這對夫婦在經歷胚胎植入前的耳聾基因診斷、胚胎著床后應用
在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聽力診斷中心測聽室內,一周歲的聰聰對各項聽力測試均反應正常。這也說明,借助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我國首例阻斷重度遺傳性耳聾治療取得成功。 聰聰的父母均為我國遺傳性耳聾的常見致病基因GJB2攜帶者。一年前,這對夫婦在經歷胚胎植入前的耳聾基因診斷、胚胎著床后應用單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逐步完善,測序成本以超摩爾定理的速度急速下降。各國政府以醫療健康為切入點,紛紛啟動自己國家的大規模人群基因組計劃,意欲在后基因組時代搭上生命經濟的高速列車。 英國的10萬人基因組計劃、美國精準醫療計劃、中國精準醫療、韓國萬人基因組計劃、澳大利亞零兒童癌癥計劃……現在,法國也
為從根本上實現新生兒遺傳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7日,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上海發起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 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將在未來的5年內開展10萬例樣本的新生兒基因檢測,旨在構建中國新生兒基因組數據庫,建立新生兒遺傳病基因檢測標準,促進新生兒遺傳病基因檢
為從根本上實現新生兒遺傳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7日,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上海發起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 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將在未來的5年內開展10萬例樣本的新生兒基因檢測,旨在構建中國新生兒基因組數據庫,建立新生兒遺傳病基因檢測標準,促進新生兒遺傳病基因
學員們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并聽取耳聾基因芯片研發報告。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全國第四屆耳聾基因診斷學習班暨耳聾基因診斷高級研討班”近日在京舉行。研討班由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主辦,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協辦,100位來自全國各地醫療機構的耳鼻咽喉科醫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8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9〕308號 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
博奧生物集團外景圖 流傳千年的中醫典籍,世界領先的生物芯片,與百姓息息相關的健康,炙手可熱的云端大數據平臺,這四個非常重要且彼此看似有些距離的領域是否能有交叉? 有,這個點就是基因。多重注意力疊加的背后,是現代生物科技的爆發。 12月26日,中關村促進健康服務業論壇在京舉行,博奧頤和健康科
日前,“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項目研討會”在深圳舉辦。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長王秋菊在會上指出,先天性耳聾是公認的最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治療與康復訓練成本昂貴,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所面臨的聾病問題尤為突出。在我國開展“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研究旨在深度揭示聾
近期的醫學網絡熱詞,莫過于“精準醫療”了,因為給它做廣告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而在奧巴馬身后,是現任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主任Francis Collins和NCI(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所長Harold E. Varmus兩位大牛。這兩位人物管理著美國醫學研究最主要的研究領域。如此高調、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使得生物醫學的面貌將有很大的改變,而基因診斷是其中一個最直接影響當今臨床醫學理論和實踐模式的技術革命。 耳聾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遺傳病之一,據各國統計,每1000個新生兒中,有1至3名聽力障礙兒童,其中至少一半與遺傳因素有關。另外在大量的遲發性聽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許多患者由自身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1月4日,科技部公示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173個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總經費達人民幣1,708,013,700元,專項經費達人民幣1,676,450,000元。 公示如下: 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國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以下簡稱973計劃,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在世界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
傳統檢測手段的缺憾,催生了基因芯片診療的誕生與廣泛應用,它有望成為新一代的集成化基因工具,在耳聾的大規模篩查和預防中大放異彩 3萬人,這是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給出的中國每年新增聾兒的估算數量。 “這還只是出生時就已經是聾兒的數量,加上后天藥物的使用等外界因素影響,實際數字應該在
近日,科技部網站發布《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中提到,178個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將于今年8月底實施期滿,進行結題驗收。通知全文如下: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5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
12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的公示”稱,2013年973計劃啟動的184個項目,專項經費預算為29.9313億元人民幣。 這184個項目涵蓋糧食生產、作物多樣性、遺傳與基因、天氣變
植入微電極陣列幫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 美國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報告稱,借助大腦運動皮層記錄信號,首次成功地讓一名癱瘓患者恢復多個手指、手和手腕的運動能力。 研究團隊在一位24歲四肢癱瘓的男性被試者的運動皮層中,植入了微電極陣列,隨后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解碼神經元的活動,并
近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賀林院士等人發表點評文章,介紹了目前國內外關于“精準醫學”的一些現狀,并針對幾個根本性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觀點。 2015年1月20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 一期計劃投入2.15 億美元, 涉及100萬名志愿者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為進一步提高中國獸醫診斷服務在可靠性、準確性、及時性和高通量等方面的表現,第二屆國際獸醫檢測診斷大會將于2020年9月10-12日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大會廣泛邀請全球獸醫檢測診斷的杰出代表與不斷進取的中國獸醫進行深層次的分享、對話及相互啟迪。大會詳情時 間:2020年9月
美國腫瘤研究所(NCI)推出NCI-MATCH計劃,將在7月正式招募3000名志愿者進行腫瘤靶向治療藥物的臨床研究。NCI-MATCH是NCI-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rapy Choice的縮寫,直譯過來是“選擇治療方案的分子分析計劃”。 該計劃將對3000名癌癥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自2017年愛康集團推出有人“管”的體檢戰略以來,憑借直擊客戶痛點的一站式精準健康管理服務,引領了國內健康管理行業的新一輪變革。 2018年11月20日,愛康集團戰略升級,推出有人“管”的體檢2.0以及iKangAI+ 與 iKangNetwork+計劃。作為國內健康管理行業的開拓者和革新者,
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技術被應用到醫療領域。醫學的歷史證明了科技的進步是控制感染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創新臨床應用的關鍵。 作為醫療的基礎,科技的進步在疾病預防和控制,以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科技的應用在更加精確的診斷、改進治療策略和探索個性化治療的新藥等方面都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我們希望基因測序能夠在醫療界得到更廣泛的普及應用。 John Chisholm 2月12日,英格蘭基因組學有限公司(GEL)首席執行官John Chisholm爵士訪問中國北京。Chisholm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專訪,分享了英國在基因測序領域的經驗。該公司由英國衛生部全資所有,正
據醫學統計顯示,60%以上的先天性耳聾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由于嬰兒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如何確定新生兒是否耳聾曾經是一個難題。現在,這個難題已經迎刃而解:只要用比巴掌還小的生物芯片檢測一下嬰兒的血液,就可以迅速地獲得準確的結論。據此,遺傳性耳聾患兒就可以及早配戴助聽器,把握住語言學習的最
進入2015年以來,“精準醫學”成為國內醫藥界關注和熱議的新概念,那么中國版“精準醫學計劃”何時推出?將有哪些戰略需求和重點任務?2015年5月23日,由中國遺傳學會生物產業促進委員會主辦、泰州市中國醫藥城協辦的“2015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
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科學家正在攜手繪制一組特殊的圖卷,它們中的每一張都由23對染色體,約30億個DNA堿基對組成,卻各有異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通過解讀這一圖譜,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類自身生老病死的奧秘,為未來解決艾滋病、癌癥等不治之癥和其他疑難雜癥找到理論基
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這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過動物、植物的研究對生命的哲學概括。動物也成為古代先哲們探索生命奧秘的主要對象之一,蓋倫(Galen,公元130—200)開創了動物解剖學和實驗生理學,他將來源于動物的知識推廣到對人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