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科技評價體系“崇洋”,是骨子里缺少“自信”

    “人才帽子的界定,我們仍然在熱衷于引進‘洋’博士或博士后,‘土’的壓根就不在考慮之列;重大科技計劃的實施,我們數數論文和專利就可以給出從‘跟跑’一躍而‘領跑’世界的結論;科技論文,發表十篇《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仍抵不過一篇《自然》《科學》,后者依舊被捧為科技期刊的‘圣經’。”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的上述“大實話”,句句直擊當前科研評價體系的“要害”。 外國人說好,才是真的好? 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在設立人才評價指標時要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 在武向平看來,《自然》《科學》的“神圣”、SCI的地位、“帽子”的光環、獎項的分量,仍顯性或隱性地貫穿在目前的科技評價體系中,這值得人們深刻反思。 “《意見》的出臺反映了科技界上下一致的呼聲,但當前科技評價體系改革仍在‘深水區’艱難......閱讀全文

    如何走出科技評價體制的盲區

       飽受詬病的科技浮躁之風  當今基礎科學研究的上空,籠罩著一片浮躁之風。  以論文數量論成敗,以項目多少論業績;把做研究變成了做論文,把做學問變成了做項目。論文之總數加上項目之總經費,堂而皇之和名正言順地被列為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的年終考核業績與未來規劃目標。  滿天飛的“帽子”雖然被多次“吐槽”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從學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基礎創新發展方向,能夠發表學科奠基性、基礎性原始創新成果;從技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就是能夠引領全球技術創新發展方向,能夠引領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方向;同時,都能夠迅速傳播創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廣泛認同,具有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實際表現講

    中國科技期刊出路何在?

      今年適逢學術期刊誕生350周年,從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秘書亨利·奧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創辦世界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幾萬

    中國科技期刊的困境與出路

      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活動中心,研發投入增長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學術期刊是我國當前科技界的一塊短板,我們國家對科技投入了大量資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礎和應用研究活動外,還要向國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費。如何做大做強中國科技期刊,關乎創新型國家建設,本刊

    中國的科技創新被科研體系扼殺了嗎?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人民日報:中國科技期刊怎么活

         如果僅以數量為標尺,中國足以擔得起“科技期刊大國”之名。近5000種的科技期刊數量,僅次于科技霸主美國。不過若以質量評判,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不僅難及歐美等國,也與自身的科技發展水平與國際地位不相適應。  當我們以“神九”、“蛟龍號”、“神威藍光”等成果在

    和美相比 中國科技到底是巨弱無比還是強悍到窒息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科研聚焦: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6月5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召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第六次會議,部署處理論文造假工作。會上,科技部通報“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調查結果:集中大規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負責任,不能因個別人否定整個科技人員隊伍,將嚴打論文造假的灰色產業鏈。  □盡管我國科技期刊和國際論文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質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遠 

    開放獲取與付費墻的拉鋸之戰:誰來為傳播知識買單?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破除“SCI崇拜” 祛除“唯論文”頑疾

       近日,中國學術界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治理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并出臺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的10條意見和措施,其中

    破“SCI至上”,科研資源配置怎么調整?

      最近,有關部門下決心破除“唯論文”頑瘴難疾,打出一套組合拳,發布一系列文件,改革科技評價體系中備受詬病的論文“SCI至上”,為此,傳統的科研資源分配方式也面臨重大轉變...  破“SCI至上”,科研資源配置方式面臨重大轉變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下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

    警惕引文排行榜繼SCI之后“忽悠”中國

      不久前,某出版集團公布了“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一些中國學者分別登上了不同學科的排名榜首。給人的感覺是,中國人已經在某科學領域領先全球了。  無獨有偶,某學術雜志也首次以全新的“加權分值計數法”(WFC,weightedfractional count)指數方式發布2014全球某某指數

    兼顧科研成果創造與經營

       在數據密集型科學范式下,科研是數據驅動的科研,“數字化的數據本身成為科研的基礎設施”,世界各國科研教育機構和圖書館都已將數字資源作為文獻情報采集、存儲、服務的主流形式。在這種背景下,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和長期有效利用,日益成為國際上關注的戰略問題,但我國科學界對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

    院士會診我國科研界“外刊依賴癥”:SCI崇拜是誤區

    “楊院士,您的稿子投到我們《中國科學》上吧!” “我的報告是幾篇不同文章,那些文章已經要投稿到Physical Review Letters(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了。” “您不給我們投一些?” “將來要是有別的再給你們投稿。” 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專題

    SCI刷屏背后的隱憂:打不破的影響因子“神話”

      6月26日,2018年SCI影響因子公布。《臨床醫師癌癥雜志》以244.585的高分位列榜首,比著名的CNS三大期刊總分還要高。榜單前十名雜志均為生物、醫學類期刊。被科技界熟知的三大頂尖期刊《自然》《科學》及《細胞》影響因子分別為41.577、41.058及31.398,位列11、13及25位。

    孟津:文章發表和刊物被SCI的速度

      在飛機上收到的電郵中,有一個是邀請我審稿。邀請我審稿的刊物叫做“The Science of Nature”,一眼看上去,這個刊物名字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我們曾經討論過一個刊物名字:Natural Science Review,自然和科學都統在一起。但最后這個刊物使用了National

    科研特區何去何從——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破除“唯論文”后 “不認識”學界大牛的年輕學者會更難么?

      中國大學喊了許多年的破除“唯論文”,這次似乎是動了真格。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高校良好創新環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月23日,科技部又

    后疫情時代我國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摘要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教育與疾控人才隊伍的建設存在很多問題和短板。本文圍繞著我國公共衛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公共衛生教育體系、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公共衛生師資,以及公共衛生人才待遇和政策導向等方面,思考面臨的困境和存在的

    胡升華劉曉:打造高水平期刊 把握科技創新話語權

      今年是“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紀念文章中說:“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樣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既有當時的歷

    訪談:打造高水平期刊 把握科技創新話語權

      今年是“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紀念文章中說:“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樣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既有當時的歷

    胡升華劉曉:打造高水平期刊 把握科技創新話語權

      今年是“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紀念文章中說:“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樣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既有當時的歷

    杰青基金20周年:培育青年才俊 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200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自友教授的研究成果“基于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布規律與數值計算”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7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教授(左3)團隊慶賀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200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潘建偉教授在

    中國論文遭撤稿背后:一篇SCI論文校方獎1萬

    震驚科學界的論文造假事件背后——“一場與SCI有關的丑聞”     論文造假事件震驚學界   2009年12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E分卷官方網站發表文章,公布了以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鐘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發表在該刊物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并作出一次性撤銷

    中科院物理所:創新“沃土”是怎樣造就的

      為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千方百計推進改革,優化資源組合,為科研服務。他們多管齊下,營造出寬容失敗、摒棄浮躁、潛心鉆研的科研環境,讓科研人員有更多精力按興趣探索未知。   北京,北四環保福寺橋南,中關村南三街8號,匆匆路過的行人很多都不知道,在這個不起眼的院落里,聚集著中國

    中國人才環境面臨的“新常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充分利用國內期刊獲取“首發權”

    一、做研究要發論文嗎?五百年前,哥白尼發現太陽中心說后,沒發論文(當時也沒有學術期刊可以發論文),卻把他的發現寫成一本書,在臨終前正式出版。[Copernicus 1543]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米林·昂內斯(Heike Kammerlingh Onnes)首次發現了超導之后,實驗結果發表于萊

    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十年磨礪 用“芯”創造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優化評價勢在必行: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自強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專家、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升華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瘧研究首篇論文就發表在中國本土科技刊物《科學通報》上           40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