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代謝工程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微生物菌種改造,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代謝工程技術在提高微生物在工業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和脅迫抗性方面的作用還很有限。新型大宗生物產品——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學品和生物材料的特點是量大、價廉。為了利用微生物高效、經濟地生產這些產品,急需發展新的菌株改造技術。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李寅研究員和張延平博士在《生物技術趨勢》(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文章,系統闡述了微生物生理功能工程的新觀點,并建議大力發展微生物生理功能工程技術,從而適應新型生物產業發展對微生物菌種改造的要求。文章已于9月29日在線發表(doi:10.1016/j.tibtech.2009.08.006)。 近年來,李寅小組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下,以梭菌、克萊伯氏菌和乳酸菌為模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如何提高這些菌株的生理性能。基于微生物生理狀態與目標功能的關......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組(1808組)是在許國旺研究員領導下的、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最具綜合實力的課題組之一,其前身是國家色譜研究分析中心氣相色譜組,2001年更名為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組。課題組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色譜理論及應用基礎研究,優勢研究領域為應用色譜及相關技術進行石油、化工、食品、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 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說,希望在人類代謝性疾病并發癥和中草藥調控腸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1月24日-26日,2018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廣州東方賓館盛大召開。本次大會包括一個報告主論壇,21個主題分論壇,共300余場演講報告。在“生命科學與醫學”分論壇上,數十位業內專家學者帶來精彩的演講報告,吸引參會人員駐足聆聽。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本次活動的合作媒體,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人類認識的微生物還不足1%,微生物群體及其功能的形成過程和機制,以及驅動微生物群演化的動力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黑箱”。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10月18日上海訊 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化學息息相關,我們生活在化學的世界里。化學和化學品給我們的生活錦上添花,卻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如何通過化學創新,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科學家們致力研究的方向。17日下午在上海開幕的第六屆國際化學生物學會年會,就有包括諾貝爾化學獎獲得
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上,存在無數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但我們對微生物了解很少,甚至不知道在我們周圍有什么樣的微生物。世界上所有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幾乎已經全部被認知,而我們認知的微生物還不到1%。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大量微生物,一個100斤重的人,體內大約有1.5斤的微生物,它們在我們體內發揮著什么作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如果說基因是生命的起點,那么糖蛋白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生命功能的終點。人類蛋白中有50%以上都發生了糖基化的修飾,在病理和生理過程中糖蛋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制藥中最亮眼的單抗藥100%都是糖蛋白藥物。對糖蛋白和糖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是貫穿生物制藥、疾病與臨床研究生生不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4月18日,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開元名都酒店舉行了新一代質譜6546 Q-TOF及配套的代謝組學/脂質組學解決方案發布會。該方案包括了新一代超高分辨率,寬動態范圍的6546 Q-TOF,專為組學大樣本研究打造的最新代謝組學自動化樣品前處理平臺,以及助力脂質組學研究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后其實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吃下去的每日三餐,不僅提供了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
序號 申報號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首席科學家 1 A000090930 生物固氮作用的分子機理研究 北京大學 王憶平 2 A000880903 分子靶標導向的綠色化學農藥創新研究 華東理工大學 錢旭紅 3 A00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將機體的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聯系了起來,當然我們很多人并不清楚免疫系統到底和機體腸道菌群有著怎樣的關聯?免疫系統能夠被腸道菌群調節,抑或者其能夠主動調節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從而來影響健康? 本文中就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進行了整理,如下:
中美英科學家攜手多糖研究“2010年中-美-英糖生物學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核酸、蛋白、糖是生物體內的“三駕馬車”。繼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之后,糖生物組學又成為國際生物學領域激發新一輪“生命革命”的熱點,吸引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目光。然而,無論是快速有效地進行糖的分離純化和結構確定還是糖
核酸、蛋白、糖是生物體內的“三駕馬車”。繼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之后,糖生物組學又成為國際生物學領域激發新一輪“生命革命”的熱點,吸引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目光。然而,無論是快速有效地進行糖的分離純化和結構確定還是糖鏈的合成依然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世界級”難題。10月14日,中美英多糖研究領
生命是“能夠自我營養并獨立生長和衰敗的力量”,這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通過動物、植物的研究對生命的哲學概括。動物也成為古代先哲們探索生命奧秘的主要對象之一,蓋倫(Galen,公元130—200)開創了動物解剖學和實驗生理學,他將來源于動物的知識推廣到對人體的認識
2008年11月30日下午,質譜沙龍第十四期活動在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會議室舉行。來自發酵研究院、清華大學、二炮總醫院、朝陽醫院、北大醫學院、北醫三院、安貞醫院、空軍總醫院、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過程工程所、AB公司的各位專家、老師、學生20余人。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里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表觀
微生物廣泛存在于我們自身以及賴以生存的環境中,無論種類還是數量,它們都遠超我們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它們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但是,微生物如何影響宿主健康?如何感知外界環境?這是科學家們一直“癡情”于這些微小生命體的原因。 4月24日,《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一篇題
這個春節,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對于鼠年的憧憬,不斷滾動的疫情播報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這場戰“疫”中,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參與醫務工作,還不斷通過互聯網做科普。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這些天面對的線上咨詢
近年來,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日漸突出,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以可再生生物資源替代不可再生化石資源。 中國科學院系統微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依托于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以來瞄準微生物生物技術中的應用基礎研究。日前,實驗室主任張學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
近年來,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日漸突出,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以可再生生物資源替代不可再生化石資源。 中國科學院系統微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依托于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以來瞄準微生物生物技術中的應用基礎研究。日前,實驗室主任張學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
對于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長、環境微生物學專家劉雙江來說,12月1日有些特別。由他作為申請人之一發起的香山科學會議第582次學術討論會當天在京開幕,會議旨在重塑我國相關領域下一步的研究格局。 此次會議規模不大,但40多位參會者卻代表了國內外20余家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相關團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是時候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1】腸道菌群或與高血壓和抑郁癥發生直接相關 近日,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高血壓科學會
一、前沿生物技術主題 1.蛋白質測序新技術新裝備及配套試劑國產化 (1)陣列毛細管柱蛋白質分離-陣列點樣裝置 研制二維陣列毛細管分離新裝置,第一維分離柱可分離48個餾分,第二維維陣列毛細管分離柱可同時分離48個流份;開發陣列紫外檢測器; 研制多柱點樣頭并行點樣器和流份收集器;開發
5月29日是即將到來的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健康對于我們的幸福生活非常重要,近年來,科學家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對機體腸道進行研究,那么目前在腸道健康方面的研究進展如何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研究,分享給各位! 【1】Cell:腸道細菌或可影響結腸癌治療效果 doi:10.1016/j.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