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當當網和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了一場名為“放寬視野,親近科學——‘大視野科普館’名家面對面”的活動。活動嘉賓有三位科普大咖。一位是《大科學家講科學:畫中漫游微積分》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林群,一位是《大科學家講科學:天氣的脾氣》作者、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中國有突出貢獻的科普作家”的氣象專家林之光,另一位則是《貪玩的人類:寫給孩子的科學史》作者、曾任中國科學院高級工程師的科普作家老多。 三位嘉賓分享了自己與科學結緣的故事,也講述了自己從事科普創作的初衷。老多感嘆說:“科學是最好玩的事情!”同時,他也提到:“我們現在把科學家都高大上化了,其實科學家就是普通人。對于孩子來說,科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就在我們身邊,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在談到“當下孩子們需要什么樣的科普讀物”時,林之光直言:“不是孩子不愛讀書,而是我們出版的很多書孩子不愛讀。”老多建議大家一定要讀真正的經典書。林群則表示......閱讀全文
通過聯合中科院等中央在京單位開展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北京市撬動了數十億元科技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北京市科普志愿者為小朋友們現場進行科普展示 科普志愿者隊伍是科普工作的有力支撐。我們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部門,建立“百支”科普志愿者小分隊,重點發展安全健康、節能環保、應急避
在2016年“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次講話也被看作是又一個科普創作春天的到來。 ■本報記者 胡珉琦 《我們愛科學》《科學天地》《科學與文化》《知識就是力量》……還有多少人記得,在40年前那個知識
第七篇 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的傳播塑造,使公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和參與科技創新,進一步夯實創新發展的群眾和社會基礎。第二十二章 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
科學究竟有多遠日前,北京中國科技館內,幾名小朋友正饒有興致地操作靜電滾球裝置。 科技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87.12億元,人均科普專項經費2.10元,比2008年的1.84元增加0.26元。在政府撥款的科普經費中,科普專項經費28.07億元。而在200
當互聯網遇上科普,恰似氧化鈣碰到了水,化學反應非常激烈。科學熱點、健康知識、辟謠文章……一時間,你想知道的科普內容在這里應有盡有。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傳播渠道廣,這些互聯網與生俱來的傳播優勢給科普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 為了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這一數字雖然較5年前有較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提升科學素養水平,少不了優秀的科普作品。近日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有4項授予科普項目,創下了近5年來新高。雖然獲獎項目增多,但科普專家表示,
科學工作必須是嚴肅的,但科學普及的傳播形式卻隨著傳播媒介的進步不斷進化著。漫畫、動畫、直播等創作形式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頭,這些新鮮的科普模式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譬如,微信公眾號“混子曰”就在談笑間讓你迅速get到“高大上”、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 去年年初,“混子曰”的主筆——“二混子”陳磊就
“10年,382輛,4個車型,行程1200萬公里,惠民7800萬人次”,被譽為“流動科技館”的科普大篷車不止是這幾個簡單的數字,其足跡已經遍布了我國的大江南北,贏得了基層群眾的交口稱贊。讓科普走進千家萬戶 時間回到2001年1月8日,阿詩瑪的故鄉——云南石林彝族自治縣上蒲草村的農民方
各位委員: 現在,我受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托,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2017年工作情況 2017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戰略指引下,我國科技戰線砥礪前行、勇攀高峰,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研發經費投入世界第二,全時研發人員數量世
嘉賓: 劉志全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 單艷紅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研究員 卜元卿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研究員 文字實錄: 主持人:你好,這里是人民網視頻訪談,我是許博。今天走進我們訪談直播間的是環境保護部科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先生,歡迎您劉司長。 劉志全:各位網友,
記者從北京市科普聯席會議辦公室獲悉,2015年,北京將深化科普資源的建設和開放利用,擬通過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和拓展科普基礎設施,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科普,深化實施科普精品工程等舉措,促進科普資源利用。 據介紹,北京將建立健全動員鼓勵社會各界參加科普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快科普專兼職人才建
近日,北京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北京市科委)發布《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和任務分工。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積極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綱要》和《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
福建省科協建立科協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制度以來,以發揮科技工作者作用為根本,注重激發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搭平臺、建隊伍、建網絡、抓培訓、聚焦點、重聯合,聯系服務工作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 搭平臺,建隊伍,科技專家踴躍參與 一是建立百名閩江科學傳播學者隊伍。在直接聯系科技工
科學普及工作中常常強調以“需求導向”為原則來策劃和組織活動。首先是公眾的科普需求。公眾從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實際出發,立足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和具備參與社會事務的基本能力而對科學知識產生了需求。其次是社會的科普需求,致力于維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14年12月出臺的《中國科協關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刷新越來越快。在這樣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文字、展板、場館等形式的科普工作已漸漸難以滿足公眾需求,科協等機構開始嘗試更多元、新潮的傳播方式;與此同時,科普產業化步伐依然緩慢,科普也需要社會和市場力量的參與,以構建起更加立體、全面的科普體系。 9月17日,主題為“創新放飛夢想
研究生做科普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環節中時需要廣泛征求相關領域機構、專家和工作人員的意見,以求效果最優化。 為貫徹十九大精神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中國科學院印發了《關于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實施科普活動學分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
5月21日,2017年北京科普基地命名活動在民族文化宮開展,活動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中心和北京市科普基地聯盟承辦。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北京市科委委員楊仁全,北京市科協副巡視員、科普部部長陳維成,北京市科普基地聯盟理事長、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北京市科委科
一些科學家覺得很難從科普工作中看到直接成效,也未見與自己的付出成正比的影響力,便認為不如把精力和時間繼續花在科研上。其實,科普是科學家的天然使命,科學家有義務向公眾說明這些經費投入之后產生了什么樣的成果。 6月27日,來自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物理所、國家天文臺、中國環境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和科技部近日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國科學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中科院和科技部將實施“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促進中科院豐富的科研資源轉化為科普設施、科普產品、科普人才;推進“‘科學與中國’科學教育”計劃,使中科
當中國科技正經歷從“跟蹤模仿”到“原始創新”的嬗變之時,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是體制機制改革,更是科學精神與文化的塑造。 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也意味著要以全球視野、新時代的特征,對科學精神與方法進行準確理解與重新詮釋。 唯有一流的科普工作,才會形成一流的科技軟實
12月7日上午,科技部發布2015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統計數據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國家科學技術普及“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實施效果良好,2015年全國科普事業保持平穩發展,科普人員數量持續增加,但經費投入略有下降。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人才與科普處調研員邱成利表示,在科普人
全國科普日活動正在各地舉行,科普也成了這幾天的熱門話題。盡管進步顯著,但我國科普事業仍有不少難題待解。具體到科普作品的創作、傳播層面,則常被詬病質量不高、訛誤頻出等問題。好科普的標準是什么,如何暢通公眾、媒介、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如何掌控好科普作品準確與通俗之間的平衡? 讀者看不懂、學者認為不
在實踐和研究過程中,科普、科學傳播等術語經常被不同的研究者交替使用,同時本世紀初也發生過科學傳播是否應該取代科普的爭論,爭論的雙方各執一詞,最終科普和科學傳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被對方所取代,而目前的情況也基本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因為“區別并非是歷史的或是層次的,而只是側重不同……其本質都是科
據科技部網站消息,科技部發布2013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有科普人員197.82萬人,比2012年增加1.04%,其中女性科普人員74.41萬名,占37.62%。 據介紹,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由科技部組織,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具體承擔。統計共回收有效調查表56399份。
日前,科技部發布2015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統計數據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國家科學技術普及“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實施效果良好,2015年全國科普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 科普人員數量明顯增長。2015年全國共有科普人員205.38萬人,比2014年增加
由于在科普和科學傳播方面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博士前段時間獲得了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頒發的卡爾·薩根獎(Carl Saga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Planetary Science
8月13日下午,已經舉辦了31期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第一次走出了北京,來到上海,在錦江小禮堂舉行了第32期活動,主題是“科學家與科普創作”。 與以往的活動只邀請兩三位科學家談一個專題不同的是,這次活動一下子邀請了10位院士,而他們也大多是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各分冊的主編,“這么多
我國首部科普藍皮書《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06~2016)》6月15日在京發布。該書對國家科普能力的組成要素或子系統進行了分解研究,從科普基礎設施、科普人才、科普經費投入、科學教育環境、科普作品傳播、科普活動等不同維度,探索性地構建了國家科普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并開展相關研究。 藍皮書分析指出
2017年1月11日,2016年的河南省科普成果獎評審結果公示塵埃落定,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腎臟病科普叢書”獲得2016年度河南科普成果獎一等獎。看到這個結果,河南省科協普及部部長郝立新說:“這套叢書獲得一等獎真是眾望所歸!” 據悉,這套腎臟病科普叢書的主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腎臟病
1月18日,國內首家“以兒童為主角、以玻璃為主題”的全新互動式兒童玻璃博物館在滬正式開館迎客。該館將創意、科技、設計,寓教于樂地結合在一起,旨在打造一座科普趣味樂園。CFP供圖(資料圖片) 文字展板、成果展示堆砌而成的偽科普展,剝下科普外衣,其實是應付視察參觀的成果展 很多五六歲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