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絲汀?克雷恩霍費爾(Kristin Kleinhofer)的抗癌故事始于七年前。最初,她的頭頂上悄悄長出一個針尖樣小凸點,她以為那是一個囊腫,沒有在意。但它不是。后來,克莉絲汀被確診為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 走運的是,她在2014年11月參加了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開展的一項稱作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研究人員運用轉基因技術改造她的免疫細胞,然后回輸到她體內,殺死癌細胞。 2016年2月,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參與這項臨床試驗的免疫專家斯坦利?里德爾(Stanley Riddell)博士體驗了一回當“學術明星”的感覺,他公布的初步臨床試驗結果引起轟動:在29位接受治療的晚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當中,有27位患者病情有某種程度的緩解,有效率高達93%,其中超過一半的患者甚至完全緩解。 要知道,參與這項臨床試驗......閱讀全文
最近,國外網站總結了西方社會中流行的十個關于癌癥的謠言,其中很多謠言在我們周圍也有廣泛的傳播,其中包括癌癥是人為導致的現代疾病、“超級食物”可防癌、有治愈癌癥的靈丹妙藥、癌細胞愛甜食等。 最近,國外網站總結了西方社會中流行的十個關于癌癥的謠言,其中很多謠言在我們周圍也有廣泛的傳播。 謠言1:癌癥
人乳頭瘤病毒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的形態 對HPV的新認識能夠幫助醫生治療癌癥,并最終依靠疫苗有效防治癌癥。 Maura Gillison漫步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校園里,思考著她關于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最新發現。這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病原體,幾乎所有人都會被其感染,而她發現
一項新研究發現了14個基因可以預測患者對腫瘤治療的反應,尤其是對化療和放射治療的反應,相關研究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這些生物標志物的發現有助于臨床醫生為患者量身定制治療方案,還能幫助患者避免接受可能導致不良影響的治療方法。 染色體不穩定性,給科學家帶來
自從2013年年初的反彈夭折之后,大部分投資者都對從6124點跌落至1849點的中國股市喪失了信心。在一片“跌跌”不休的凄風苦雨之中,只有兩個行業板塊仍然被基金和機構投資者普遍看多:醫藥生物和傳媒娛樂。對此一位投資人在私下聚會中開玩笑道,“茍延殘喘”與“醉生夢死”將是今后投資的兩大主題
近年來,免疫療法已經成為癌癥治療的“實力干將”,是抗癌史上繼手術、放化療之后的又一變革。其中,除了細胞治療(CAR-T等)、免疫檢查點抑制(Anti-CTLA-4、Anti-PD-1/PD-L1等),癌癥疫苗是當下免疫治療的一個熱門方向。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利用疫苗引發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實現治療
2016年4月12日,魏則西在家中去世。由于他生前采用了某種癌癥免疫療法,使得免疫治療在中國的亂象被置于輿論的聚光燈下:未經批準、夸大療效、費用高昂……2016年5月初,國家衛計委重申,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仍屬于臨床研究,不能進入醫療臨床應用。此后,商業性應用并收費的免疫療法在全國叫停。 然而
3月10日,美國圣地亞哥的癌癥治療公司Aspyrian Therapeutics獲得4000萬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日本互聯網巨頭、樂天株式會社CEO三木谷浩史(Hiroshi Mikitani)領投。湊巧的是Aspyrian核心技術的發明人也是個日本人,他就是現就職于NCI的科學家久隆小林(
學者、臨床醫生、政府代表、以及癌癥社區的其他成員齊聚ACCR2018,分享靈感,溝通交流,學習討論有關癌癥治療的前沿科技、突破成果以及現存的挑戰。年會的目的在于真正促進癌癥治療的進步。 合作的力量 為了確立以“合作”這一會議主旨,年會以新聞發布會開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和英國癌癥研究中
精準醫療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結合基因組測序技術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早在2011年,美國醫學界首次提出了“精準醫學”的概念,2015年年初,奧巴馬在美國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希望精準醫學可以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 自此開始,精準醫療異軍
他,用堅實的肩膀支撐,讓你感覺溫暖、安心;他,用默默的承受堅守,讓你知道他是家的脊梁;他,用滿臉皺紋承載時光的滄桑,讓你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他,就是父親……可能因為六月的陽光猶如父愛,無聲卻熾熱,所以每年六月的第三個周日被定為父親節。在我們眼中,父親是堅強的代名詞,可是正堅強,他對小傷小痛很少
近日,英格蘭醫學雜志正式發表了PROFILE1014試驗的研究結果。PROFILE1014試驗是一次3期研究,采用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劑賽可瑞?(克唑替尼)治療無既往治療史的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這些研究結果證實:與標準含鉑類化療藥物相比,每天兩次250毫克賽可
癌癥患者在首次獲得癌癥診斷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前期醫院治療史。一種癌癥的產生過程雖然不同,但都可以反映在與該癌癥發展相關的不同病史和多種病癥中。即使是被診斷相同癌癥類型的患者,其癌前疾病也存在顯著變化。 舉個例子,患者確診是頭頸部癌癥,但是頭頸部癌癥可能來自兩種不同的病因:一種是來自HPV感染,另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5年12月1日,第二屆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峰會(Biolink)在北京舉行,會議討論了生物醫藥的政策土壤、歐美等國生物醫藥的發展狀況、精準醫學、生物醫藥最新研發與生產工藝、資本助力生物醫藥騰飛以及最后的招商項目路演。 兩天的會議,盡管
據路透社報道,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日前宣布,韓國全南大學細菌機器人研究所已研發出世界上首個可治療癌癥的“體內醫生”——納米機器人(nanorobot),可對大腸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高發性癌癥進行診斷和治療。 據悉,該機器人由生物體細菌和藥物的微型結構兩部分構成,目前已經在動物身上取得成功
最新一期的美國《福布斯》于2010年12月底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基因測序科技突飛猛進”。文章對基因創業企業家Jonathan Rothberg和他發明的功能強大的基因測序儀器做了介紹。文章認為,這項發明可能會在醫藥、食品、能源,甚至消費產品上的一場革命,由此形成規模可達100
很少有人知道李敏求醫生的名字。但知道他的人,都會為他做出的成就感到贊嘆不已:李敏求醫生是歷史上首位用化療治愈惡性實體腫瘤的科學家,也是首名榮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的華人。他的故事,在人類抗擊癌癥的歷史上留下了傳奇一筆。 “局外人中的局外人” 李敏求醫生在1919年出生于沈陽。1947年,他前往加
在過去的一年,針對超過16種腫瘤的31種新的治療方法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批準上市。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1月30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公布去年腫瘤治療領域進展。 CAR-T技術被提名為年度最重要的進展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專家提名2018年度最重要的進展為腫瘤免疫治療——C
科學家發現卵巢癌特異性mRNA亞基,使早期診斷成為可能 卵巢癌是一種致命的疾病,是出了名的難診斷治療的癌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以及Moores癌癥中心科學家鑒定出了卵巢癌細胞的6個mRNA亞基(信使RNA),使早期卵巢癌的診斷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在這些mRNA亞基中,有些能編碼針對新療法
白血病作為人類癌癥史上最棘手的病癥之一,在過去40年里盡管與其他癌癥一樣受益于新的療法,但是對大多患者來說,結果似乎微乎其微,并無什么鼓舞人心的消息。 直至最近,科學家終于迎來新突破: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藥,并成功治愈了50%患有急性白血病的實驗小鼠。 8月23日,發表在《Cell》雜志題為
白血病作為人類癌癥史上最棘手的病癥之一,在過去40年里盡管與其他癌癥一樣受益于新的療法,但是對大多患者來說,結果似乎微乎其微,并無什么鼓舞人心的消息。 直至最近,科學家終于迎來新突破: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藥,并成功治愈了50%患有急性白血病的實驗小鼠。 image.png 8月23日,
年尾將至,各大網站開啟了年終盤點的工作。近日,Cell期刊推出“年度最佳文章”合集。今年的“Best of Cell 2016”共列出10篇最佳文章以及4篇綜述,圍繞CRISPR、免疫療法、類器官、阿爾茲海默癥、Zika病毒等研究熱點進行了回顧。 1 年度最佳文章TOP10 1、線粒體“協
旨在繪制出1萬個腫瘤基因組景觀圖譜的美國重大科研項目——“癌癥基因組圖集”(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計劃已正式宣告結束。這一于2006年啟動,耗資1億美元的研究項目現在是國際腫瘤基因組協作組(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
2017年5月5日,英國皇家化學會旗下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官方公布一則好消息:蘇州大學劉莊教授榮獲2017年度“Biomaterials Science Lectureship”獎項,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 這一獎項創立于2014年,每年由 Biomateri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2019年的春節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因為在大家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時候,中國科學家陳小平用瘧原蟲感染治愈晚期癌癥的偉大發現震驚了全世界,讓這個春節更加熱鬧非凡。 就在今天,2019年2月9日CCTV1《新聞30分》節目向全球宣布了陳小平科學研究團隊的重大發明《瘧原蟲感染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癥》,
代謝改變是癌癥細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與癌癥的發生發展互為因果關系。目前關于癌癥細胞能量代謝的研究十分火熱,科學家們希望能利用其代謝特點順利阻斷癌癥能量代謝通路,達到控制癌癥的目的。要想確定有效的藥物靶點,理清癌癥選擇不同能量代謝通路的規律至關重要。近日,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不同來源的癌癥存在
癌癥的免疫治療研究始于1980年代,到1990年代,James Allison發現了免疫系統的自然抑制機制,他的發現為后面百時美施貴寶的Yervoy(ipilimumab)成功開發并上市鋪平了道路。2011年,Yervoy獲得FDA批準用于黑色素瘤,隨后該巨頭的有一個免疫治療藥物Opdivo(n
為推動中國醫學工程與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行業協同和國際技術交流,助力生物醫藥成果轉化更高質量發展,由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和中關村醫學工程轉化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北京醫學工程大會”于11月4日在北京拉開帷幕。 作為中國醫學工程轉化領域的重要國際會議,本屆大會以“國際醫學工程發展
為推動中國醫學工程與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行業協同和國際技術交流,助力生物醫藥成果轉化更高質量發展,由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和中關村醫學工程轉化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北京醫學工程大會”于11月4日在北京拉開帷幕。 作為中國醫學工程轉化領域的重要國際會議,本屆大會以“國際醫學工程發
2018年11月26日,賀建奎團隊對外宣布,一對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嬰兒雙胞胎誕生。隨即引發輿論風暴,被各界輿論一致譴責,賀建奎本人也因此被調查。 今天,剛好是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一周年,筆者查閱文獻時,無意間看到一篇2018年6月份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 Journal of C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