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創業講壇第4期上,北極光創投董事鄧峰在演講。 最近在美國硅谷的一次宣講會,被中關村管委會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主任顏梅津津樂道。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云帆率隊遠赴東京、多倫多等多地進行政策宣講,對接海歸。在美國硅谷的宣講會,一下子來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出國人員都已經多次回國考察了,對中關村都相當了解,對創新項目、開辦公司的過程考慮得已經非常成熟。 新一輪海歸熱潮正在涌動,而“回歸本土,中國機會”,已成為這一輪歸國潮中的兩個關鍵詞。 教育部一組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全年留學回國人數10.8萬人,同比增長56.2%,“近幾年,我國留學歸國人數幾乎每三年翻一番”。 新一輪海歸潮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海歸們需要什么樣的機制、怎樣的環境能讓他們安心在中國發展?“課題經費管理防賊甚于選優”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博士一直在“販賣”一個觀點——吸引海歸的關鍵是如何區分篩選真正需要的人才,付......閱讀全文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華人終身教授李東最近一直在關注剛剛離職的大學教授管敏鑫。 這不僅因為管敏鑫是他的朋友,更因為管敏鑫曾和他一樣,是一個觀望中國海歸環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 如今,管敏鑫提前一步全職回國,卻在今年11月被其雇主浙江大學“解聘”尚有一年多才到期的職務。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也讓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①夢之墨液態金屬打印機和它打印出來的電路。②商湯科技人臉識別技術。③有著“新材料之王”稱譽的石墨烯。 北京,五四大街29號,在一片繁華鬧市之中,曾為北京大學舊址的紅樓傲然屹立。 90多年前,在國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時刻,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先驅們集聚在這里,高喊“德先生”與“賽先生”(民主與科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今年的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此精煉地概括了人才與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也凸顯出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重要戰略價值。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印證了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人才政策的正確性。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
“這里沒有所謂的行政級別和編制,我們致力于為創新人才提供自由生長的土壤。”5月27日,在位于北京東北郊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千人計劃”專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對記者如是說。 2005年成立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以研究細胞凋亡著名的中國、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王曉東,似乎一直習慣將自己隱在媒體聚光燈之外。回國十三年來,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的他,讓公眾最為“熟知”的形象應該是有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之稱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下稱“北生所”)創始人兼所長。 這家后來被譽為中國最高效研究所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201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科協黨組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落實中央書記處關于科協工作的重要指示,著力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
○神九飛天,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圓滿成功,展示“中國精度” ○蛟龍入海,載人下潛成功突破7000米,刷新“中國深度” ○大橋飛架,穿山越海,不斷書寫世界紀錄,彰顯“中國跨度” 一系列令國人自豪、讓世界矚目的自主創新成就,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的標志性成果。 2006年1月9
在深圳圈內被稱作“汪老邪”的汪建,最近收到了比爾·蓋茨從美國寄來的一封信。 “我非常高興,能在西雅圖見到您的團隊。我很欣慰,華大基因從科研學生工中培養了很多頂尖人才。”信紙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搖晃著,“這個年代還有多少人用紙寫信?更別說是比爾·蓋茨了。可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他回想起兩
越來越多的海歸,出現在高校教學科研戰線和領導層中,在引領高校現代化、國際化,促進高校自主創新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高校發展的領頭人,高校領導是怎樣看待海歸發揮的作用?高校招聘海歸的出發點是怎樣的?在高校領導眼里,海歸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他們有哪些魅力? 日前,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寧濱、
2018年4月17日,“業達杯”2018(第四屆)中國海歸創業大賽宣布啟動。本屆海歸創業大賽的新亮點是參與更廣泛、獎勵更豐富、服務更深入。 海歸通過大賽 展示實力發現不足 一份海外高校的學位證書代表海歸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海歸在國外所獲得的眾多榮譽,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海歸的優秀程
雄安新區越來越成為海歸關注的熱土,在7月1日舉辦的“國學雙語成果轉化及產業合作研討會”上,舉辦“中外青年中西文明雄安論壇”成為本年度中國先秦史學會國學雙語研究會的重點任務,眾多海歸參與其中。鄧嘯林 攝 這是2018年6月1
作為未來宜居宜業城市發展樣板和疏解非首都職能、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承載地,成立一年多的雄安新區,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越來越多的海歸也選擇雄安新區作為創業之地。 雄安新區成立一周年 變化悄然發生 在全面投入使用的“雄安基建第一標”——市民服務中心內人流如織,京東無人超市里人頭攢動
“不管是打國際牌的人才交流大會,還是地方舉辦的留學生交流會、‘海歸’創業周,都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即‘海歸’項目對接率不高。”日前,中部某省海外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在北京參加一個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新聞發布會時,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各省市組團隊伍浩浩蕩蕩,活動耗資甚多,但‘海歸’與企業溝
什么是“千人計劃”?什么樣的海歸才算“人才”?人才回國圖什么?海歸人才能改變中國嗎? 掌管中國高級官員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很少如此高調:向海外敲鑼打鼓,呼喚高層次人才回國效力。頗像一次大規模的政治動員。 2008年年底的中國,由向來僅負責任命高級官員的中組部牽頭,啟
從“智力流失”到“智力回流” “在日本留學時,確實感覺到,身邊的留學生選擇回國的越來越多了。”初秋的一天,北京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白雙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告訴記者。他博士畢業于日本名古屋大學,今年4月回國,順利聘得大學教師一職。 白雙的感覺很準。就在他回國的前一年,有27.29萬中國留學
北京市民在中國國際教育展上咨詢出國留學事宜。未來5年內,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比出國人數多的歷史拐點。 對于新一波海歸而言,剛剛過去的2013年并不輕松。當“史上最大回國潮”遭遇“史上最難就業年”,他們要做得不僅僅是在與本土畢業生的競爭中“殺出重圍”,也得想明白花費不菲的留學生涯給自己帶來的競
一方面,中國正迎來最大規模的“海歸潮”;另一方面,也正經歷著部分海歸人才“歸去來兮”的情況。 有這樣兩組數據引人深思: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曉初介紹,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已達109萬人,僅去年一年有27.29萬人回國,同比增長46.57%。中國正迎來最大規模
“既然我們無法扳回敗局,那就讓中國去飛吧!”日前,美國《時代》周刊針對中美人才爭奪戰中美國落敗的現狀,無奈地認輸道。 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力爭吸引海外華裔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回國創業,尤其是身在美國的人才。事實證明,中國在這場不見硝煙,卻愈演愈烈的人才爭奪戰中打了漂亮的一仗:一份
近幾年,留學回國人數呈逐年增加趨勢。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透露,留學回國人員每3年增長1倍多。也正是在這幾年,“海帶”、“海草”等詞語在社會輿論中被頻繁援引,海歸回國后的境遇受到了空前關注。海歸本應成為國家建設人才庫中的“香餑餑”,為何身價大跌?另一方面,與海歸就業難相對比的是國內出國留學的熱潮依
“我們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而不是老跟在別人后面。”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首席科學家黎志康博士回國后的感言。 2003年,作為中國農科院的引進人才,黎志康及4位同事從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回國。他們給自己定的
《中國07海歸人才現狀調研報告》發布 八成海歸就業首選北京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中國2007海歸人才現狀調研報告》6月23日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海歸人員將北京定為首選工作城市。 東方慧博人力資源公司、慧博研究院采集了有效企業樣本452個,有效海歸人才樣本1216個,針對海外
申請基金失敗,與重大項目無緣,評人才“帽子”落空……不少人將自己在學術圈里接連遭遇的挫折歸結為人脈不足。 學問做得再好沒有人脈也寸步難行?“混”學術圈憑的不僅是學術能力,更是交際能力?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給很多青年學者帶來了困擾。 對于人脈不足的“科研孤兒”而言,怎樣才能主動突破困境,而不是
東部某“雙一流”高校特殊引進人才王陽曾在一年內經歷無緣科技部重大項目、基金委“優青”落空、國家科技獎止步六進三的三重打擊。郁郁之余,他得到項目評委中一位專家的善意的提醒:“學術是很好,可惜人際交往弱了些。” 一句話令王陽醍醐灌頂,回想與他同期畢業的同學相比,他感覺自己明顯落后了,不僅科研朋友圈
【“歸國潮”透視】 經過一番猶豫和比較,王立銘離開工作生活了8年的美國,回到國內,選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實現了他“回來做教授、開自己的實驗室、做自己的研究”的夢想。 近年來,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越來越多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我國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截至2016年
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這是一個創新型國家的標志。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王林旭所指出的,“在全球化的形勢下,國際間對能源、市場和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其中對人才的爭奪更是不見硝煙”。的確,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占據明顯的競爭優勢。中國雖然擁有世界最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