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和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聯合發布的《2018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75.4GW,年增長率3.9%。我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28.9吉瓦,同比增長19%,增速是全球的5倍左右,其中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為389.8MW,同比增長45%,而氫儲能的發展具有潛在的后發優勢,氫燃料電池技術被認為是利用氫能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圖片來源于網絡 氫能是21世紀“終極能源” 氫(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氫能是指氫和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的化學能,是一種清潔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燒熱值高、來源廣、可儲存、可再生、可電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優點,有助于解決能源危機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 據世界氫能協會預計,到2050年全球環境20%的二氧化碳的減排要靠氫氣來完成;氫能將創造3000萬就業......閱讀全文
近日,主題為“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的西苑沙龍會議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對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現狀、應用前景、技術瓶頸以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討,對我國氫能燃料電池技術在關鍵技術、示范和產業化應用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間存在的差距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未來發展目標和技術路線,同時,針對我國燃料電池技術
“氫能是多能源傳輸和融合交互的紐帶,是未來清潔低碳能源系統的核心之一。氫能燃料電池技術正成為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和各國未來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燃料電池分論壇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如是說。圖片來源于網絡 《 “十三五”國家新興戰略產業發展規劃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能源安全和碳排放兩大挑戰,必須調整當前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能源結構,向著低碳、清潔、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將氫能納入到我國整個能源體系中,有助于改善我國的高碳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其應用不僅是備受關注的燃料電池汽車,還應包括氫能發電、工業應用及其建筑應用等。 國家有色金屬新能源
我國的純電動車在世界范圍內,不論是市場還是技術都處于位置,且從能源戰略轉型和交通合理性等方面來看,堅持以純電動為發展重點是符合國情的正確選擇——純電動車與燃料電池車的關系,有可能的是兩者共存。近,據新華社消息,總理在訪日期間前往北海道,參觀了豐田的氫燃料電池車“Mirai”。總理詢問了Mirai的續
科技部部長萬鋼近日有關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講話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他在題為“未來出行——氫燃料電池及智能車輛技術”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氫能燃料電池目前在壽命、可靠性、使用性能上基本達到車輛使用要求,中國已初步掌握了相關核心技術,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未來要加
一直被視為新能源終極解決方案的燃料電池可能比預想的要早地進入產業化。從技術視角來看,近兩年燃料電池技術突破很快,實現了技術的穩定性;從全球產業環境看,國際燃料電池廠商盈利大幅提升、豐田等知名企業將在2015年量產燃料電池車;現在,我國優秀的企業也進入了該產業鏈的供應體系。 業內人士預計,目前主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科發資〔2017〕152號)等
8月25日,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億華通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基地,一臺出廠編號尾號為001的量產發動機從生產線上穩穩下線,它是我國首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至此,我國首條自動化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大批量生產線正式投產。從技術探索到示范推廣,再到真正走向市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歷經十余年,終于進入商業化階段。
氫能的燃燒產物是水,因其環境友好性被譽為“終極能源”。氫的制取、儲存、運輸、應用技術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但目前人類主要將氫氣作為工業原料來使用,而并非主要能源來源。 近日,中國氫能聯盟提出的《低碳氫、清潔氫與可再生能源氫的標準與評價》(以下簡稱《標準》)正式發布實施。該標準對標歐洲依托天然
“氫能周”期間,佛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佛山)綠色技術及產品推介會暨第二屆中國(佛山)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產品推介會,吸引了200多家企業參展。 11月6日,2018綠色生產與消費交流會暨第二屆氫能周系列活動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拉開帷幕。 以“綠色發展 氫創未來”為主題的“氫能周”,從11月
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迅速,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急需尋找到一種可以代替能源又環境污染小的經濟發展方式。燃料電池行業便應運而生,早在50世紀年代50年代初,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由于其可以作為大規模民用發電裝置的前景而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重視。其它種類
翻開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的簡歷,這位汽車動力研究的領軍人物似乎很順利,每一步都踩在點上。然而面對記者,他卻先談起了科研生涯中的挫折。 “在遭遇挑戰中不斷解決問題,是做研究本來的樣子。”歐陽明高說,科研人員想要做出點東西,就要有攻堅克難的準備。圖片來源于網絡 困難有時是科研的良師益友 199
楊裕生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及地方對氫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備受期待,“氫能是終極能源”的聲音也在多個場合聽到。不過,在筆者看來,氫能的獲取,有限度、有難度,并不是那么“輕巧”。科研人員應該在這方面多做些實事求是的分析,而不要炒作和鼓噪,以免誤導公眾。 原料氫氣是不少 但不是規模
12月3日,在上海舉行的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以下簡稱七一二所)發布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國首臺500千瓦級船用燃料電池系統解決方案,為助推我國綠色船舶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據悉,七一二所研制的船用氫燃料電池系統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振動噪聲低、零排放無污染等優勢,
當前,我國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效的壓力進一步擴大,能源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氫能源具有無污染、零排放、噪聲低、可持續、只生成水的特殊優勢,被認為是21世紀重要的二次能源,成為各國能源戰略轉移和研究的重點。加氫站是氫能供應的重要保障。總體而言,加氫站建設將
當前,我國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效的壓力進一步擴大,能源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氫能源具有無污染、零排放、噪聲低、可持續、只生成水的特殊優勢,被認為是21世紀重要的二次能源,成為各國能源戰略轉移和研究的重點。加氫站是氫能供應的重要保障。總體而言,加氫站建設將
連日來,北京街頭運行的氫燃料示范車正向國內外友人展示著“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的風采。為這些高科技示范車“充氣”的是一個世界最大的儲氫罐——五立方米固定式高壓儲氫罐。這個科技含量高的儲氫罐并非由外國人研發出來,而是浙江大學鄭津洋教授帶領課題組研制成功。 氫能被公認為新世紀重要的二次能源,氫燃料電池和
“這兩年,氫能在我國掀起了非常大的熱潮。” 在日前舉辦的2019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彭蘇萍談起今年8月中國工程院舉行的一場氫能項目咨詢會。會議吸引了國內39個省、市級政府和100多家企業,本來準備的300人小會場,最后來了將近700人。 而與中國這股熱浪形
“這兩年,氫能在我國掀起了非常大的熱潮。” 在日前舉辦的2019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彭蘇萍談起今年8月中國工程院舉行的一場氫能項目咨詢會。會議吸引了國內39個省、市級政府和100多家企業,本來準備的300人小會場,最后來了將近700人。 而與中國這股熱浪形成
與風能、太陽能這些新能源相比,氫能的開發利用仍然落后一步。雖然許多國家已部署了氫能戰略,但50年來氫能仍未能在當前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位置,多項工作依然停留在基礎研究階段。 盡管如此,依然有許多科學家在氫能轉化利用的曲折小道上執著探索。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女研究員陳萍
2020年度市科委第二季度項目(課題)驗收公開清單 #aabbccdd2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2{border:1px solid #666666}
“核能多元化應用”,成為9日在煙臺召開的2017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上業界達成的重要共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表示,未來核能規模應用的主要發展方向仍然是規模發展核電,但核能進入交通運輸領域的步伐需要加快。其中,高溫氣冷堆規模制氫技術、高能密度安全儲氫技術和氫電轉換技術融合,發展全產業鏈綠色電動車
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1月12日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并啟動《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該計劃全文如下: 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作為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能源,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供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途徑和
日前,國家能源局再發文推動北方七省區開展風電清潔供暖工作,以解決目前已有風電項目的棄風限電問題。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為更大程度緩解棄風限電問題,必須創新風電就近消納的方式,除了風電供暖外,還要探索風電制氫等其他方式。 “一方面是加快外送通道建設,另一方面要鼓勵創新多種途徑的風電就近消納,目前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化學家研制出一種硼—氮基液態儲氫材料,其能在室溫下安全工作,在空氣和水中也能保持穩定,這項技術進步為科學家們攻克現今制約氫經濟發展的氫存儲和運輸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在線版上。 氫被人們視作化石燃料的
近日,中科院煤化所與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合作,采用鉑-碳化鉬雙功能催化劑實現對水和甲醇的高效活化,在低溫下獲得了極高的產氫效率。此催化體系有望作為下一代高效儲放氫新體系得到應用。 氫能是一種公認的高熱值清潔能源,高位發熱值是汽油發熱值的3倍,也被稱為“能源貨幣”。氫燃料電池是當前最具潛力的新一代氫
當前乃至30-50年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仍以碳基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為基礎,而該能源結構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矛盾愈發凸顯,實現含碳資源高效清潔轉化利用是當前解決這些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未來,人類將面向以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為基礎的可持續能源結構,特別是以氫能為主的能源體系新結構。其中氫
實施氫能運輸的技術關鍵是安全、高效和簡潔。根據美國能源部(DOE)CAR課題組的研究,如果要讓該技術成為現實,現有的儲氫材料系統應該在室溫下提供6%的儲氫質量密度。當前,儲氫方式的研究被認為是解決該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世界各國的研究小組都在尋找和試驗多種材料,這些材料能夠更加簡易、可靠并且安全的吸收和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以恒及其在美國的同事利用無細胞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將玉米秸稈中的葡萄糖和木糖轉變成氫氣和二氧化碳,創造了生物質制氫的高效節能新途徑。該研究目前已獲得一項美國專利(US Patent 8,211,861),相關成果發表在4月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15年11月19日,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舉行了2015年自研自制儀器設備成果認定評審會,專家組共聽取了3項成果認定申報項目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相關申請材料,經答辯、討論,最終確定“脈沖噴霧蒸發化學氣相沉積系統”、“高壓臨氫部件氫氣循環測試系統”和“大功率IGBT離線測試裝置”3項自研自制儀器設